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及其發展規律?怎麼理解?

用戶6481884377307


您好,我是這樣理解的:


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其實是相對於主觀意識而言的。


一切事物和它們的發展規律就在那裡,不動不搖,這就是所謂的客觀存在。


客觀的意思,就是指事物的本來,是不依靠思維意識而存在的,按事物本來的角度去探究,不摻雜任何人為主觀的感情和想法。


那麼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是什麼呢?就是成、住、壞、空的一個生滅過程。


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因此稱為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要經歷從形成、到發展、到衰敗、再到消失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


從事物來說,大到我們所知的太陽、地球、月球等宇宙星球,小到我們能見的沙粒灰塵,萬事萬物都遵循著這個基本的發展規律。無論是星球這樣可能經歷數百億年的時間過程也好,還是如露水一樣短暫的存在也好,都是一樣按照這個普遍的規律在運作。


當然,也有不再這個範圍之內的,但是它們不屬於事物,佛教中稱它們為無為法,比如虛空、擇滅等。但這些不在我們要探討的一切事物之中。


不僅是事物如此,就連人和動物等有情眾生也是一樣,只不過我們更形象地把這個過程稱為生老病死。


其實,真正客觀存在的“一切”中也包括了主觀思想意識的存在及其發展規律。因為一切就包括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兩個方面。


但是同樣,主觀意識更是不斷地產生、停住、變化和消亡,甚至是剎那的變幻。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時,馬上就會因此而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也許會引發一系列的相關念頭的產生。、

比如:當我們看到蛋糕的時候,就會在腦海裡產生關於蛋糕給我們留下的記憶,每個人的經歷是不同的,記憶自然也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對於蛋糕所產生的念頭都是關於它的味道和曾經在口中和意識裡留下的印象,因此可能會引發想繼續獲得和品嚐的下一個念頭,也可能因此而採取相關的行動,比如去採買或者直接手機下單。


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念頭生起引發下一個念頭產生,而第二個念頭生起時,第一個念頭就已經消亡。但彼此相互的關聯在佛教中被稱為次第緣,也就是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前前的果。一個剎那心息滅時,第二個剎那心就會產生。


也可能,我們看到蛋糕時並沒有引發相關的下一個念頭。但這並不妨礙客觀的規律,因為無論我們有沒有引發相關的念頭,這個念頭都已經從產生到結束了。新的念頭又會生起,但所有的念頭也都同樣經歷了成住壞空的過程,只不過念頭太微細了,都是剎那生滅而已。


那麼我們總結回來,包括外在的一切事物現象,以及內在的思想意識,他們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的發展規律就是:從產生到形成,從形成到發展,從發展到衰敗,從衰敗到消亡的“成住壞空”這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