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氧”你到永遠

在福建武平縣,有一句擲地有聲的口號:“來武平,我氧你!”氧,就是天然氧吧的“氧”。武平是“中國氧都”,水、空氣、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全優,是第一個“中國天然氧吧”;武平是“中國古都”,西漢初年皇帝劉邦在東南沿海建立“南海國”, 國都就在武平;武平是“中國族都”,全國有56個民族,武平就佔了38個,到處是少數民族流動的靚麗風景線;武平是“中國姓都”,中山小鎮兩平方公里的守禦千戶所,居民竟有102姓之多,使用的方言是中國 “方言孤島”的“軍家話”,男的說話像吹“軍號聲”嘹亮,女的說話恰似“百靈鳥”溫柔;武平是“中國神都”,福佑黎民百姓的定光古佛,受到8位皇帝接連賜封名號,為一億多客家子孫所仰崇,成為客家歷史上屹立不倒的精神豐碑;武平是“中國景都”,這裡鋪滿天際的是藍天白雲、雲蒸霞蔚、煙波浩渺,鋪滿大地的是溪谷清泉、香花異草、鳥語蟬鳴,猶如神秘的仙境,令人嚮往。武平是“中國遊都”,這裡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神秘的名勝古蹟,全域的旅遊要素,完善的服務體系,是一個多姿多彩且令人嚮往的地方,每年吸引數百萬中外遊客來這裡休閒度假。

武平“氧”你到永遠

一、武平是“中國氧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縣,純淨甘甜的空氣在微風中飄遊,帶著草葉的清香沁入肺腑,是爽身洗肺的醉氧地。它位於福建龍巖市西南部、武夷山脈的最南端,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全縣總面積2638平方公里。東鄰福建上杭縣,西接江西省尋烏縣、會昌縣,南連廣東省蕉嶺縣、平遠縣,北靠福建長汀縣。

全縣為低山丘陵地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群山重重疊疊,像波濤起伏的大海一樣,山脈連綿,雄偉壯觀。西北部多高山,東南部多寬廣的平地,屬閩西南上古生代覆蓋層,溝壑縱橫,奇山兀立,群山連亙,蒼翠峭拔,雲遮霧繞。

北部中低山縱橫,間有指伏山間盆谷,大禾、湘店、永平、桃溪鎮大部分地區為低山、高丘地貌區,山上樹木繁茂,翠竹成陰,山壁陡峭,江流澎湃;南部、東南部低山丘嶺起伏,多低丘河谷,萬安、平川、城廂、中山、中赤、下壩等鄉鎮,與平川河、中赤河、下壩河流域峽谷山地相排列,為低山谷地地貌,滿山蓊鬱蔭翳的樹木與湛藍遼闊的天空,還有那不斷升騰的縹緲的雲霧,時時刻刻構成了一幅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

西部、西南部的大禾鄉、東留鄉和民主鄉大部分地區,屬武夷山脈南段主體,為高丘、低山地貌區,這裡綿延起伏的群山,峰巒疊翠,無窮無盡地延伸到遙遠的天盡頭,消失在那雲霧迷漫的深處;中部的桃溪鎮新瀾、新華,中堡鎮大部分地區為中山、低山地貌區,草木蔥蔥郁郁,山花絲絲簇簇。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縣平均海拔274米,最高峰梁山頂,海拔1538米。武平的山,重巒疊嶂,山明水秀,無論是中山還是低山,大多是一座挨著一座,有的高聳入雲,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臥偃的牛,有的像騰飛的龍,千姿百態;武平的丘嶺,塹山堙谷,波瀾起伏,丘嶺許多石頭縫裡都被綠色植物填滿了,有的草繞在石頭的腰間,像一條綠腰帶。這裡深山幽谷,蒼松挺拔,青草蔥翠,一條條丘嶺白練騰空,山依偎著水,水映照著山,山間綠樹成蔭,花兒映襯,分外妖嬈,微風襲過,陣陣馨香撲鼻,沁人心扉。

武平縣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人均佔有森林面積7.66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333.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佔有量高1.8倍,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4倍多;擁有各類森林旅遊景區景點54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森林公園1處。在茂密的森林中適宜多種動植物生存和繁殖,縣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區系成分複雜,起源古老。現已知野生動物資源255科1900餘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55種,如野牛、黑麂、穿山甲、金環蛇、大靈貓等;昆蟲有198科94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9種。原生植物資源有205科1786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20多種,如世界瀕臨滅絕的物種半楓荷等。

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原生分佈面積1萬多畝,最大者胸徑188釐米,群落結構之好、面積之大,堪稱全國第一,被林業專家們譽為“國寶”。森林菌類、珍貴花卉和藥用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微生物有35屬56種,真菌68屬128種。被譽為“北迴歸線上的翡翠”、“天然綠色基因庫”和“野生動物避難所”。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縣境內溪流密佈,氣候溫和,年降雨量1450—2200毫米。全縣有大小河流200多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有18條,境內總長499.4公里,縣內流域面積2283平方公里。河流分屬梅江、贛江、汀江三個水系,多年平均逕流量25.6億立方米。武平境內梅江水系流域面積1297.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54.1%。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溪河有9條,分屬松源河、中山河、下壩河3條幹流;贛江水系入武平桂坑溪、龍溪溪,流域面積77.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5.4%。這兩條溪水兩旁的石壁色彩斑斕,各種顏色交相輝映,映出的溪水的影子,都是五光十色的,石壁上長滿了青蔥的樹木與四季常青的翠竹。

汀江從長汀縣入武平縣河口鄉,又返回長汀縣境內,武平汀江水系流域面積908.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0.5%,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溪河有8條,分屬桃溪河、汀江兩幹流;汀江是福建省唯一流經閩粵兩省的省際河流,是客家人的世居地,被稱為客家人的“母親河”。

它像一條飄逸的白練,浩浩蕩蕩,不以急浪為狂,不以湍流為勢,攜千溝萬壑,納百源千流,流經武平、上杭、永定諸縣,穿城而過,躍山而出,衝峽而行,跨閩入粵,與梅江匯合為韓江,融入南海,如畫如詩,讓人心頭盪漾。雖然她沒有九曲黃河萬里沙的氣魄,沒有長江天際流的氣勢,但她有美麗少女的柔情和婉約,獻出甘乳,滋沃野,潤生靈;有客家人的魂魄和膽略,伸出臂彎,護蒼生,添萬象。千百年來,無數客家人從這裡起步,順著千里滔滔汀江水漂洋過海,不斷向外遷移,播衍海內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汀江文化燦若星河,客家精神舉世頌揚。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縣是水、空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縣,始終保持全國前列,是全省第一個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縣(目前福建只有3個)。武平地處北緯25度,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氣候生態帶。根據國際及我國對空氣清新指數的規定,負氧離子濃度標準分為:非常清新、清新、較清新和一般4個檔次。其中非常清新—負氧離子個數2000個/cm以上;清新—負氧離子個數 1500-2000個/cm³;較清新—負氧離子個數1000-1500個/cm³;一般—負氧離子個數500-1000個/cm 。

根據“中國天然氧吧”評定標準,必須符合“年人居環境氣候舒適度達‘舒適’的月份不少於3個月,年負氧離子平均濃度不低於1000個/cm3,年均AQI指數不大於100,旅遊設施齊全、服務管理規範,適宜旅遊、休閒、度假、養生”等基本條件的區域方可申報“中國天然氧吧”。

2017年,武平全年負氧離子年均值3500個/cm3以上,其負氧離子濃度長年都在“非常清新”以上。其中,武平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負氧離子濃度,最高時可達9.732萬個/m3。縣域空氣質量指數(AQI)年均值為41,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00%,年平均氣溫17-19攝氏度。

武平“氧”你到永遠

在2017年“中國天然氧吧”評選中,經專家組審定,縣全年舒適度、平均氣候、空氣質量、空氣負氧離子、地質環境質量、旅遊資源和環境等均超過“中國天然氧吧”評定標準。武平同時擁有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全國十佳生態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旅遊縣”、“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候鳥旅居小城”和““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等一大串國家級生態金牌。

