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早在遠古時期,大多數部落成員便會在自己的身上塗抹動植物的油脂,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體臭,保護皮膚免受日曬以及昆蟲的侵擾。但當時化妝的人多數為男性,經過漫長的發展女性才成為化妝的主角。高中時曾學過《孔雀東南飛》,在感慨焦劉夫婦二人愛情的同時,對劉氏的外貌描寫也十分好奇。“指如削蔥根,口若含朱丹”,在缺乏化妝品的古代,女孩子也能打扮得如此精緻嗎?後來經過細緻的瞭解,原來古代的小姐姐不僅愛化妝,“天然”化妝品更是數不勝數,那麼在古代,一枚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呢?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小姐姐養成第一步,清潔面部。古代人們較早使用淘米水清潔面部,以淘米水洗面,不僅可去汙漬,還具有潤白皮膚的作用,這種簡單易行的美容方法至今仍被一些女性使用。但古代發展較為成熟的清潔類化妝品是澡豆、面藥,它們被用於手部、面部的清潔,功能類似於今日的洗面奶、洗手液。

根據人們日常的護膚步驟,面部清潔後,就會塗抹一些面脂膏霜對面部進行保養。中國人素來講究“一白遮百醜”,妝粉是最基本的一種化妝品。最早的妝粉是米粉,漢以前只有米粉,秦漢時期,隨著煉丹術的成熟,鉛粉也應運而生。米粉附著力沒有鉛粉強,增白功效與光澤度也不如鉛粉明顯,但是鉛粉用得多了,會導面色變黑。因此,飽含細膩白色粉末的紫茉莉花種就是最好的純天然替代品。妝粉的容器是含苞未開的玉簪花。以花盛粉,終日薰染,取其香氣。再以瓷盒密封,香氣不致散發。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元代甚至設立了紅花局、紅花提舉司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古代的胭脂相當於我們今日使用的腮紅。最初塗抹於面部的紅粉並非胭脂,而是硃砂,最初傳入我國的胭脂是粉狀的,即紅粉胭脂。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出現用於面部的面脂這一化妝品,《韓非子》記載:“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其中所說的“脂”,就是古代人們所使用的面脂。

至遲到漢代時,古代女性即開始在面部塗紅,以使面部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古代女子對於面部的妝飾可謂豐富多彩,從最初的染脂塗粉,到後來的貼花鈿、描斜紅。豐富的面妝用品成就了品種繁多的面妝款式,大從較為常見的白妝、紅妝,到特色鮮明的四季花妝、各類彩妝,這些面妝再依次往下細分,便又有不少類別:白妝裡的素妝,紅妝裡的醉妝,從這可以感受到古代女性對於美的追求。

面飾指的是用畫、貼、印等手段對面部皮膚進行裝飾。面靨有粉畫也有用胭脂點的,和麵靨一樣同出於文身秀面之源的面飾還有花鈿,至漢代又有了額黃一說,到魏晉時期又增添了斜紅。從南北朝到唐代,美人都抹著大大的腮紅,額頭繪著額黃,雙頰貼滿各種顏色和形狀的面靨,妝飾相當富麗。

而元以後“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的啼妝,比當今朋克的裝扮還要新潮。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在古代,除了有專門用於面部的化妝品,還有專門用於手部護理的手脂、手膏等化妝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就描寫了手在女性審美中的重要地位。古代手脂大多會用到豬的豬胰,具有天然去汙和滋養潤膚,防止皮膚皸裂的功效。

口脂在製作上和麵脂接近,都是用硃砂調和油脂製成,不過相比而言,口脂更喜歡加入香料煎煮,製成之後芬芳襲人。古代的口脂也像今天的口紅一樣,分不同的顏色,到了唐代,口脂被稱為“唇脂”,此時的口脂已經不完全是放在盒中的糊狀物,而是被加工成固體放在特定的盒、管內。除了色彩之外,唇妝的形狀也是十分重要的,口脂的塗抹使得唇形更易於變化,來迎合不同時代的審美風尚。古代女子在上唇妝之前,會在面妝塗粉之時先將唇色塗白,再上唇脂以畫出唇形。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在整個化妝過程中,古代中國人最看重的是眉毛,正所謂“眉清目秀”。《詩經》中也這樣寫道:“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螓首”是說額廣而方,“蛾眉”是說眉細而長,可見眉毛的形態與濃密程度均影響著人的整體形象。古代女性畫眉的時間與女性以粉撲面出現的時間大致相同,都是在先秦時期。畫眉所需的主要工具有鑷子、眉筆、黛等。一般步驟是先除去部分眉毛,修飾眉形,然後用眉筆蘸上研好的黛料描眉。

