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原標題: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小曼和丈夫吉利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上海。國內疫情爆發後,遠在塞爾維亞的婆婆焦急地打來了電話,詢問要不要回塞 “躲一躲”。思來想去後,他們還是決定像許多中國家庭一樣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裡隔離。只是沒想到的是,兩個月不到,這場疫情擴散的版圖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月15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宣佈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所有學校停課,治療新冠肺炎的醫院將由軍隊接管,警察將監督隔離措施。在微博一條觀看量達到上千萬次的視頻裡,武契奇眼含淚光表示,當下不能寄希望於歐盟,唯一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中國。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獨家採訪一對中塞跨國夫妻,聽聽他們在疫情期間的觀察和對中塞兩國文化的獨特理解,帶你瞭解一個真實的塞爾維亞。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俯瞰貝爾格萊德 資料圖 (本文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為小曼 圖)

  當時出於怎樣的考慮選擇留在上海呢? 有沒有影響原本的計劃?

  小曼:

  疫情爆發後,婆婆問我們要不要回塞爾維亞,我們確實也有考慮過。倒不是說去躲疫情,而是難得有這麼長的假期,要不要回去陪陪家人。不過,我先生比較謹慎,他說病毒不可能只在中國傳播,每天全球來來回回那麼多航班,說不定其他地方也有。而且我們還有小孩,出行也很折騰,所以就決定不回塞爾維亞了。現在看來,還是呆在家裡最安全。

  吉利:

  其實按照原來的計劃,每年我們都會留在上海過冬。因為塞爾維亞的冬天比較冷, 1月份的時候差不多是零下六七度。另外,回去的路上也不安全,無法保證飛機上會不會有感染的人員。

  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塞爾維亞的疫情發生了變化?

  小曼

  :吉利的母親和弟弟一家住在塞爾維亞。2月初,我們開始聯繫塞爾維亞的家人,讓他們做好準備,因為病毒已經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幾個歐洲國家擴散了。但問題是歐洲人性格散漫,對疫情不夠重視。直到3月6日,第一個確診病例在塞爾維亞出現後,才開始意識到事情嚴重了。

  那時候我印象很深的是,吉利問弟弟買口罩了嗎?小叔子說沒關係,大家都沒有買呢。但又過了兩週,意大利確診病例暴增,我們再次催促家人買口罩時,小叔子說口罩已經買不到了。今天,弟妹說在塞爾維亞的街頭,仍然不是所有人都戴著口罩。

  當地塞爾維亞人對疫情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小曼:

  塞爾維亞的朋友經常會開玩笑說“沒有什麼事是Rakija

  (一種李子白蘭地,在塞爾維亞十分流行)

  不能解決的”。上個禮拜,我婆婆還照樣出門聚會,我很生氣地說現在怎麼還能出去呢?婆婆回答說沒關係,大家都在外面。

  吉利也很無奈地勸道,中國疫情很嚴重了,老年人是易感人群,一定要注意。但見婆婆依然我行我素,最後沒辦法,只好讓弟弟給她“禁足”了。

  塞爾維亞當地的超市有出現“搶購”的現象嗎?當地人的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

  小曼:

  我們最近也看到一些報道說美國、意大利等地出現了物資搶購的現象,不過,塞爾維亞沒有那麼誇張,最起碼出去買東西的時候,超市裡的物資還是充足的。包括3月22日,塞政府宣佈宵禁之後,老百姓仍然可以正常購物。但相比較塞爾維亞人,華人圈的憂患意識比較強,很早就開始囤物資,還有一些互助的合作,比如有一些在塞爾維亞開餐廳的中國人會在群裡賣餃子,想要的顧客可以在線下單,要多少就包多少,買回去後放在冰箱裡面儲存等等。

  吉利:

  塞爾維亞開始實施宵禁後,下午5點到早上5點間所有的人都不能去外出。65歲以上老人只可以在每個星期日上午的6:00-10:00間去買菜買食物。今天弟弟說,進超市的時候,一次只能放10個人進去。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塞爾維亞政府規定,65歲以上老人可在週日早3:00-8:00間前往指定商店購物。

  小曼:

  所以總體來講,我覺得在所有的歐洲國家裡面,塞爾維亞借鑑中國政府是最多的,實施的管控政策也很嚴格,而且塞爾維亞人的家庭觀念也是比較強,幾代人住在一起的現象比比皆是,彼此之間也有照應。

