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對待晚年的李淵,是否很夠意思?

勞倫斯602


李淵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大唐建立後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又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不世功勳,李世民的功勞人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故此李淵又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單獨建府,這樣就為後來兄弟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隱患。

公元626年終於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一槍刺死,政變發生時高祖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李淵所在的船上。李淵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高祖李淵對眾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其實李淵已經心裡明白髮生什麼事了,只是事已至此只能壓住悲痛違心的這麼說了。

兩個月後李淵退位,被尊稱太上皇,李世民稱帝,建元貞觀。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曾經懇請能留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但是李世民為了斬草除根還是把他們殺了,只留下兩人的妻女,這件事在李淵的心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李世民繼位後為了安撫人心,增加其繼位的合法性,對父親李淵照顧甚恭,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居住在長安城北苑大安宮的太上皇李淵年世已高,監察御史上奏請為太上皇新建一座“以備清暑”的新宮,以求“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為表孝心,李世民欣然批准,擇定“龍首原”。堪輿完畢,浩大的新宮建設正式啟動,即大明宮的前身永安宮。只是玄武門之變的傷疤可能永遠無法在這個遲暮之年的老人心頭抹去了,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


次大陸的風1


這個得看從什麼角度去解讀了。如果從謀朝篡位的角度,勝利者李世民對失敗者李淵的確很夠意思了,但如果從父子親情的角度,李世民就是個不孝子,李淵絕不會感謝他的“寬容”,要不是嫡子死得只剩李世民了,且李世民羽翼已豐,他不會就這麼默默退讓。

可能是由於李世民曾插手過史書,那時候留下來的正史中對李世民全是正面描寫,並且著重說明李淵有多寵愛李世民。

(電視劇中的李世民)

但其實想一想就知道不對了,李淵要是真這麼偏心李世民,李世民又何必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靠著父親的寵愛在政治上打敗長兄,光明正大的奪嫡且不是更好?何必冒險?

正因為按照正常的奪嫡手段已經無法戰勝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才會兵行險著,直接發動兵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讓李淵無從選擇,只能接受即成事實。

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但從史料來看,他似乎更像一個普通的老父親,希望家宅安寧,兒孫一條心。

他的確對李世民很好,給了很多軍權;但他對李元吉其實也不錯,雖然李元吉相貌醜陋,不得親生母親竇皇后的喜愛,甚至厭惡到不願撫養,李淵卻沒苛待過他,讓他歷任上柱國、司徒、侍中、幷州都督、左衛大將軍等職。

(電視劇中的李淵)

至於皇太子李建成,更是李淵最喜歡的兒子。很多史料把李建成描寫成一個陰險狠毒,沒什麼才能的小人,這真是一個誤解。

李建成是李家長子,比李世民大9歲,從小就被當做繼承人精心培養,而且他自幼聰穎,文韜武略都在心中。也就是說,當李世民還是個奶娃娃的時候,李建成已經成為了李淵的左膀右臂,為家族出力。

李淵對李建成十分倚重,大事上都要徵求他的意見,當初準備造反時,李建成還沒到太原,任李世民等人如何勸說,李淵都下不了決心。直到李建成來了,說造反可行,他才舉起義旗。

這件事足以證明李建成在李淵心中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李世民根本取代不了。後來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逐步掌握了大唐軍權,李建成則被李淵留在長安學習為君之道,更得朝中百官的信服。

這也是李世民非要殺李建成的原因之一,服他的只有武將,文官那一系服的是李建成。

李淵選定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從來不是李世民,他只是過於天真,以為兩個兒子一母所出,必能同心協力,到時長子執政權,次子執軍權護衛長兄,何愁大唐不興?卻沒想過權勢會讓人變得面目全非。

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對李淵的打擊是很大的。但事情到了這一步,他已經無法可想。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報仇?他不能,李世民也是兒子,而且是唯一活著的嫡子。何況,他就算真想找李世民算賬,大概也沒有能力了。

傳位於李世民之後,李淵又活了9年,這9年中他幾乎沒有離開過居住的宮殿(先是太極宮,後是大安宮),形同自我囚禁。物質上李世民沒有虧待過他,據說還送了許多美人,但精神上,李淵沒什麼可高興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們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政變奪來的,當時的李淵還在與大臣們在朝堂上開會。群臣和皇上正在議論事情,這時尉遲敬德渾身是血帶著一群士兵就闖了進來。此時的李淵十分的害怕,但是他是一個君王此時必須鎮定下來,就問尉遲敬德這是要做什麼?尉遲敬德就說秦王已經將作亂的太子和齊王誅殺了,現在臣是來保護陛下的。