全縣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優等水平,適遊期內人體感覺非常舒適,全年均適宜開展旅遊。這裡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春暖花開時,觀賞山水風光,呼吸清新空氣,享受別樣的春和景明;夏季炎熱時,前往休閒度假,找尋舊時記憶,激發別樣的超然情懷;秋高氣爽時,體驗山野生活,追逐自然野趣,觸摸別樣的稻穀飄香;寒冬歲月時,探訪文物古蹟,領略古都文化,感受別樣的非遺世界。

二、武平是“中國古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縣有建置隸屬於秦朝,時隸閩中郡,為南武侯封地。唐置汀州後,以本州西南為南安、武平兩鎮,即以南武分析得名。其中,南安鎮鎮治所在今武平縣城所在(今平川街道),因今平川河古稱南安溪。武平鎮鎮治在今中山鎮(即古代之武溪源)。南唐大寶四年(公元946年),南安和武平兩鎮合併為武平場(場治在今中山鎮)。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場為縣,縣治仍在今中山鎮,之後才遷至今平川。

武平縣名源於“南武”,即南武侯封地。武平之謂,兼有尚武之風盛行且地處一馬平川之意。早在遙遠的冰川時代到來之前,在閩西武平一帶,不僅是史前哺乳動物的生活樂園,而且還活動著一些晚期智人。2008年—2010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專家在武平豬仔籠洞先後發現4顆人類牙齒化石,其中兩顆人牙化石距今已有六七萬年(舊石器時代),是福建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同時說明武平是福建人類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武平“氧”你到永遠

早在1937年,廈門大學考古專家在武平城南亭子岡、小徑背山等地考古調查,獲古越族的遺物石器84件,陶片949件,考定這些文物均屬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以前的遺存,武平由此成為福建省最早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地區。

隨後,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武平先後在縣城、萬安鄉等12個鄉鎮陸續發現354處新石器青銅時代的文物遺存,包括新石器時代的水晶環、西周的編鐘、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等。這些不斷出土的文物與史料相互印證,公元前8000—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在武平閩粵贛邊,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這些器物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逐漸拂開歷史風塵,勾勒出武平歷史文脈,足以佐證這塊土地的古老,證明武平有著新石器文化的歷史,距今已有近萬年的文明。

武平“氧”你到永遠

西漢初年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為分地削權,在南越國和閩越國之間,在秦時南武侯封地的基礎上,分割南越國和閩越國部分領地,合成一個新的異姓王國,即南海國。後來的歷史學家考證,其轄地大約在今汀州、潮州、贛州之間,先民屬古越族人,民風彪悍,其國都治所即今武平縣境內。

據載,西漢初年,皇帝劉邦為分封有功之臣,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先後建立了4個分封國。即:福建的“閩越國”(公元前202年)、廣東的“南越國”(公元前196年)、汀梅潮贛邊區的“南海國”(公元前195年)、浙江南部的“東甌國”(公元前192年)。

根據《漢書》記載,漢高祖曾分封了三個異姓諸侯國國王:閩越國王無諸、東甌國王搖和南海國王織。對“南海國”的境域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載,但舊《長汀縣誌》有記載“南海國”封地在今武平地。南海國是《山海經·海內經》與《漢書》中都提到的一個古國,其國土大致在今廣東、福建、江西交界之處。南海國的國王名叫織,是百越部落人,原為閩越國的南武侯。公元前195年,被漢高祖冊封為南海王。

班固《前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三月,“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從這裡可以看出,同屬越王勾踐後裔的織,與兄弟無諸、搖一樣,因有功於漢室,於漢高祖十二年三月(公元前195年3月)受封為王。後來,南海王織發兵反叛漢朝,漢朝的淮南王劉長遣兵攻打南海國,南海王織投降。淮南王劉長將南海國的臣民全部遷往上淦(今江西省樟樹市附近)。從此以後,南海王織被降為庶人,南海國滅亡。

武平“氧”你到永遠

這段歷史《漢書·嚴助傳》曾有記載,淮南王劉安上書文帝稱:“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前淮南王劉長)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表明南海王因反叛,受漢軍攻擊而降,降者被遷徙安置到上淦(今江西省清江縣一帶),至漢文帝時南海國消亡。降者(指織等人)到上淦後,“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這裡說明削王為民的織曾上書獻璧,因間忌作梗,致其“復反”,淮南王再次將其鎮壓。可見,南海國最終亡於淮南王劉長死亡(漢文帝六年)之前,其存在時間最短不少於16年,最長不過30年。

至於南海國封地,史學典籍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史記·南越列傳》中可以看出,漢文帝繼位後,即派陸賈使越,在番禺(今廣州)坐大的南越王趙佗上書曰“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這就是說,漢高祖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這就印證了《前漢書一下·高帝紀》所載:“十一年更立佗為南越王,自此王三郡,……今復封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復遙奪佗一郡,織未得王也。”由於趙佗不肯把三郡(南海、桂林、象郡)中的南海郡讓給織,但織是無諸之侯,原有封地粵東閩西贛南一帶,由侯升王后其封地並沒有擴大,無可厚非,但這應是劉邦有意“以夷制夷”。從此,南海王就夾在“閩越國”與“南越國”之間,成了“南海國”國王。

據《長汀縣誌》記載:全望祖《經史問答》引《漢書》,高帝十二年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據詔文,織當是無諸之族,南武之地當在今汀潮贛之間。邑人楊瀾曰:志閩地者,但知有無諸,全氏據《漢書》詔語,以織是無諸之族說,而織以其族為南武侯,後立為南海王,則為織地矣。……今武平縣地在汀潮贛之間,蓋即當日南武侯地,而漢封之曰南海者也。

武平縣之名源於“南武”,即南武侯封地。考古專家認為“南武”二字,是南海國王織在武平活動的一個佐證。而像武平的“封侯村”、“將軍村”等村名,與織受封為南武侯等史實也存在著聯繫。武平東留鄉封侯村有東西南北4個城門遺蹟,並有“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傳說;而在武平萬安五里村劉屋後背山的三號遺址,則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宮廷器物古陶片。

在武平,像這樣與南海國有關係的地名有十來處,都是秦漢遺址,並在古遺址上採集到10餘片漢代宮廷器物殘片。1982年在十方鎮集賢村發現一把古青銅劍,經鑑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儀佩劍。武平縣城的平川河,曾出土一隻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編鐘,還有西漢的錢幣。

武平“氧”你到永遠

2013年,在武平縣東留鄉背寨村一個叫城頭堖的山崗上發現三段城牆遺址,出土大量城磚石板等文物,考古專家認為很有可能是漢初南海國王城遺址。東留鄉背寨村與江西會昌筠門嶺毗鄰。城頭堖在背寨村靠北的一座山崗上,其後是一座屏障山,東西兩側崗阜圍護,各有一條溪流經過,彙集流經村前的背寨河,由東向西,再往西南方向流去,村前一片開闊,南邊是筆架山。在四周天然屏障合護下,高出河面40米,宛若“長龍探水”的城頭堖,顯得貴氣十足,氣勢磅礴。

據報道,2013年,村中一朱姓村民建房時,在城頭堖北邊山崗上挖出一段長約30米的城牆遺址。該城牆遺址依山而建,呈“一”字形,長約80米、寬3米,從“石腳”算起高約2米。外側用石頭“包”了一層厚0.7米的“護牆”,顯然這是在原有城牆基礎上加砌的“保護牆”。遺址上方散落著許多長方形的石頭和城磚,挨著遺址外邊有一條六七米寬的壕溝。距離北邊城牆遺址約400米遠的南邊,是緊臨背寨河的“東門”和“南門”,兩門距離約300米。“東門”兩邊有“門衛房”遺址,可見條石砌成的牆基,中間一條鵝卵石鋪成的路,約2米寬,一直通向河邊。當地村民介紹,先前不少人到此挖掘城磚用以建築。掏空的洞穴裡,可見排列整齊由方形磚石砌成的牆體。因此考古專家多認為南海國的都城就在武平。