漢代貴族婦女流行長眉,它的特點是長、闊。到了盛唐時期,則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

眉妝起源據說跟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在漢代之時,眉妝就已經有了直眉、長眉、曲眉之分,而後眉妝發展到隋唐時期終於達到巔峰。唐玄宗曾命人專門記錄整理了當時女子最為美麗和流行的十種眉形,“十眉圖”因此流傳至後世。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古代人們的洗髮用品並非是如今日洗髮水、洗髮膏一樣的製作成型的成品,而是隨用隨做,針對不同的頭髮問題選擇合適的中草藥研磨成散,使用時以清水或淘米水煮沸過濾洗髮。此外,古人還有去頭髮油膩和頭屑的乾洗發化妝品,使用時時先梳理頭髮,然後把粉末摻入頭髮內,兩手如在水中洗髮,最後以梳子梳去粉末,即可達到頭髮乾淨、清爽的目的。

古代女性做完頭髮護理後,頭部發式以及裝飾品的存在也必不可少。在髮式方面,不論男女都會蓄髮梳髻,當然女性的髮式最為豐富,髮飾也更為出彩。中國古代女性都一直保有梳髮髻的習慣,髮髻的形制豐富多樣,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梳在腦後,多為垂髻,例如墜馬髻;一種梳在頭頂,多為高髻,唐朝時期的高髻是最為繁多的。隨著社會審美的變化而變化,到唐朝時期出現了極有特色的“鬢髮抱面”之態,尤其配合著拋家髻、墮馬髻,獨具美感。

最早的髮飾是由髮箍變化而來的發冠,在現今的少數民族服飾裡,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男女通用的圓環形發冠。從周開始,女子出嫁或者年滿二十的時候,會舉行“笄禮”以示成人,笄禮就是用簪子將頭髮挽住。巾幗其實是女子專用的一種特殊髮髻樣的髮飾,才會被拿來代指女子。女性的髮飾除了簪、釵等傳統物件之外,還有各種別樣飾品,比如翠羽、梳篦、鬧娥、玉梅等,些飾品有時與冠子一起佩戴使用,有時直接簪插在髮髻上裝飾。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幃帽,是古代女性的一種頭戴飾物,一般情況下,以席帽四周罩以紗網或者薄紗,有時甚至飾以珠翠,用以障蔽面容,給人留下朦朧美的印象。蓋頭與幃帽的作用類似,唯一的區別在於其形制略有不同,通常用方形紫羅障蔽上半身,這種飾物一般是女性們外出時的妝扮,有避免拋頭露面、阻擋風沙、烈日等多種功用,實際上遮蔽的目的大於妝飾。

相對其他女子妝飾而言,眼妝的樣式比較少,但是它的化妝要求更為細膩,主要是圍繞眼球的範圍進行描畫。我國傳統審美觀裡,偏好細長的丹鳳眼,因此眼妝裡最為常見的就是將眼梢畫長畫深,襯得鳳梢入鬢,眼波盈盈。眼睛的妝容細微而要求精緻,在古代社會,塗暈之法也十分常見(類似於現今的眼影)。眼妝對於女子妝飾的整體形象影響很大,某種程度上來說,眼妝是整體妝飾的基調。唐代的血暈妝,就是在眼部周圍暈染上紅色、紫色,使妝者更加活潑俏麗。

女為悅己者容——古風小姐姐是如何養成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雖然並不很高,但她們依然願意展現出自己精緻的一面,多樣的化妝品以及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為女性愛美提供了現實基礎。用“粉”敷面、用“胭脂”畫腮、用“黛”描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穿上繡夾裙,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仔細打扮一番後,誰還不是個美麗可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