  說好的是保護李淵的安全,其實就是來控制李淵不讓他逃走。李世民知道今天如果不逼李淵退位的話,那麼自己將會遭到殺身之禍。畢竟自己今天殺了太子,而且李淵的兒子有很多並不缺他一個。雖說李世民為大唐的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現在大唐已經安穩了,已經不在需要打仗了,所以有沒有李世民已經不重要了。

  其實李淵做的也很過分本身這個太子之位就李世民的,但是他卻讓那個沒有功績的李建成坐上了太子之位。而且李世民的心腹有很多,身邊的武將也是個個英勇無敵,他們跟著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了大大小小的仗不計其數。這樣的英雄們只服李世民這一個君主,而李建成這樣毫無功績的人怎麼能讓他們服氣呢?

  所以李淵在李世民和大臣們的逼迫下讓位於李世民,李淵也是無奈的因為他不這樣做的話自己就會沒命。他這樣寫詔書讓位於李世民還能落一個好的名聲,自己也可以安享晚年。有人說李淵退位後的生活一定十分美好,肯定是每日美女美酒作伴,整日的鶯歌燕舞,日子過得是十分愜意。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李淵的晚年生活是非常的淒涼孤寂的,畢竟李世民對他十分的怨恨。這是因為在大唐初立之前李淵是答應李世民給他太子之位的,可是當李淵登基以後就變掛了李建成成了太子。你說的李世民是不是對李淵十分的怨恨,畢竟李世民在前方累死累活的,打下了大唐的江山,最後卻只落一個秦王的名頭。

  李世民在李淵退位以後把他囚禁了九年之久,因為雖然李淵已經不是皇上了,但是朝中還有支持李淵的勢力。畢竟李淵是開國皇帝,活了這麼久總會有自己的一點東西。如果沒有一個人是支持李淵的話,那麼李世民早就成為皇帝了。

  而且當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只讓史官記錄自己的功勞沒有記錄李建成的功勞,還將李建成寫成一個碌碌無為的人。而且李世民上臺之後為了順應民心,將李淵封的那些王親貴族都降了幾級。這樣既將李淵給貶低了,還將自己抬高了。

  而且李世民對李淵寵愛的大臣都進行貶罰,讓人們認為李淵不會用人,使用的人都是一些平庸之輩,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有的大臣有違法亂紀的事項,李淵也沒有去懲罰他們,說李淵是個不負責任的皇上,賞罰根本就不分明,只會誇虛自己。

  李世民對李淵除了無情的抨擊以外就是抨擊,而且在李淵被軟禁的期間李世民很少去看他。而且李淵死後的陵墓還沒有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的陵墓大,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李淵是有多麼的恨,就算李淵死了他心中的仇恨依然沒有消除掉。



摩什曉明


引信:李淵趁隋末天下大亂,從太原起兵,定都長安,定國號為

唐,史稱唐高祖。

起兵建唐

李淵出身顯貴,父親李虎是北周著名的八柱國之一,母親就是逼得隋文帝離家出走的獨孤皇后的姐姐。

七歲父親死後世襲唐國公,年輕時兩箭射中畫屏上孔雀的眼睛,娶到一代名門閨秀。

大業九年楊玄感反隋,李淵留守弘化郡,廣樹恩德。大業十一年至十二消滅了太原的農民起義軍,鞏固了自己的大本營。

楊玄感兵敗後,但引起了隋末的農民大起義,李淵也等待時機。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起兵,殺王守恭,劉淵以討伐劉武周之名,聯絡突厥,五月在晉陽起兵。七月,李淵命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率兵西進關中,打敗宋老生,直取長安。

李淵佔領長安,立了傀儡皇帝隋恭帝楊侑,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宇文化及發動政變, 殺死隋煬帝,立楊浩為帝。李淵逼迫楊侑禪位於他,定國號為唐,改元武德。