2008年,在永平鄉谷夫村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梁野山密林深處,發現大面積(咸豐十年)太平天國時期“兵工廠”遺址。近千米長的山坡上排滿了各種用大石頭壘砌的建築,整個“兵工廠”依山體從高到低分3層建造,建設工程龐大,共有大小各種“工事”、“窯洞”100多座,雖然經歷近一個半世紀的歲月侵蝕,但當時“士兵宿營平臺”、“各種冶煉窯洞”、“工事”仍然有跡可循。此前,武平縣還發現過“太平天國玉璽”一件。據《武平縣誌》等史志記載,1857年至1864年間,太平軍曾三次進入武平。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部曾與清軍在閩粵贛邊反覆激戰。悠久的歷史,在武平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傳統文化印記。其中,“漢劇”、“十番音樂”、“上刀山、下火海”等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三、武平是“中國族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是少數民族散居的縣,全國有56個民族,武平佔了38個(2000年人口普查)。世居的少數民族有畲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水族、羌族、土族、藏族、京族、布依族、朝鮮族、土家族、哈尼族、高山族、納西族、撒拉族、仡佬族、阿昌族、蒙古族、錫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的分佈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多種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使武平具有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韻,到處都是流動的美麗風景和中國民族風的神韻。武平少數民族與中原漢人一次又一次大規模南遷有關。自戰國時期中期起,武平乃至福建經歷了4次中原大遷徙,閩越人口激增,閩人、越人、吳人、漢人和諸多少數民族在閩地繁衍生息。據歷史記載,中原遷徙閩粵贛邊主要有4次:

第一次大遷徙,發生在戰國秦漢時期(公元前334年—公元前111年)。上古時期,現今中國東南廣大地區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佈著各式各樣的百越民族。而由越人建立,以今浙江紹興一帶為中心的的越國(前身於越)更是一度興盛,在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帶領下擊敗吳國,北進中原。彼時,作為東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盤。

與江浙不同,福建當年完全遊離於中國政權範圍之外,屬於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生卒年不詳)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國被楚國所滅。不願臣服於楚的越國貴族帶著大批越人南遷閩粵贛,傳至第七代的閩越王無諸建立閩越國(公元前202年),而南海王織則在今汀州、潮州、贛州之間的武平建立南海國(公元前195年)。這一時期,域外來武平的各種族群不斷增加,人口快速增長。

武平“氧”你到永遠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晉朝時期(公元266年-420年)。這個時期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公元266年—316年)與東晉(公元317年-420年)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155年。西晉時期,中原地區發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從永嘉二年(公元308年)起,中原漢人八姓:林、陳、黃、鄭、詹、邱、何、胡開始大規模入閩粵贛。“衣冠南渡”是中原漢人又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閩中,一部分人進入福州閩東北,一部分人則定居在武平、汀州等閩西南地區,族外人不斷湧入,客家人口也有大幅增加。晉室南遷促使了中原地區漢文化向東南遷移,推動了中原漢族與閩西北古越族的融合,這些移民帶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平社會、經濟的發展。

武平“氧”你到永遠

第三次大遷徙,發生在唐朝時期(公元669年—公元819年)。唐初總章二年至三年(公元669年-670年) 泉潮間爆發了震驚朝野的“蠻獠嘯亂”,唐高宗下詔命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公元616年-677年)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率數千名將士南下入閩平亂。其子陳元光(公元657年-711年)時年13歲,以鷹揚將軍隨父陳政戍閩。次年,陳政的兩位胞兄(陳敏、陳敷)又率領府兵及軍眷58姓5000多人“盡室南來”,一路征戰,連克36個蠻獠山寨,落腳於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在此安營紮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

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積勞成疾,21歲的陳元光執掌帥印,繼續帶領陳家軍開發南蠻之地。陳元光治漳的43年間,勵精圖治,發展生產,“從距泉興,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島嶼,方數千裡,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這期間,中原正遭“安史之亂”,民不聊生,又有許多中原百姓和沿線百姓陸續遷往閩越。這批入閩的中原人,一路跋涉至此,成為輾轉南遷的中轉站。後來在閩南站穩腳跟並發展起來,然後又向包括武平的閩西、潮惠發展。

武平“氧”你到永遠

第四次大遷徙,發生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公元875年—979年)。唐朝後期,戰爭不斷,軍亂不斷,民變不斷,經濟政治大衰退,唐朝統治已名存實亡。唐朝末年(公元875年)發生“黃巢之亂”後的第二年,秦名將王翦的後代、琅琊王氏士族王審知兄弟三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率中原固始大批鄉民隨王緒帶領的5000名農民軍入閩,一路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浦、漳州等地,部眾很快發展到數萬人。王緒被殺後,眾推王審知為帥,帶兵攻克泉州,並以泉州為根據地,“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服”。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王審知趁福州內亂之際攻下福州,全閩得以統一。王審知在位時,選賢任能,減省刑法,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社會比較安定,逃難的中原人相繼遷入福建。王審知入閩和執政29年間,有50多姓1萬多人入閩,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進入武平閩西和潮汕等地。

武平“氧”你到永遠

中原4次大遷徙,不少士族和沿線鄉民遷入武平縣。隨著人口逐漸繁衍增多,武平於唐開元間設南安、武平二鎮,隸長汀;南唐大寶四年(公元946年),南安和武平兩鎮合併為武平場。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由場升縣。

綜上所述,武平原始土著居民在戰國秦漢之前有著自成體系的民族文化,自秦以來,武平各民族同在一片藍天下,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閩越族與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逐漸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唐朝人丁儒在《歸閒詩二十韻》對唐前期閩地民族融合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土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辭國來諸屬,於茲締六親。追隨情語好,問饋歲時頻。相訪朝和夕,渾忘越與秦。……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

武平“氧”你到永遠

漢初武平是“南海國”故都所在地,而後武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繁衍著第一支少數民族—畲族,他們為武平的開發作出了貢獻。後來隨著中原戰亂等原因的4次大遷居,來的不僅有衣冠大族、書香門第,也有下層貧民、販夫走卒;不僅有中原漢族,也有諸多少數民族,他們同樣為武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從此,武平閩越族的部分文化習俗成為歷史遺蹟,還有部分文化民俗卻沉澱傳承下來,成為武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其它民族文化。而南遷來的諸多少數民族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則成為武平乃至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越族的部分後裔疍民在保留其獨特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中原漢族文化,並把它們與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來。中原及其沿線漢族南遷前後持續1000多年,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漢人,帶來了漢族先進的文化和民俗事象,並逐漸成為武平文化的主體。雖然在具體習俗上有些差異,有的甚至差別很大,但進入武平後,漢族文化與閩越族文化也逐漸融為一體。

史志稱:五代時,閩西“由唐歷宋,風聲氣習,頗類中州。”(《八閩通志》卷3《地理》) 武平民俗文化中無論是生產習俗、生活習俗,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慶,以及民間信仰和崇拜等等,都與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一脈相承。

武平“氧”你到永遠

四、武平是“中國姓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縣有個中山鎮,是千年文化古鎮。2014年2月,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個鎮地處閩、粵、贛三省的交界,總面積190.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247人。據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的時候,闢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鎮,中山為武平鎮治所在地。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並武平、南安二鎮為武平場,這裡為場治所在地。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場為武平縣,最初縣城也設在這裡。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在全國設立衛所,中山鎮古時素為兵家必爭之地,為防禦廣贛“兩寇”作亂,故在中山築城設立千戶所(又稱武所)。明朝千戶所的官階比太守還高一級,這裡不受縣署管轄,好比獨立王國。

中山有個神奇而又神秘的文化現象:就是這個只有兩平方公里的守禦千戶所,居民竟有102姓之多,最多時有108個姓氏,被譽為“中國姓都”、“客家百姓鎮”。這裡使用的方言是中國“方言孤島”的“軍家話”,男的說話像吹“軍號聲”嘹亮,女的說話恰似“百靈鳥”溫柔,處在客家的包圍之中,歷經600多年而不衰。