  您認為塞爾維亞總統向中國求助,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吉利:

  塞爾維亞是一個很小的國家,700萬人口左右。雖然現在的確診人數只有200多人,但幾天之內很快就能翻倍。歐洲一些大的國家都自身難保,小的國家就更加困難了。另外,塞爾維亞政府和中國政府之間因為歷史原因,關係也不差。

  小曼:

  這幾年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中國在塞爾維亞的援助項目也非常多。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在疫情還沒有非常嚴重之前,不管採取宵禁也好,還是求助也好,我覺得都是非常明智的。

  當地老百姓對塞爾維亞政府目前的措施有怎樣的評價呢?

  吉利:

  現在在塞爾維亞,如果有人不遵守宵禁的規定,警察會進行罰款,大概2000歐元左右。但目前還沒有聽說有人被罰。

  小曼:

  我們也跟一些塞爾維亞當地的華人們聊過,大家普遍覺得封城雖然對經濟有影響,但“要命”和“要錢”之間,大家還是選擇前者。另外,雖然當地人對政府的舉措褒貶不一,但塞爾維亞對中國給予的援助還是非常感激的。我相信政府一定會做出最優的選擇,至於到底好不好,只能是讓時間來評論了。

  疫情發生後,中塞之間的互動中有沒有什麼令你們感動的瞬間?

  吉利:都挺感動的。比如武契奇總統發表求助中國的發言後的第二天,中國援助塞爾維亞的第一批物資已經送到了。

  小曼:

  我婆婆看到中國救援團下飛機都感動哭了,還特地打電話給我,代表她的朋友們感謝中國政府。有一些華人協會和團體也向塞爾維亞駐上海領事館捐贈了物資。不過塞爾維亞政府目前不接受也不提倡個人捐款,其次為了不增加使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以及浪費不必要不符合規定的物資,全部由定點單位來銜接。

  吉利:

  還有一件很感動的事情是,因為我們一直住在上海,貝爾格萊德的房子就掛在Airbnb上出租,委託弟弟管理。這幾年,去貝爾格萊德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所以過往的租客中有不少中國人。塞爾維亞的疫情爆發後,中國租客在微信裡詢問我們“塞爾維亞還好嗎”,還有留言“加油,塞爾維亞”、“要保護自己”等等,看到這些,我們都很感動。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赴塞爾維亞專家組出征儀式

  作為來自塞爾維亞的“洋女婿”,吉利與中國的緣分頗有些傳奇。2008年,吉利在塞爾維亞參加了一個知識競賽,得到了一筆豐厚的獎金。靠著這筆獎金,他來到北京旅行,看了奧運,爬了長城,逛了故宮,回國後開始學習中文。2010年,吉利再度來到中國參觀了上海世博會。一個禮拜後,他找了一份工作,留在了上海,然後遇到了小曼,相戀、結婚、生子。吉利開玩笑說:“後面就不是計劃好的了”。

  與很多跨國婚姻夫妻一樣,小曼和吉利的愛情故事裡充滿了許多奇妙的緣分。不過由於“塞爾維亞”國家的小眾和陌生,這段中塞跨國婚姻也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 中塞文化之間到底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在認識您丈夫之前,有去過塞爾維亞這個國家嗎?或者說您對塞爾維亞的瞭解有多少?

  小曼:

  我沒有去過,當時我對塞爾維亞唯一的印象就是歷史課本里面的一段話: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薩拉熱窩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成為了第一場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剛認識的時候,我問他從哪裡來,他說:“Serbia”。因為說的是英文,我完全不知道指代的是什麼國家,於是他又中文補充了一遍:“塞爾維亞”,但我還是沒有反應過來,最後他說“南斯拉夫”,我才恍然大悟。

  吉利在中國的時候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

  吉利:

  對於“南斯拉夫”,可能老一輩的中國人還比較瞭解,但年輕人不太知道,這個情況在5年前非常多見。現在的話,因為已經有很多中國人來貝爾格萊德旅行,所以瞭解塞爾維亞的人越來越多。

  小曼:

  有一個小插曲。我先生早年有一次去銀行辦理業務,銀行系統裡的國家備註還只有“塞爾維亞和黑山”,沒有單獨的“塞爾維亞”

  (注: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於2003年至2006年組成了鬆散聯邦制國家——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獨立公投。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佈黑山獨立,6月5日,塞黑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與黑山兩個主權國家。)