統一全國,武德之治

李淵建立唐朝後,開啟了統一的戰爭。先後殺掉了薛舉,李軌,劉武週三個北方勁敵。

李淵穩固了關中的局勢,可還面臨著兩個勁敵:王世充,竇建德。武德三年,李世民進攻王世充,王世充多次求援竇建德,竇建德本想坐收漁翁之理,但也恐唇亡齒寒。

武德四年三月,竇建德率兵救援洛陽。李世民派兵前往武牢關,守天險防守竇建德,同時派兵燒燬竇建德的糧草。李世民趁機一舉擊潰竇建德,王世充看大勢已去,出城投降。

至武德七年,唐高祖基本統一了全國。另一方面,基本沿襲了隋朝的制度。史稱“武德之治”。

玄武門之變,壽終古稀。

李淵也犯了歷代帝王都容易犯的錯誤,沒有處理太子和其他兄弟的關係。

統一全國之功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在朝廷當中形成兩派。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趁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朝無防備之時,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也無可奈何,同年八月,禪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尊李淵為太上皇,李淵移居大安宮不再過問政事。退位之後,安於他的太上皇生活,只在聚會上露一露面,李世民對李淵也很尊敬。

結語:李淵可以說在他太上皇的生活很美好,也很幸福。李淵親見貞觀之,對李世民治國頗為滿意。貞觀九年唐高祖病死,享年70歲,死後葬於獻陵。


盛世與沒落


公元626年6月4日,唐高祖李淵正在與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泛舟海池,君臣之間一片祥和,忽然門外殺生四起,不一會,只見尉遲敬德提著馬槊,渾身是血的帶著一幫兵丁闖了進來。李淵內心雖然非常驚慌害怕,但他故作鎮定的問道:“今日作亂的是誰?卿來引何也?”尉遲敬德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來宿衛。”

宿衛,說的好聽些是為了保護李淵的安全,說的難聽其實就是控制住李淵。突來的變故,讓李淵茫然不知所措,他便向身邊的大臣們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身邊的裴寂默不作聲,陳叔達等人本來就是李世民的心腹,便建議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無奈之下,只好讓人寫好詔書,乖乖的交出了軍國大權,從此被迫提前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那麼李淵退位後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真的是人們說的每日鶯歌燕舞,嬪妃成群,度過了一個非常愜意舒適的晚年嗎?其實不然,李淵的晚年生活過的非常淒涼孤獨,還要時不時遭受李世民的冷嘲熱諷,最終在長達9年的軟禁生涯中孤獨終老。李淵雖然選擇主動退位,但他畢竟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朝中有著自己的勢力,比如唐朝的名將李靖和李績在太子與秦王爭奪繼承權時,都選擇了中立,這樣的將領還有很多,而且李淵兒子眾多,不缺乏繼承人,再者李淵也不甘心退位,這些都是讓李世民不放心的因素,為了能夠更好的平穩掌權,李世民只好將李淵徹底“宿衛”起來。李淵一生酷愛遊獵,在唐朝剛建立,天下還未平定時,李淵就常外出打獵遊玩,直到盡興而歸,然而做了太上皇后,就身不由己,整天只能待在李世民的眼皮下,再也沒有了外出的自由,更別說和朝臣一同泛舟遊玩了。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為了突出自己的功勞,不惜篡改歷史,將李建成寫的庸碌無為,更有甚者直接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父親李淵。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做皇帝,就對李淵當政時的一些舉措大加批評,比如李淵為了掌控天下,將宗族子弟皆封為王,這在封建王朝本來就無可厚非,每個開國皇帝基本都是這麼做的,但李世民卻朝堂上說:“遍封宗子,於天下利乎?”直接將炮口對準了李淵,朝臣們都明白李世民的心思,都隨聲附和不利,李世民說:“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養己之宗室乎!”隨後他將宗室郡王皆降為縣公,只有少數有軍功的除外。這種一上臺就貶損自己的父親,來抬高自己的行為,也確實讓李世民獲得了更好的民心和聲譽,但卻讓李淵名聲掃地。

李淵當皇帝時,曾與裴寂非常要好,李世民當皇帝的第三年,就將裴寂流放到靜州,裴寂請求留在京師,李世民對他說:“你才學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對你的寵愛,你怎麼會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間政法謬誤極多,綱紀也非常紊亂,你都負有責任。我念及舊情,不忍處置你,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李世民雖然表面是在說裴寂,但言外之意卻是指桑罵槐,抨擊裴寂身後的李淵“寵信庸碌之人,施政不當”。

