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慶 歸 鄉 記

適逢祖國七十華誕,攜老母弟妹同回三秦大地,再踏西岐故里。一路向東,山漸漸地由黃色的土變得青翠,水亦漸漸地由濁而清,空氣中瀰漫著絲絲的清爽。一路細雨綿綿,秋風有些蕭瑟,不免一絲的寒,但是秋的寒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了人心的暖,雖外寒而內心澎湃盎然。

國 慶 歸 鄉 記

首站西安,大秦發祥之地,登古城南門,眺望鎬京,依稀可見的秦磚漢瓦,依然屹立於天地間,歲月的滄桑,年輪的更迭,不變的是亙古定理和古人的智慧,這些無不體現在昔日的秦磚漢瓦之間。不遠處鐘樓悠揚的古磬聲,迴盪在眾人的耳邊,彷彿是回到了曾經的盛世,唐風猶在。曲江的狀元郎,寒窯十八年,修成正果,王寶釧的愛情故事,訴說著千古佳話,傳承著萬代美德。

國 慶 歸 鄉 記

踏周至縣東關,尋找父親青年的足跡,看著一排排的紅磚殘瓦,早已是物是人非,我們的到來,它似乎欲給我們傾訴這裡當年曾經的輝煌,訴說已經成為歷史的熱血青年們曾經為祖國的建設而忘我的奉獻。母親五十年前的記憶,依舊停留在一條渠、一片林中,終於在這些紅磚破瓦間找到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找到了曾經依戀不捨的回眸,而這些是他們這代人永恆的記憶,為母親圓夢的欣慰感油然而生。

國 慶 歸 鄉 記

依舊是陰雨綿綿,沙河的水街,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艄公,嫻熟地撐起那一艘艘烏篷船,兩岸曉煙楊柳,古香古色的建築中兜售著琳琅滿目的各種美食,不免津液頻生。若不是混濁的沙河水,真的還以為置身於煙雨江南。

國 慶 歸 鄉 記

車輪飛轉,又至故鄉岐山縣青化鎮南武村,塬是如此地平坦,一望無際,遠眺,令人心曠神怡,空氣中彌散著泥土的芬芳和柿子樹的馨香,心胸頓覺開闊了許多,唯一的缺點就是少了都市的繁華和生活的便捷性,但如在工作之餘,若有幾日的閒暇,卻是一個暫離繁冗紅塵的好去處。方便的通信工具,不一會已在伯父家聚齊了不少本家兄弟姐妹,少不了的噓寒問暖,血緣的親來自於骨子裡。同時更是少不了的特色美食,諸如烙麵皮、呱呱、壓肉[愛慕][愛慕]……一會功夫,美味已是盡見盤底。壓軸的一口香臊子面,由岐山特有的紅油臊子和紅羅卜丁、土豆丁、黃花菜和油炸的豆腐組成,紅油的臊子湯上漂浮著黃色菱形的蛋皮和星星點點綠色的蒜苗(所謂的漂菜),一看就食慾頓起,酸爽的氣息和酸辣可口的滋味,不一會已是六碗下肚,眼大肚子小,前邊其他的美味已經佔據了胃的一半,吃麵的進度也就只能就此而舊。可以說是真正體驗到的回味無窮,於是第二日又到寶雞餐廳再尋這種味道,終究還是沒有得到味蕾的滿足,看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國 慶 歸 鄉 記

很快就結束的假期生活。再見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再見了親愛的西岐大地,雖在千里之外,卻有永遠也割捨不斷的根。

國 慶 歸 鄉 記

金秋果香歸秦地

古城殘垣憶唐風

周至東關思父貌

水街古道雨煙朦

西岐舊裡覓宗祠

五丈塬間訪親朋

美味佳餚言不盡

緣聚故里弟兄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