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写作已经变成了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从发朋友圈、写日记到做工作汇报,写作已经与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我们写出来的内容,只要是发到公共平台上的,大多都希望能受人关注。

这就让很多人有了疑惑:为什么自己辛苦码出来的文章没几个人看,有的人随便发发资讯都能收获极高的关注度呢?

对于怎样用文字获得关注、赞同,以及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最近对一本书的阅读收获。

这本书名叫《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是在我的3月书单中的必看书籍。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麦肯锡是世界上知名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作者高杉尚孝曾经任职于麦肯锡,练就一身本领后出来单干,一边创业一边出了一系列与麦肯锡相关的书:写作、思考、谈判、情绪管理、公众表达等等,是个很高产的作者。

这本《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书如其名,就是教你怎么写作的。


正确使用信息


相信大家在写文章时都遇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脑子里有很多零散的词句,当你想将它们写下来时,它们就挤在一起涌向指尖,然后堵住,不管你憋多好久,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

这就要从文章的基础——信息说起了。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在书中,高杉尚孝将文章的基础定义为信息,只要是主语与谓语关系明确,能表达一项完整意思的句子,都能算信息。比如“我来了”这句话,“我”是主语,“来”是谓语,它们就构成了一条信息。

信息像组装机器的零件一般,将信息按特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好,就变成了一篇文章。

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不知从何下笔,就是不知道怎么排列好这些“零件”。

故而,在开始写作时,先要做的事,是将信息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描述信息和规范信息。

描述信息是指描述事物状态的信息,分为不包含判断好坏的记述信息和包含判断好坏的评价信息。

举个栗子:“小明身高1米8”是客观的表达,属于记述信息;

“小明好高啊”属于一个人的主观意识表达,属于评价信息。

规范信息就是指要求事物应有的状态或人应采取的行动的信息,如“小明应该买L码的衣服”就是规范信息的一种。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三种类型的信息不分等级,各有各的作用:

记述信息适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客观状态,呈现的是客观中立的立场;

评价信息适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主观看法,表达自身的立场;

规范信息则适用于向人或事物提出要求,规范人的行为或事物的状态。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说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很难掌握的样子,但其实我们在日常的交流经常会用到,而且是交杂着一起用。

如“小明1米8,又高又帅”就是将记述信息和评价信息用到了一起。

这也说明了生活处处是道理,能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提纯成概念,再用到写作、表达中去,真的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在写作中注意使用信息的方式,正确使用信息,是另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确定写作主题


主题部分应该是每本写作书中都会提及的内容了。

作为文章的核心,主题决定着一篇文章的生死。

文笔再好、逻辑再强,主题不对照样白搭。而只要主题切中读者内心,哪怕在技巧上稍有瑕疵,也能获得部分人的青睐。

如何确定一个众人关心的主题,书中提出了一个很启发我的观点——顺着对方认知进行说服。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经常自说自话,不听他人说话的人,通常不会招人喜欢。这是因为人们天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自然也就希望别人能倾听自己。故而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倾听的人往往有着好人缘。

写作也是如此,虽说“我手写我心”,但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同的话,写作者需要在表达自我和倾听读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点就是主题存在的意义。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如何确定主题?我总结出了2大方法。

一个是约定俗成法。

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上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道理,比如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卖假货是不对的等等,它们已经深深印在脑海中,变成人们在无意识中就会践行的行动原理。

在确定主题时,可以将这些道理直接使用,确保与读者有一条共同的精神纽带;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将主题设定成违背认知常理的形式。如《这家店卖的假货,真的不能再真!》这个标题,就违背了人们的认知,假货怎么可能会比真货还真?读者就会因此受到吸引来关注这篇文章,当然前提是这篇文章的确言之有物,不然就变成人人唾弃的标题党了。

另一个方法是实利性说服法。

都说“无利不起早”。当问题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人们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关注。

放到文章主题身上,就变成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这个主题跟读者有很大关系吗?”

“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

“得到的东西多吗?”……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就好像,我在动笔写文章之前,会事先想好文章的几个主题,然后摆到面前问自己:“如果这个主题别人写成文章,我会想看吗?”

得到“想看”的答案,我才会开始进行下一步。

总而言之,要么吸引眼球,要么与读者利益挂钩,得出的主题才会有更大概率获得关注。


搭建文章框架


有了基础、有了核心,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还差骨骼部分——文章框架。

在去年之前的时间里,我知道文章要搭框架,但对具体要怎么搭却不是很清楚。当时对文章框架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作文的『总分总』阶段,也是最近一年看起这方面的书来,才慢慢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一个好的文章框架,不仅让读者看起来更省时省力,自己写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 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原理最初是由麦肯锡这家公司的成员芭芭拉·明托提出的,原理中说,文章要素的重要性是从主题到关键信息再到次要信息依次递减的。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在表达一个主题时,至少需要想到“主题-关键信息-次要信息”三层信息,同时将最想表达的内容置于靠前的位置。

在用金字塔搭建结构时,有『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两种方法。

『从下往上』是一种将最具体化的信息集合起来,提炼出其中的抽象共性的方法,如从“小猫、小狗、小猪”这3个词中提炼出“宠物”,再抽象化就是“动物”,进而找到信息背后的共通本质的这样一个过程;

『从上往下』则是从主题开始发散,寻找一切可以证明或者展现主题的内容,一层一层地填进去,让主题更有说服力的方法。

这2种方法也经常被用来准备同一篇文章,用了『从下往上』法写出来的文章,可以用『从上往下』检查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检查文章的逻辑有没有什么遗漏,可能普通的文章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体验,但对于商业文案来讲绝对是个经济适用的法子。

关于金字塔原理的其他内容,我之前写过另一篇文章,具体可戳→


  • SCQOR原则

这是作者高杉尚孝自创的一种结构搭建法。

S代表设定状况(situation),C代表发现问题(complication),Q代表设定课题(question),O代表克服障碍(obstacle),R代表解决收尾(resolution)。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SCQOR这5个环节连起来就架起了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的结构。

拿写故事来说,故事一开头总是主人公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设定状况);

然而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怪兽张牙舞爪地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发现问题);

为了找回平静的生活,主人公决定去杀掉怪兽(设定课题);

主人公一路跋山涉水,用了很长的篇幅,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杀掉怪兽,排除隐患(克服障碍);

最后主人公继续幸福美好地生活下去(解决收尾)。

其中前面3个环节和最后1个环节占故事的篇幅尽量缩短,只有第4个环节『克服障碍』是故事的看点,值得花大部分篇幅去描绘。

而这样的结构放到一篇文章中,也基本适用。

用『设定状况』引入,从读者熟悉的事情引入到将要提出的问题;

再到『发现问题』,提出与熟悉事物相违背的问题,引导思考;

然后『设定课题』,指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以及有什么方法及可能;

接着进入重头戏『克服障碍』,论证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最后『解决收尾』,完美总结。

了解了金字塔原理偏理论的架构搭建,再将更易实操的SCQOR原则学上手,在文章搭建这一块,虽还到不了信手拈来的地步,总归是在帮写作排除了一些障碍。

分类信息、定主题、搭框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并没那么难


最后,小小总结一下:

坚持写文章半年,我越来越觉得写作是提升逻辑思考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学好写作,也就是学着捋清表达逻辑。这不仅是文案写作技巧,更是思考表达技巧。

如果你也有想在表达中突出重点,想用有逻辑的故事表达想法、说服他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