李世民對李淵除了無情的抨擊批評,淡化他對唐朝的功勞外,還很少去盡兒子的孝道。公元632年,監察使馬周就上疏說,年邁的高祖居住在宮城西部簡陋的大安宮,雖然離太極宮很近,但太宗很久都沒有去看望他了,馬周還進一步指責說,夏天太宗要去夏宮避暑,高祖卻被留在長安接受酷熱的煎熬。大安宮原名弘義宮,是李世民做秦王時的住所,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搬進了東宮。按照封建禮制,弘義宮的規模和設置要遠低於太極宮和東宮。李淵退位後,一生享受奢華的他一直不情願搬出太極宮,最終在貞觀三年,李世民對外謊稱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強行將李淵遷往弘義宮,並改名為大安宮。失去了權力和人身自由的李淵也只好任其擺佈,沒有任何發言權

李淵死後,李世民將其陵墓也一再縮水,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而李淵的獻陵缺只有六丈。李淵被安葬後,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駕崩後,李世民非常思念,在長安建起層觀,以望昭陵。還經常讓大臣們前來觀看,而魏徵則假裝就是看不見,李世民最後不高興的說:這麼大一個陵墓你就看不見嗎?魏徵則譏諷說:“我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由此可見李淵在李世民心中遠不如一個女人的地位高,這也難怪他會遭到魏徵的直接諷刺。

李淵的一生是非常輝煌的,他韜光養晦,起兵晉陽,最終後來者居上,殲滅群雄,奠定了唐朝的基礎。然而晚年卻在兒子的監禁中,足不出戶,還時時遭受無端的指責和嘲諷,成為了兒子光輝形象的襯托品,結局是非常淒涼的。


大明人


從玄武門之變就不難看出,李世民的心理早已歪曲,完全沒有了尊父智孝的從容。

射殺手足的時候,他沒有顧慮親情血緣,完全淘汰在皇權勢力之中,更沒有考慮李淵是何等感受,怎樣去安撫李淵的失子之痛,直接雷厲風行殘忍的解決他自認為的礙腳石,隨後他選擇了逼宮,讓李淵禪讓。

取而代之之後,尊稱為太上皇。這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面子而已,他需要李淵來穩定人心,去控制老臣,欺世盜名的把反叛罪名加在手足身上,把自己扮演成勤王正義之師,是經過李淵同意了的。逼宮的成功就變成了李淵禪讓了。

子養父,天經地義。一個失去皇權的老者,早已力不從心,多加以控制,是不會再有多大作為了。

所以李世民不會揹著弒殺親父的罪名,遭世人唾棄。給了李淵一個安享晚年的地方。做了一個為人之子最起碼的孝道,填補一下內心的愧疚。

李淵也算獨善其身了,不存在夠意思和不夠意思的說法。


邱鵬


古代的帝王很多都愛稱自己是孤家寡人,誠然如此。面對至高無上的權利,有大志向的人,更渴望得到。宣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象徵性的當了很短時間的太子,然後即位稱帝,尊李淵為太上皇。李世民對待李淵應該說是不錯,因為李淵已經不具備對他形成限制的勢力。已經殺兄殺弟,不可能再揹負不孝的名聲。李世民把李淵供奉起來,安享自己的晚年。


李愬雪夜入蔡州之木易


其實最初的大明宮,就是李世民為李淵修建的,

因為當時的唐朝宮殿太極殿地理位置的原因,地勢低窪,夏季容易積水且悶熱,李淵因為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有所芥蒂,不願去其他地方避暑,李世民才修建的這所大明宮。

不過很遺憾的是,大明宮還沒修建好,李淵就去世了。

所以也就擱置了下來,一直到李治繼位,才修建完成,作為帝國新的權利中心。


六哥愛吃饃


歷史更迭,奪嫡總是血雨腥風,骨肉相殘,兄弟相殺。結局或國破家亡,或開啟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開啟一個偉大的朝代,哪怕在歷史長河中的歷屆皇帝裡他也是能封神的頂級大咖。

但是也非完人,玄武門之變,弒兄囚父,這是一個永遠躍不過去的坎。如從謀朝篡位的角度,李世民對父皇李淵的確很是寬容;如從親情的角度,李世民就是個不孝子。但識時務者為俊傑,父子兩共同心照不宣的一齊演了一場政治秀,他可不想唐朝如隋朝般只有二代。從唐朝的在歷史上的貢獻看,他的和平隱退成就了盛世。



瑪吉阿米愛墨脫


從歷史角度看,李世民對國家和人民是有意義,從家庭來說,也是孝在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