據民國《武平縣誌》記載,第一次的中山姓氏激增發生在設千戶所初期,當時一支來自全國10多個省份的千人軍隊開到中山長期屯田守城。這支部隊有35個姓氏,由18位將軍帶領,而18將軍每人又帶了一位副將,每一人都是不同姓氏(有兩人姓丘除外)。當地至今流傳著18將軍的18姓氏歌:“餘危徐舒周富王,邱洪程鄔葉夏陶,候毛賈董祝莫洛,敢吃毛肉真英豪。”首批35姓軍籍調住武所中,來自江西的就有17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豐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外,李、王、劉、吳、周、許、洪、鄔、董、丘、艾、舒、程、餘、車等15姓均來自撫州。從語音和詞彙來看,軍家話與贛語有相似之處,當時對進入軍家人家庭併成為其中一員的客家人,要求學會軍家話並代代相傳。

第二次的中山姓氏激增發生在清順治五年(1648年)的屠城之後,各地流民蜂擁而至,逃難的原住民紛紛回遷,還有當時朝廷從各地派駐來的軍隊。軍籍姓氏的遷入,是中山鎮成為百姓鎮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原和沿線貴族鄉民的南遷也是中山鎮姓氏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自戰國秦漢時期第一次大遷徙之後的幾次南遷熱潮,讓大量中原人定居於閩粵贛等地。其中,武平中山又鄰近粵贛,一直是鎮、場、縣治所在地,經濟富庶,水陸交通方便,吸引了大量客家人的遷入。清順治年間,武所先後被三次屠城,一時間武所成了一座空城。為了恢復武所的生產生活,當時清廷從附近各地遷入一批移民到武所,這也是中山鎮成為百姓鎮的另外一個原因。

數百年來,中山鎮的這102姓,從一姓僅一戶到一姓上千人,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程。如今在中山鎮中人口較多的李、張、危、鍾等姓氏,每一姓的人口大概有2000人左右,而較少的餘、蔡等姓氏,則只剩下了一戶人家。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所另一神秘的文化現象,便是由軍籍人員帶來的與各種方言相融合而成的軍家話,史稱“軍家方言島”。18將軍帶千人部隊入駐後,由於武所來自江西、江蘇、浙江、廣東、安徽等多個地區,各操不同方言,將士們及其家屬和當地人交流十分困難。當時武所18將軍中有11位來自江西,而贛方言又較容易掌握。為了讓將士之間、軍民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武所領將就以南京音序為標準正音,以贛方言為基礎,沿用部分原軍隊江淮官話,融合各地方言,同時吸取客家話元素,最後在與客家人的長期生活中蘊育形成了“軍家話”。從此,當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及其後人便延續使用這種語言。雖然軍家話被客家方言包圍,就像一個語言孤島,但武所這個彈丸之地,兩種方言並行不悖,百姓聚居雜而不亂。

在中山鎮有個傳說:軍家話管“姐夫”叫做“借褲”。從前有個外鄉客家青年娶了一名武所女子為妻。婚後攜丈夫第一次探親時,丈夫向人借了一條新褲子。孃家人親切地叫“姐夫來了,姐夫來了”。不懂軍家話的客家青年聽成“借褲來了,借褲來了”。他誤以為妻子把他借褲子的事情和孃家人說,讓孃家人藉此羞辱他。回家途中,客家青年責問妻子為何不賢,借條褲子都要向家人說,丟自己的臉面。軍籍女子聞後大呼冤枉。原來,軍家話“姐夫”二字的發音就是“借褲”。武所軍籍人有條古訓:凡嫁進軍家的媳婦須學會軍家話。正因為如此,軍家話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武平“氧”你到永遠

中山鎮千戶武所城,古時非常壯觀。有三城二廓,三城即老城、新城、片月城三座城池:二廓指石廓和聖婆廓,古云“未有皇城、先有石廓”。一彈丸之地築有三城,舉世罕見。武所城有5座城樓,8個城門,其中迎恩門(東門)、永安門(南門)、平安門(西門)、常樂門(北門)為老城門;水門、文明門、通濟門、朝陽門為新城四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是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前後歷時100多年的建築,唯一存留的“四大老城門”之一的只有“迎恩門”巍然屹立,它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輝煌和歷史的滄桑。

據《中山史載》記錄,迎恩門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仿造當時首都“南京”建造的。在迎恩門城上,建有石樓一座,雄偉壯觀。人們登上城樓,可府瞰新老兩城全景,正是:“一腳踏雙橋、兩岸森林燈塔,沿城魚兒跳,千戶入雲霄。”這是舊時的寫照,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燦爛輝煌。據考證,明抗倭名將俞大猷(1503年—1579年)在此任職駐守時,躊躇滿志,在迎恩城門上築有“讀易軒”,日居其上,教士子讀書擊劍。行走其間,書聲、喊聲、劍與劍的撞擊聲,猶振聵耳際。曾經有過的絢爛歲月和它經歷的苦痛,告訴我們它是一座古城,是一座不屈的城,是一座瀰漫千年風雨的城。

武所城有一條千米中山古街,至今仍有數百古舊店鋪沿街而立,簇擁密集的的古屋難掩其昔日的風華,曲徑通幽的巷道堆滿昨日的繁華,千年碾下的車轍依然依稀可辨,每時每刻散發著遠古而誘人的清香。這是當年武所中山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明證,也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濃縮的歷史。在這條古街上,有人沐浴著中原古風,挨家挨戶門上查看姓氏門聯,神遊於千年往事之中;有人舉著鳥籠兒,吹著口哨,悠然而過,但心兒像鳥兒一樣,期盼著能自由飛翔;有人在店鋪裡散淡而坐,叫上一壺當地有名的中山綠,談笑間成交一筆筆生意;有人挑著擔子走街穿巷,大聲吆喝,那中山肉丸子,滿街飄香,這是來這裡的遊人舌尖上的最大享受。探訪這條古街,莫過於神奇的“百家姓”奧秘。每逢節慶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門貼上姓氏門額氏聯,表達念祖追宗、飲水思源之情。人們只須看一眼堂聯,便知道這家姓什麼,是從哪裡來的。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所城有一獨特奇觀,就是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設有許多琳琅滿目的花燈。客家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只有3天,而中山這裡卻是7天,從正月十三一直鬧到十九。據說朱元璋皇帝有御旨:“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這是皇帝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裡的花燈特大,大多是上下兩層的小房子。上層是千奇面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魚躍龍門”等等。每架花燈72個燈盞圈,表示72行,行行出狀元。下層為木偶戲臺,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木偶傀儡輪番出場,精美絕倫。

元宵期間的夜晚,當年添新丁的家庭滿上燈油,一盞盞油燈燃起,旋轉變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沿街戲臺上,在花燈的映襯下,戲班子正在表演起源於這裡的被人們譽為“南國牡丹”的閩西漢劇,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沿街兩側的騎樓式老房子掛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在五顏六色的花燈照耀下,小孩三五成群提著蓮花燈、鯉魚燈穿梭在人群中,十分熱鬧。

“有食無食,食到正月二十;有聊無聊,聊到燈了。”這是當地人常說鬧花燈盛況的諺語,而清康熙舉人林寶樹描述得更加淋漓盡致,他說:“大鬧花燈喜事多,抹漿褙紙小心摹,轉戰竅妙有消息,龍燈馬燈去穿梭,碗鑼盆鼓並色板,打起大鈸大銅鑼,笙簫笛子同吹起,彈琴唱曲兩相和。”這正是中山花燈戲的形象寫照。

中山古鎮武所,還有許多文物古蹟遺存:一樹遮3城、一水3古橋、七鞭打猛虎、九井11廟,九圍18寨等等,向後人昭示著它的千年興衰。武所有座永安古橋(舊稱通濟橋)很神奇,似乎是一種有生命的、能夠呵護生靈的“靈氣之橋”。這裡的百姓多次目睹一些頑童從橋上跌落,在人們的驚呼之中,卻安然無恙地從橋下水中冒出,衝著嚇得面目失色的人們做鬼臉。清末著名保臺抗日誌士、愛國詩人丘逢甲(1864年—1912年)題寫“永安橋”和“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橋的八拱上方,留傳至今。這裡有座相公塔(原名潰尾塔),高14.7米,呈八角形,塔頂則為葫蘆形,外形壯觀,猶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歷史巨人。