  還有人誤以為塞爾維亞只是西班牙的一個城市等等。很多人對這個國家確實很陌生,但其實塞爾維亞的體育非常強,在歐洲很有名。我跟老公談戀愛的時候,一些老人對塞爾維亞的認知可能來自過去的那段特殊的歷史,另一些哥哥姐姐對塞爾維亞的認知都來自體育。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subotica市,靠近匈牙利的邊境小城。

  第一次去塞爾維亞的時候,給您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小曼

  :這說起來,我老公可能會不高興了(笑)。剛下了飛機,我心裡就嘀咕,這裡飛機場怎麼這麼小這麼破啊(笑)。但後來待久了,塞爾維亞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就是:一,自然風光無限好。二,塞爾維亞人對中國人非常熱情。

  第一次去塞爾維亞正巧也是去參加小叔子的婚禮。印象很深刻的是,塞爾維亞人結婚也有接親的習慣,但有意思的是,每輛接親的車上都會插上國旗,然後車隊浩浩蕩蕩繞著市中心轉一圈,一邊開一邊鳴笛,好像在向全城人炫耀:今天我要結婚了,要去接新娘啦!

  中國人喜歡在結婚前拍婚紗照,但在塞爾維亞,主人會在婚禮當天請來攝影師在現場給新人拍照。但攝影師不只拍新人,還會拍參加宴會的賓客,然後洗出來,走到你的桌邊,問你要不要。不過照片不是免費,要自己掏錢買,一張摺合人民幣兩三元。沒想到攝影師這麼會做生意,真的很有意思!

  為什麼會來中國,選擇留在上海生活呢?

  吉利: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08年。因為那個時候我喜歡北京,所以去看了奧運會,爬了長城,逛了故宮。然後遇到一些中國朋友,他們說如果你喜歡北京,也肯定會喜歡上海,建議我去上海玩玩。於是2010年衝著世博會來了,來了上海三天後,我就知道這裡會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跨國婚姻中,有因為文化衝突產生一些摩擦嗎?

  小曼:

  關於跨國婚姻,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對我們這種組合比較好奇,也有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但說實話,可能我們倆三觀比較合拍,所以在文化衝突方面幾乎沒有很大的摩擦。對此,我自己也覺得很意外。

  因為工作緣故常常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我個人覺得塞爾維亞和其他西歐、北歐國家相比,文化上很不一樣。西歐北歐人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獨立,家庭的關係比較淡泊,這也是我們對歐洲人普遍的一個刻板印象。但中南歐的人,他們的家庭觀念非常強,甚至爺爺奶奶也會幫忙照顧小孩。我老公小的時候,父母也是雙職工,也是由爺爺奶奶帶大,這些背景與中國很相似。另外,我先生比較細心,而我比較粗糙,所以在性格上,我們是互補型。

  其實不單是跨國,南北地區之間也會有文化衝突,但解決問題的基礎都是:相互理解。

  雖然對於許多人來說,塞爾維亞這個名字聽上去還有些陌生,但近幾年,隨著旅遊政策的開放,這座“歐洲的後花園”的國際知名度也在提升。2015年,塞爾維亞被評《孤獨星球》評為“十大最值得旅行地”之一,2019年被評為“世界十大最佳夜生活城市”之首。同時,塞爾維亞是歐洲第一個對中國無條件免籤的國家。據2018年駐塞經商參處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赴塞遊客達102351人次,同比增長98%。相信疫情期間,中塞之間的真情互動也讓更多的中國朋友對這位歐洲“老鐵”的好感加深。

  如果讓您推薦一下的話,塞爾維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地方嗎?

  吉利:

  去的比較多的就是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之前,非常古老。另外,貝爾格萊德的夜生活很發達。如果要玩遍所有有意思的地方,可能需要一個月,但除了貝爾格萊德,還有諾維薩德、尼什等其他的城市,也值得去看一看。

  小曼:

  現在網上的攻略也很多,如果你只是花一週或兩週的時間旅行,我會建議你把攻略上的網紅路線都走一遍,不會讓你失望的。但如果你有一些特定的愛好,比如喜歡歷史,那這樣的東西在塞爾維亞太多了,每座城市的角落裡都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蹟,這些在攻略裡面是沒有的,但非常值得自己去挖掘。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Smederevo城堡

  如果喜歡自然風光,塞爾維亞的國家森林公園也很漂亮。但其實你從城市向郊區走,基本上開車一小時就進山了。很多塞爾維亞人在週末的時候,都喜歡去山上的小木屋度假。如果喜歡藝術的話,塞爾維亞的溼壁畫也很有名,大多在一些偏遠的修道院裡,保存得非常好。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Kosutnjak hill,塞爾維亞人週末喜歡去ada河騎車或去山裡玩。

  什麼季節是塞爾維亞的旅遊旺季?