相公塔的得名,亦有一則故事。傳說某年春天,武所一帶的文人邀集在這裡春遊。正登山賞景之餘,有人賦詩作對竟相遞筏傳誦。在興趣勃勃之際,眾人商定將這些詩對編印成冊。當文人作序寫明春遊的地點,發覺此山原無具體名稱。經大家商議乃定名為相公寨,意為士子官員(相公)匯聚在此山上。從此山上的潰尾塔亦稱為相公塔。在武所還有20多口“千年古井”,它們遇天旱而水不減,遇大雨而水不濁。每天農婦提繩、吊水,洗衣、沖涼,古老的院落裡依舊延續著古老的“中國姓都”的生活方式。

五、武平是“中國神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福佑黎民百姓的定光古佛,流傳於閩臺、粵港、浙贛和東南亞國家地區華僑、華人所信奉的神祇,曾受到8位皇帝接連賜封名號,為一億多客家子孫所仰崇,成為客家歷史上屹立不倒的精神豐碑。定光古佛肇於唐宋,興盛於元明清、繁榮於近現代。定光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誕生於同安,卒於祥符八年(1015年)。

定光系唐末宋初高僧,俗姓鄭,名自嚴(亦其法名),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系官宦家庭,祖父仕唐,為四門斬斫使,父親任同安縣令。定光幼時聰慧,有佛心,奇異過人。他11歲懇求出家,投汀州本郡建興寺契緣法師席下,得道後在汀州地區傳法。17歲遊豫章,過江西廬陵,契悟於西峰圓淨大師,由此夙慧頓發,遂證神足,盤旋5載。後雲遊四方,諮參修道,行善佈施,足跡遍佈閩粵浙贛名山大川。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定光過武平縣巖前,睹南安巖之形勝,慨然誓言“委身此地,以度群品”,遂駐錫南安巖(今稱獅巖)。在武平南安巖隱居時,收服了山中的猛虎和蛟湖惡蛟,為連城、武平、上杭、永定和潮州等地除虎蛟大患,閩西潮汕客家人非常崇敬他,建庵供他居住。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定光離南安巖10裡之外別立草菴居之,期間感化野猴,牧牛3年。景德初年(1004年),遷南康郡盤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趙遂良在其州宅創後庵延請大師來駐敘。祥符八年(1015年)坐化於舊巖,享年82歲,僧臘65年,圓寂後留肉身與後世。定光古佛是歷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敕封為“定光佛轉世”的高僧。

定光在世時,依圓淨大師席下學法,成為禪宗雲門宗第四代傳人,是兩宋時期的名僧。客家人頂禮膜拜,稱之為“聖翁”,其所到之所,或為駐錫處,或為傳佛之地,香火歷來鼎盛,信眾常年絡繹不絕。他足跡遍佈閩粵浙贛,時常在山中廟宇傳經佈道,廣結善緣,一心為客家百姓賜福除惡。

宋鹹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徵收布匹,布匹則由當地百姓代交,定光古佛於心不忍,寫了一封要求免徵布匹的信夾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發現後,十分惱怒,拘捕定光大師詢問,定光大師拒不回答,郡卒張曄愈怒,令人焚燒衲帽,可是火燒盡了衲帽越燒越白,只好把他放了,從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定光成佛登神後,經常顯示神蹟,且神通廣大,有求必應,成為汀州和閩粵贛的守護神。為了紀念他,人們紛紛建寺立廟奉祀,先後尊他為定光大師、定應大師、定光佛、尚翁和聖翁等。定光成了保護神後,威靈顯赫,受到歷代皇帝的賜封。

有一年,汀州城遭寇賊圍攻,來勢兇猛,寇賊到處燒殺搶奪,相傳定光施法術,不僅逼退寇賊,還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人仰馬翻,使全城轉危為安。朝廷收到汀州府戰報後,皇帝即加冕,敕封他為“定光佛”,並賜匾額,將他住過的庵升格命名為“定光院”。

武平“氧”你到永遠

從熙寧八年(1075年)至乾道三年(1167年),定光古佛因屢屢顯靈,庇護汀民,蒞汀官員多次上表,後來真宗等6位宋朝皇帝和元朝2位皇帝接連給他賜封名號,最後累封至“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定光所遺留下來的聖蹟神蹟,如武平的“獅巖”、“梁野山”,清流的“靈臺山”,成為後人朝拜的聖地。朝廷政要王欽若、趙安仁、劉師道、黃庭堅等名公巨卿或“寄詩美贈”,或“文章致讚歎意”,這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定光古佛的信仰。

大文學家蘇東坡讚道:“定光古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大千為囊。臥像出家,西峰參道,亦俗亦真,一體三寶。南安石窟,開甘露門,異類中住,無天中尊。彼逆我順,彼順我逆,過即追求,虛空鳥集”(開慶《臨汀志》卷7〈仙佛〉)。可見,定光古佛神通廣大,佛法無邊,救苦救難,被客家人尊稱為是能帶來好運的吉祥神,庇護客家百姓的保護神。隨著朝廷的加冕、敕封、賜匾,以及遠近人們的傳播,定光大師的聖蹟故事越來越多,如除蛟伏虎,為民除害;疏通航道,尋找泉水;祈禱雨陽,築陂開圳;神通三界,懲誡不義;慈悲為懷,賜嗣送子;為民主張,心繫百姓等等。

武平有一座獅巖(舊稱南安巖),是定光大師修煉成佛的地方。獅巖形如獅子,舊為龍黿窟宅,俗呼為“仙人洞”、“龍穿洞”。後定光大師卓錫於此,留下聖蹟,書偈雲:“八龍歸順起峰堆,虎嘯巖前左右回,好與子孫興徒眾,他時須降御書來。”據清宣統元年巖前鄉人立於獅巖的“定光大師來巖事蹟”碑文記載:“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定光大師“由邑之梁野山尋勝而來”。

傳說當時叢林莽莽,虎豹出沒,蚊蛇橫行,人煙稀少。定光在獅巖搭草菴而居,並在周邊開始傳道弘法。這個小山村長期以來深罹虎患,被老虎叼走牛羊無數,村中長老便來到獅巖草菴中請教定光大師是否可除虎患之辦法?禪師告訴長老不妨事,明天早上即可看到那隻作惡多端的老虎死在庵旁。晚上定光大師動用了神通,書偈於一木牌上插於庵旁。第二天,果然一隻重幾百斤的老虎死於木牌旁。此事轟動周邊百姓,他們深信定光法力無邊,紛紛許願貢獻田地銀兩襄助籌建庵廟。自此,這個不知名的山村就取名“伏虎村”,原草菴重建並命名“伏虎庵”。

武平“氧”你到永遠

獅巖有一座均慶寺,是客家人保護神定光佛的祖廟。始建於北宋年間(公元964年),比武平建縣(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歷史還早30年,明萬曆元年(1573年)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修。北宋真宗時(公元968年—1022年),封為“均慶院”,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賜名“定光院”。這是閩西曆史上第一座被朝廷敕賜的寺院。

均慶寺坐北朝南,土木結構,自南而北依次為三寶殿、大院坪、千佛樓,大院坪兩側為鐘樓、鼓樓。三寶殿為雙簷歇山頂抬梁穿鬥式結構,面闊9.3米,進深15米,中梁墨寫“大清乾隆十六年重修”。定光大師圓寂後,當地群眾在獅巖洞為他塑造金身,稱他古佛老爺。

明朝進士王宗海有一副對聯:“金身留浙水,寶珞鎮蛟湖”,掛在殿門口。每年農曆七、八月間進行打醮、“做杉”時,都要到獅巖洞裡抬出定光古佛金身到村裡去燒香朝拜,請和尚、尼姑唸經。定光古佛巡遊時,有鑼鼓班、鼓手班,一路吹吹打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成群結隊迎送定光古佛,熱鬧非凡。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祈禱古佛老爺保佑國泰民安!定光古佛神蹟起先是從武平播衍到整個閩西和贛南、粵東北等地區,後又傳播到世界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為世代客家子孫所仰崇。

據文獻記載,定光佛在世時,足跡遍佈東南沿海各省,尤其在福建留下許多與之有關的“勝蹟”。如清流縣灞湧巖(金蓮寺)、武平縣梁野山寺、連城縣滴水巖、上杭縣東安巖和龍巖市區江山靈遠宮等,均相傳“定光佛嘗駐錫於此”;三明市區瑞雲寺、泰寧縣丹霞禪院、將樂縣古佛堂、順昌古佛庵、平和縣龍歸堂和同安縣石鼓山銅缽巖等,也都傳說“宋定光佛常棲於此”。後來定光古佛信仰輻射到閩西周邊的客家與非客家地區,並且隨著客家人的遷徙足跡,傳播到了浙江、江西、廣東等客家地區,如江西吉安的西峰寶龍祥符寺;廣東陸豐的定光禪寺、汕尾的青雲山定光寺、樂昌的古佛巖;浙江衢州的天寧寺;四川廣安肖溪的衝相寺。

據史料記載:在元代定光古佛“自江而西,由廣而南,或刻石為像,或畫像以祠,家有其祀,村有其庵”;在明代“定光禪院於臨安、於泉南、於江右無弗有,而汀為最著”。清代以後,隨著客家人移民到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定光古佛神蹟播衍到世界各地。目前境內外供奉定光古佛的寺廟庵堂有2000多座,信眾除了一億多客家人,還有相當多的非客家人。

武平“氧”你到永遠

明清時期,汀州移民渡海到臺灣,定光佛的香火也帶入臺灣,建寺供養。定光古佛信仰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海峽兩岸客家人共同的保護神。如今臺灣島內供定光佛的寺院有500多座,其中規模較大的寺廟主要有兩座,一是彰化縣的定光佛廟,另一是臺北縣淡水鎮的鄞山寺。兩座寺廟分別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道光三年(1823年),是汀州客家人渡臺開墾時初建成的定光古佛神廟,香火一直很旺。

汀州移民到臺灣後,始終不忘祖廟的香火,紛紛跨海回武平獅巖均慶寺祭祀敬祖,再續兩岸佛緣。幾年前,在武平獅巖均慶寺門前地下挖掘出土了一塊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臺灣府信善樂助建造仙佛樓重裝菩薩碑”,石碑正反面共刻有960名臺灣善男信女為助建仙佛樓捐獻銀兩的姓名及數量,證明武平與臺灣的信眾古有交往,兩地信眾交流的歷史悠久。

1991年,臺北淡水鄞山寺主持胡俊彥先生帶領的定光古佛尋根訪祖團,在武平認根定源後,兩岸信徒建立了臺灣信徒每三年到武平奉香續靈一次的交流活動; 2010年12月,應臺灣信眾邀請,由武平縣有關部門組成的定光佛赴臺參訪團一行46人首次護送獅巖均慶寺祖廟定光古佛金身到臺灣彰化、苗栗、臺北、淡水等地巡遊,接受臺灣信眾的虔誠朝拜。定光古佛金身赴臺巡遊期間,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臺灣知名人士分別會見了巡遊團,就兩岸文化、宗教交流進行深入探討。

武平“氧”你到永遠

六、武平是“中國景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這裡擁有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磜溪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武平中山河國家溼地公園、平橋翠柳城市森林公園、千鷺湖溼地公園、東留觀光園、獅巖景區、靈洞仙山、汾水瀑布、獅子山、長安崬和蛟湖等各類景區、景點58處,其中國家級就有5處。這些景觀群山逶迤,峰巒疊嶂,森林蓊鬱,花草葳蕤,鋪滿天際的是藍天白雲,雲蒸霞蔚,煙波浩渺;灑滿大地的是溪谷清泉、香花異草,鳥語蟬鳴,猶如仙境一般,令人陶醉,時時刻刻讓人飄然起來。

這裡簡要介紹幾個不同類型的景觀:

武平有座梁野山,位於閩、粵、贛結合部的武平縣境內。山系屬武夷山脈的最南端與廣東南嶺山脈東頭的交會點,面積達14365公頃。最高峰梁山頂古母石,海拔達1538.40米,為武平第一高峰。古母石看似搖搖欲墜而歷千萬年來不墜,其險狀見者無不心驚。這裡山雄石奇,壑深林密,流泉飛瀑,獸走禽翔,是福建乃至全國保護最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之一,具有明顯的典型性、自然性和稀有性。

主要保護對象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種群及其良好生境,珍稀保護動植物,稀有或罕見的森林生態系統,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生境和重要匯水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4.3%,植物群落有6個植被型,24個群系,53個群叢。野生維管束植物種類有199科789屬1742種,佔福建省維管束植物的46.8%。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0目85科370種,昆蟲28目193科938種,大型真菌122種。區內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有14種,省級保護的有23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46種,福建省重點保護動物34種,其中列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名單的瀕危種和易危種有10個,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二的瀕危動物有43種。

區內還保存著中國許多特有的植物資源,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銀杏等。天然原生的萬畝紅豆杉群落和一望無際的楓荷“兩小無猜”地組合著世界珍稀瀕危樹種的半楓荷,在此頑強生存的“活化石”銀杏,平添了這山的奇妙與珍貴。

武平“氧”你到永遠

梁野山有仙人洞、仙人塘、鼓子石、水浪石、豬麻石等自然景觀,山體雄渾,山水相依,遍地是峽谷險峰、絕壁深潭、瀑布溪流,峽谷兩邊時而密林遮日,時而石谷斷崖,時而松風竹韻,時而泉水淙淙,令人歎為觀止。這裡的泉水和地下水從山頂到山腳均有分佈,是閩粵贛交界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汀江、梅江的重要源頭之一,養育著全縣70%的人口。“仙人洞”距古母石約500米,藏在陡峭山坡的一片荒蕪中。

相傳,這裡是定光古佛修煉之處。出入仙人洞,仰頭頂悠悠白雲,俯腳下千仍峭壁,不禁感嘆古時出家人之毅力非同一般,在此荊棘叢生、人跡罕至的寂寥石洞清修歲月。有大小瀑布30多處,風光險絕,姿態各異,綿延近十里。有的從高40米的陡壁飛瀉而下,聲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揣翻騰,水氣濛濛,珠璣四濺,形成寬20米的瀑布,飄若雪,掛如簾,直入深淵,響聲震耳,融進那泛著綠光的水潭;有的瀑布彷彿美麗的白色綢緞,從山石之間飄落下來,絲毫也不留意身下岩石的阻撓,不怕撞擊的破碎,便飛花碎玉般灑滿山澗,如霧,如煙,如塵;還有的瀑布在陽光的照耀下,像無數條巨龍噴吐著金色的水星,一會兒晶瑩剔透、歡蹦跳躍,一會兒瀰漫於空氣之中,成了濛濛水霧,經風兒一吹,揚起無數像浮起的輕煙緩緩上升,像團團薄霧籠罩在空中,剎那間隨風飄散。

此時此刻,天上的白鷳、山椒鳥、紅嘴藍雀等群鳥也在瀑布上空盤旋著飛翔著,鳥語呢喃,黃鶯啼鳴,清香浮動。雉雞拖著漂亮尾巴在遠處叢林中悠閒覓食,松鼠機靈地在灌木與古藤間跳躍雜耍。這就是人間天堂,這就是武平氧你!這就是中國景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有個獅巖,位於武平縣巖前鎮,屬石灰岩溶洞地貌。洞外巖松挺立,磐石幽篁,巨大巖體嵌空險僻,前有12峰,如海上飛來,突兀而至,森然並峙,拱手作揖,滿山蒼翠。近處有清澈的湖泊、靜謐的溪流,遠處有奇秀的峰巒、四溢的桂香。