  吉利:

  冬天可以去貝爾格萊德滑雪,但一般4月至10月才算是塞爾維亞的旅遊旺季。中國國慶長假期間,很多中國人會來塞爾維亞旅遊。

  小曼:

  七八月的時候,歐洲的遊客也會比較多。因為塞爾維亞距離近,物價低,夜生活豐富,走在路上的年輕男女都很養眼(笑)。

  塞爾維亞特產有哪些呢?

  小曼:

  水果酒Rakija很有名,但酒精濃度很高,基本上都是50度以上的烈酒。Ajva是一種辣椒醬,我老公自己也會在家裡做,有不辣的或者辣的,很美味。Kajmak是比較傳統的塞爾維亞特色食品,製作方法有點類似中國豆皮的做法,把牛奶放置一段時間後,隨著溫度的下降,表面會形成一層膜,這層膜的味道很像黃油,但不膩。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Ajvar是塞爾維亞一種特色辣椒醬 中塞國際文化交流 圖

  澎湃新聞

  :塞爾維亞有什麼傳統的節日活動嗎?

  小曼:

  塞爾維亞人基本上都是斯拉夫人,信仰東正教。所以東正教的聖誕節是1月7日,新年是1月13號。與中國有陽曆和陰曆之分一樣,東正教也有自己的教歷。每年婆婆來中國度假的時候,都會帶來一本東正教的日曆。更很有意思的是,塞爾維亞人還有很多屬於“自己”的節日,比如一些關於姓氏的紀念日,所以塞爾維亞人都不只有一個生日。到了夏天,塞爾維亞還有很多音樂會,有一個世界知名的音樂節“Exit”每年吸引很多歐洲的時髦年輕人參加。

  塞爾維亞的年輕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嗎?

  吉利:

  在塞爾維亞的小學,除了語文(塞爾維亞語)和英文課程外,有的學校還會開設“三外”。以前塞爾維亞人學俄語會比較多,但是這幾年,中文也非常熱。我堂哥家的女兒所在的小學校裡也開設了中文課程。

  小曼:

  聽說今年9月,塞爾維亞的中國文化中心就要開館了,這是中塞政府合作落成的一個新的項目。這幾年,我身邊也有很多塞爾維亞朋友到中國來留學和進修。

  疫情之後,您認為中塞之間的關係會有怎樣的改變?

  小曼:

  最近看到微博上大家對塞爾維亞的興趣增加了,有的人還開始計劃二刷三刷了。大家都憋久了,相信會出現旅遊的高峰,其中有多少會流向塞爾維亞,我不知道,但應該刷了一波好感。

  吉利:

  最重要的是,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因為網上看到的和自己體驗的感覺是不一樣的。10年前,我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瞭解很有限,只知道有長城、故宮這些地方。但來了後,看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這就是塞爾維亞,一對跨國夫妻的疫情觀察

小曼與吉利

  小曼:

  在疫情期間,有一件事情讓我們感覺到有些憤怒。有一天婆婆給我們打電話,她很緊張地問我們:“上海現在很嚴重嗎?”,她說法國電視臺報道上海空城了,有人在馬路上暈倒了,但沒有人去扶。聽到這些,我先生當時就很不開心,他說萬城空巷是因為我們都自覺在家,不是因為政府不讓我們出去。我覺得不管是國與國也好,人與人也好,雖然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相互理解,但增加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親眼來看看,這樣能破除很多的誤解。

  回過頭來看, 10多年在中國的生活對自己產生了什麼影響嗎?

  吉利:

  變胖了(笑),習慣了上海的天氣,現在冬天回到塞爾維亞也不適應了,以前只穿牛仔褲就行了,現在一定要穿棉毛褲了。另外一個是在中國一直要加班,不過現在我已經習慣了,也變勤奮了(笑)。‘

  過去一直生活在塞爾維亞,現在反過來,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每次回去用一個遊客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城市,會發現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探索。

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