宋代孫章曾詩讚一首:“蒼峰十二碧巖隈,豈是飛從海上來。靈境莫將巫峽比,但令雲雨下陽臺。”宋郡倅郭祥正則吟詩道:“汀梅之間山萬里,南安巖竇何玲瓏!青蔥屹立敞四壁,巧匠縮手難為工。嗟予俗縛未能往,原得結草與巖松。遂登彼岸達正覺,月落巖下松生風。”洞內山石巉巖,鍾乳垂懸,石柱筆立,甬道縱橫,石床石龕如天施地設。洞內有東巖、南巖二洞:東巖差隘,窈窕通明,高聳寬敞,可容數百人,為佛宴坐席之地;南岩石室天然,窈窕虛曠,有石門、石床、石窗、石龍、石虎、石龜、石貓、石鼓之屬,即佛之正寢,可容納數十人。兩洞乳柱直立,石鍾懸吊,甬道縱橫,清泉滴滴,顯得神氣美觀。兩洞均有出口,洞內有天窗可仰望藍天,稱為“通天第一洞”。

除了獅子口,周圍還有十幾個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郡守陳軒詩云:“南安巖近南鬥旁,乾坤締結雷電守;雲寒木老洞穴古,巨鰲露脊鯨呀口。”李綱被貶武平縣知事時,盛讚獅巖佳境,有詩云:“滿山泉石有吾意,十里松筠生晝寒。”並在巖壁上題刻有:“靈洞水清仙可訪,南安木古佛洞居。”這裡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也是定光古佛修煉成佛之地。類似這種洞巖景觀還有好幾處,如靈洞仙山。山上有大洞36,小洞28,主要景點有:棋盤石、升車石、元龜石、燕岩石、相會嶺、水門井、觀音井、天竺院、祖師殿、西覺靈山、巨鱷含球、丹井三石、李綱讀書堂。東晉著名道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在這裡建祖師殿,修煉於天竺院。這裡層巒疊嶂,浮嵐暖翠,山明水秀,景色迷人。這就是中國景都!

武平有個中山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的武平縣境內,是福建唯一的跨省流域溼地公園。溼地公園處在武夷山脈與南嶺山脈交匯之處、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過渡地帶上,以河流和庫塘為主,包括兩邊的部分生態林,總體呈Y字形南北走向,南北長66.4公里,以“兩河三庫”為主體(兩河指中山河及其支流平川河,三庫指中山河上的東留水庫、卦坑水庫和下壩水庫3座河流型水庫),北部緊鄰武平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部與廣東蕉嶺長潭省級自然保護區毗鄰,總面積1529.3公頃,其中溼地面積為 707.7 公頃,溼地率為46.3%。這是一個以保護和恢復河流自然生態系統為主,集科普、示範、休閒為一體的閩粵贛邊區國家級溼地公園。

武平“氧”你到永遠

園內分佈有維管植物183科517屬823種,其種數佔福建省維管植物總種數的17.2%,有銀杏、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和閩楠、水蕨、樟樹、喜樹、金毛狗、金蕎麥、半楓荷、花櫚木等多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園內還分佈有野生脊椎動物32目87科257種,其種數為福建省已知脊椎動物總數的15.5%。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有2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云豹、蟒蛇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鳶、鴛鴦、水獺、小靈貓、大靈貓、穿山甲、虎紋蛙等25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有白鷺、平胸龜、黃喉擬水龜等31種,是理想的生物棲息地,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這裡山巒疊嶂,奇峰峻秀,碧波瀲灩,花鳥成趣,宛如一幅幅原始、自然、生態的旖旎畫卷。這裡的河流有的終年天水相連,嘩嘩前行,奔流不息,彙集到那遙遠的大海里,留下的是煙波浩淼,葦綠荷紅,水草豐美,魚鳥成群的純原生態自然風光;有的終日緩緩地、潺潺地向四面八方的小山村流去,它那流動的波紋就像是仙女跳舞時翩翩起舞的衣裙,把人們的思緒也一起帶走,只有岸邊的小花、小草、小蟲和小魚,依然在風中搖曳著、鳴叫著、跳躍著 。這就是武平氧你!這就是中國景都!

武平“氧”你到永遠

七、武平是“中國遊都”

這裡的縣委、縣政府經過多年凝心聚力的打拼,以驕人的業績榮獲福建3個“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之一。武平縣立足生態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保障,加大資金投入,舉全縣之力,行武平路徑,全面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著力打造國家森林旅遊城市和國內知名的全域旅遊目的地,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驚豔八閩,名震全國。如今武平旅遊設施全域優化、旅遊要素全域配套、旅遊產業全域融合、旅遊品質全域提升、旅遊品牌全域打響、旅遊成果全域共享,成為令人嚮往的“中國遊都”。

旅遊設施全域優化。構建暢達全域旅遊交通網絡,打通最後一公里,快速連接周邊連城、梅縣、潮汕、贛州4個機場,建成永武、古武兩條出省高速,“雙龍”鐵路龍巖至武平段開工建設,“贛龍廈”高鐵和浦武高速加快推進,實現旅遊交通全域通達。

打造武平旅遊“一小時交通圈”,加快建設環城快速通道,實現縣域城區、景區互聯互通。在入境公路邊界、車站、高速公路、城鄉主要道路、通往景區的道路設置規範的標,有多種語言的具有客家特色文化元素的旅遊交通引導標識標牌,營造全域旅遊氛圍。開通骨幹景區旅遊直通車、旅遊觀光車,豐富共享單車、汽車租賃、旅遊包車等服務,為遊客提供多元、個性出行服務。

有效運營客都匯旅遊集散服務中心,在各鄉鎮及旅遊服務點、交通樞紐、商業中心、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旅遊者集中場所建立旅遊服務諮詢中心,免費為遊客提供與食宿、交通、遊覽、安全相關的各類諮詢信息,並受理遊客投訴。推動旅遊廁所覆蓋城鄉,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旅遊廁所,已完成新建和改建100多座,在全縣旅遊景區、旅遊交通沿線、旅遊集散地的旅遊廁所全部達到“數量充足、乾淨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的效果。提升武平城市旅遊功能,建設完善綜合性主題公園、居民休閒娛樂場所,增加休閒慢行綠道,完善標識系統、停車場、“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服務設施。推進智慧旅遊建設,建立武平旅遊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實現“A級景區WIFI全覆蓋”“一部手機遊武平”。

武平“氧”你到永遠

旅遊要素全域配套。精心打造旅遊產品,成功創建2個國家4A級景區、3個國家3A級景區、1個國家溼地公園、1個國家水利風景區、1個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合理佈局城市旅遊功能,重點推進梁野山創5A提升工程,持續打造文博園遊憩區、客都匯文化旅遊綜合體、興賢坊傳統文化街區、環梁野山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驗區、金岸佳園旅遊綜合體、靈洞仙山康養綜合體、國家航空運動基地、武平國際賽車場、客家牌匾博物館、紅色革命舊址等旅遊功能區,完善平橋翠柳公園、碧水公園等主客共享的旅遊設施。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差異化發展鄉村旅遊特色品牌,打造了堯祿、雲礤等一批鄉村旅遊特色村,以及捷文村森林步道、龍河客家農耕文化綜合體。培育特色餐飲品牌,建成客都匯夜市文化街、中遠上城美食街等美食街區,引導餐飲特色化、精緻化。發展多元化旅遊住宿,新建了繼續教育基地、萬星影視城、客都匯假日等一批酒店,扶持培育“3·18”騎行客棧、興賢坊民宿等主題文化酒店、精品民宿,開展十佳旅遊住宿飯店創建活動,提升旅遊接待服務水平。

豐富旅遊娛樂項目,建設平橋翠柳茶館等娛樂休閒場所,形成“元初客家歡”等節事活動品牌;引導開展桃溪採茶節、萬安侃夫文化節、五朵金花“月月歡暢”、東留封侯梨花節等旅遊採摘和農事節慶活動,推動堯祿村、松花寨等景區景點完善豐富旅遊娛樂產品。發展旅遊購物商場,研發百香果、竹藝品等系列旅遊商品,扶持建設一批旅遊購物特色商場,引導扶持土特產品線上線下同推廣。

武平“氧”你到永遠

旅遊產業全域融合。發揮旅遊業融合帶動作用,推動農業、森林、文化、體育等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豐富旅遊業態。“農業+旅遊”,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中植入旅遊元素,大力發展鄉村觀光、林下休閒、園中採摘、田上農耕、農家消費等旅遊業態;“文化+旅遊”,挖掘武平歷史文化資源,編排一批旅遊演藝精品,打造一批文旅品牌活動,同時依託紅色革命舊址群、古建築等,開發旅遊產品,注重文化元素植入,提升景區景點品質;“養生+旅遊”,以生態、康體和客家藥膳、藥療為重點,推出白水寨、捷文村等一批森林康養旅遊品牌。

“美食+旅遊”,挖掘大自然賦予的象洞雞、豬膽肝、金線蓮、富貴籽、簸箕板、苧葉粄、靈芝、綠茶、川弓、白芷、枸杞和無公害果蔬食用菌等天然食材,推出系列特色美食小吃;“研學+旅遊”,發揮“全國林改第一縣”品牌優勢,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承接政務、商務研學培訓活動;“體育+旅遊”,持續打造中國體育旅遊精品--環梁野山最美騎遊線路,開發環梁野山半程馬拉松賽、自行車爬坡賽、登山徒步賽等體育休閒旅遊產品,建設自駕遊露營基地、房車基地、戶外運動基地,以產業融合帶動鄉村振興。

同時以城區為依託,以梁野山景區為龍頭,以梁野山下五個村為節點,以周邊鄉鎮為拓展區,著力打造“五朵金花”、“四季田園”農旅小鎮、客都匯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集湖光山色、農事體驗、特色美食、傳統民宿、休閒養生於一體的“環梁野山生態旅遊區”,形成以全域旅遊帶動城區、景區、鄉村協調發展的鄉村振興示範區。

武平“氧”你到永遠

旅遊品質全域提升。強化規範引領,出臺鄉村旅遊服務規範和標準,引導旅遊企業規範化、標準化經營,武平中凱國際酒店、紫金大酒店獲評國家級4星級旅遊飯店。強化綜合監管,加強業務指導、培訓及監管,提升旅遊企業應急防範能力和旅遊市場安全。推動山海協作,提升運管水平,引進廈門旅遊集團與縣國企天然文旅公司合資成立旅行社、酒店管理、景區管理3家公司,共同運營縣繼續教育基地,全面提升景區、酒店、旅行社、演藝中心、餐館等文旅相關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

創新志願服務,依託武平志願者協會等社會力量開展志願服務,補齊旅遊服務短板,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合作機制,扶持成立武平登山協會戶外救援隊、梁野救援隊等社會救援隊伍。完善遊客投訴處理機制,構建多元共治的綜合監管體系,多年來未發生較大以上旅遊安全事故。堅持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多年來未發生較大以上生態環境破壞。

同時持續深入開展“四城同創”和“平安武平”創建活動,為遊客、群眾創造安全、放心、舒適的旅遊市場秩序和環境,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環境優美縣”、“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等一塊塊國家級金牌。

武平“氧”你到永遠

旅遊品牌全域打響。在福建省率先成立縣融媒體中心,形成以“門戶+APP+微博+微信+地方站”等為支撐的強大媒體宣傳矩陣,成為中宣部重點支持建設的示範點縣。牽頭成立閩粵贛三省旅遊聯盟,整合資源,相互推介,互輸客源,成功打造“三省一日遊、多日遊”熱門線路。依託騰訊公司,開發武平黃金果表情包等智慧旅遊文創產品,實現“一部手機遊武平”。

與驢媽媽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IP形象開發、智庫平臺搭建、文創商品策劃設計、旅遊品牌營銷等深入合作,助推武平全域旅遊發展。充分發揮福建首個“中國天然氧吧”的金字招牌效應,多渠道策劃推廣“來武平·我氧你”旅遊宣傳品牌,在央視央廣新聞或專題滾動播出武平新聞,央視《鄉村大世界》《豐收中國》《城市1對1》等欄目推出武平旅遊專題,集中宣傳武平林改經驗、生態文明建設、全域旅遊。

在各類旅遊推介、節慶活動中植入宣傳的同時,通過央視央廣、“驢媽媽”等知名網絡媒體和動車、公交車、地鐵等媒介平臺,多層次多維度宣傳武平旅遊精品線路及景區景點,大幅提升武平知名度和美譽度。“來武平·我氧你”旅遊口號已深入人心,口口相傳,唱響八閩,走向全國。

旅遊成果全域共享。武平是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在創建全域旅遊過程中,把推進全域旅遊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融合起來。探索出了“旅遊企業+貧困戶”、“旅遊公司+金融機構+貧困戶”、“旅遊產業聯盟+貧困戶”等模式。強化政策引導,聚集各方資金資源,扶持引導貧困戶參與鄉村旅遊發展和經營,加強和完善貧困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扶持,引導貧困戶大力發展武平百香果、象洞雞、富貴籽、綠茶、靈芝等地標性特色旅遊商品,在產、供、銷鏈條中植入旅遊元素,與央視、南鐵集團等合作開展旅遊產品營銷宣傳,提升武平知名度和影響力。

武平百香果”已成為全國網紅產品,一粒果鋪就了一條致富路;雲礤村由原來的貧困村、“光棍村”一躍成為福建首批“金牌旅遊村”。通過發展流量經濟,帶動鄉村旅遊、要素消費、農產品營銷,助推貧困鄉村和貧困戶脫貧致富。全域旅遊快速發展成為脫貧致富的新引擎,增強了縣域發展活力,2016-2018年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9年3月,順利通過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出驗收,榮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2016-2018年武平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9年6月,武平正式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武平“氧”你到永遠

在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過程中,武平依託福建首箇中國天然氧吧,突出把發展森林旅遊、鄉村旅遊作為全域旅遊的龍頭,持續打造“三線八景”精品線路和精品景區,推出天然氧吧生態之旅:梁野山(五朵金花)—平橋翠柳城市森林公園—千鷺湖溼地公園—松花寨茶園—獅子山—捷文村(全國林改策源地);千年古縣客家之旅:興賢坊—文博園—靈洞仙山—中山古鎮—獅巖景區—中湍畲寨;不忘初心紅色之旅:梁山書院(毛澤東舊居)—文博園—民主高書村(紅軍入閩第一村)—劉亞樓將軍故居—象洞張天堂(中共武平臨時縣委舊址),實現旅遊成果全域共享。

現在的武平,處處是景點、全域是景觀、滿眼是風景,且空氣非常清新,全年均適宜開展旅遊。人們可以在清新環境中觀賞山水風光、體驗山野生活、感受自然野趣、享受休閒度假、品嚐特色美食,有一種超然撩人的幻境,有一種香氣襲人的舒懷,這就是“中國遊都”!(附註:有若干幅照片由武平文旅部門提供)

武平“氧”你到永遠

武平“氧”你到永遠

作者蘇永青簡介:

蘇永青 作家、攝影家、大學客座教授。曾因工作成績顯著榮立5次三等功。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等數十家主流報刊雜誌發表各種體裁的作品800多篇;在國家級、省級出版社出版28部著作(作品)800多萬字,有的著作多次再版,有的發行量達30多萬冊。榮獲省級、國家級一等獎、金獎50多篇、部(次),如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金暉杯”共和國文藝獎金獎、首屆中國文學藝術界文藝至尊獎金獎、首屆華人文藝“旗手獎”金獎、《解放軍報》好新聞一等獎、福建新聞一等獎等。有6000多幅攝影作品在《中國攝影報》、《人民畫報》、《解放軍報》、《中國旅遊報》和國家級出版社等眾多媒體刊登,先後出版了《世界最美的地方》和《中國最美的地方》等多部大型攝影圖冊。蘇永青是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國公關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