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精緻工巧的詩詞語言與直白大眾的宣傳語言,並行不悖


隨著日本捐贈防疫物資的照片得到廣泛傳播,物資箱上貼著的經典詩句火遍大江南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經·秦風·無衣》)……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前段時間,由日本捐贈的防疫物資。


有網友評論道,日本朋友的詩句用得精當,相比之下,咱們自己好像詩心不足。對此,康震指出,不能下如此論斷。中國是個多民族、多區域、文化層次豐富的國家,大眾知識水平差異性較大,“所以,在疫情襲擊範圍輻射全國的形勢之下,那些最直接、最簡明、最精準、最有號召力、最具有鼓動力、讓所有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明白的宣傳語言,就是最好的表達”。


當然,精緻工巧的詩句與直白大眾的宣傳語,在疫情語境中其實不分軒輊,反而能夠並行不悖。


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用來鼓舞士氣非常給力;送別前往抗擊疫情一線的朋友,可以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安慰戰鬥在抗疫一線的伴侶,可以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與愛人被分別隔離時,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也很貼切。


疫情暴發以來,康震堅持每天用毛筆手抄經典詩詞,並在朋友圈以“中華經典詩詞,讓我更有力量”系列主題進行傳播。康震尤愛抄錄毛澤東詩詞,他認為,毛澤東善於用古典詩詞來描繪時代風雲與當代人的思想情感,具有鼓舞人心的積極力量。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康震在朋友圈摘抄的毛主席詩詞。


康震說,這次抗疫捐贈物資中引用經典詩句之所以引發很大關注,主要在於“人們對現在中國人的人文素養教育有更高的期待”。他提到,目前中國在閱讀教育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看書、讀詩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和全民的文化習慣。人們用美好精緻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致,是一種值得期待的詩意生活。


談及古代詩詞的當代意義,康震補充說:“我們應更加包容、積極地瞭解古典詩詞的內涵和意義。中國古典詩詞永遠不會被遺忘,它是中華文化中瑰寶式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國歷史沿革背景,也能適時投射個人精神內心。”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唐詩宋詞是最中國的文化表達方式


康震對詩詞有一種形象的表達:“我時常比喻唐詩宋詞就像一個U盤,握在手中很小,但釋放出來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華文明一種高度集中、概括的表達形式,也是我們民族典範的情感記憶,屬於最中國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康震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上。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發端於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映照著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歷史。《詩經》源於黃河流域,以四言句式為主,如開篇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開端;《楚辭》源於長江流域,屈原的《離騷》是其代表,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濫觴。


古典詩詞的鼎盛時期在唐宋,今天許多流傳最廣的詩詞大多創作於此時。據學者統計,現存唐詩有5萬餘首,詩人有2000餘人;《全宋詩》則更多,約有27萬餘首。


康震解釋道,詩詞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是科舉制度的推動,“所謂以詩賦取士,要求應試的文人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好的詩句”。再者,從詩詞本身發展脈絡看,歷經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這一時期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紛紛出現,近體詩的格律定型。詩詞成了人們表情達意、彼此溝通的重要形式,猶如現在的小說、電影、戲劇。


唐宋時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唐代的強大和宋代的富庶決定了當時的士大夫、文人普遍有蓬勃向上的昂揚精神,因此詩詞的發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愛好詩詞的除了文人,還有仰慕盛唐氣象的日本使者。/《妖貓傳》


某種程度上,詩詞在當時已經下沉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大眾普遍參與的一項創作活動、一種大眾文化、一個時尚潮流,“就跟現在誰都能發個微博、微信一樣,隨口就能說兩句”。


生活的各個細微之處都有詩,比如:上朝,有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想送東西時,有白居易的“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想考進士,有朱慶餘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在唐宋社會,傳播和傳承詩詞的載體也更為豐富。宴會、寄贈、考試、漫遊、學塾都是重要的手段,李白、白居易、元稹、蘇軾等人的詩都得以及時結集、傳播。康震提及,在蘇軾被流放貶謫時,朝廷曾下令嚴禁刊刻他的詩文,“這恰恰說明當時的出版商在刊刻售賣他的詩集”,因為蘇軾在當時就深受群眾喜愛。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文字延伸我們的五感。/《赤壁圖》


詩以言志。在古典詩詞中,歷史的發展,古人的家國情懷、思想志趣躍然紙上。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激盪著不同的情感表達。


同為寫廬山,李白善抒情,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好說理,寫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兩位詩人的詩風也可見唐詩和宋詩間的差別。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外來文明頻傳,詩人們熱衷於直抒胸臆;宋代外患較多,士大夫飽讀詩書,詩人們偏好在詩中議論古今,引經據典……


“究竟什麼樣的時代才能成為詩的時代?什麼樣的人心才能稱之為詩心?”康震認為,唐宋時期的一些特質值得參考,即國家富強、人心安寧、社會穩定、藝術經驗的積累以及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如何讓古老的經典詩詞,真正“活”在當下?


康震始終覺得,對於古典詩詞文化的推廣與傳承,無論是政府、民間團體還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高度的自覺和擔當。“一個老師不僅要自己精心做學問,更要讓你的學問成為社會人文教育的資源。”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主講的“唐詩選讀”備受歡迎。康震的教學方式是將一首詩講透。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康震一直致力於推廣詩詞


比如講李白的《將進酒》時,他會說明李白寫詩的緣由、詩背後的故事、這首詩在當時的影響等,並逐字逐句分析。“讓同學們瞭解,那個時代為何會誕生李白這樣偉大的詩人,李白究竟偉大在何處,他的痛究竟是什麼。”


擔任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嘉賓顧問之後,康震對大眾節目普及詩詞和大學教育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大學教育是希望學生在掌握詩詞知識的基礎上增進智慧、見解,進行研究性的思考,《中國詩詞大會》的受眾群體則十分龐雜,更需講解得形象化、趣味化和情感化。


從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開始,康震就在節目中採用繪畫的形式給選手出題。“這是節目的一個創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實現藝術上的共通感。”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康震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詩詞出題繪製的畫作。


在第五季節目中,康震曾繪製翠竹、山石之景引出詩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繪製桃花與江水,描述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為講解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寫下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康震在節目中即興繪製了一幅路線圖,講述杜甫從洛陽西返華州,沿途路過新安,看到了官軍散亡、四處徵兵之景。康震感覺,“這樣一看就十分生動具體了。杜甫一路走一路寫,留下的不僅是詩,還是時代與生活的實錄,這也是詩詞的價值和力量所在”。


追尋著古人的足跡,在本季詩詞大會中,康震還前往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廬山、黃鶴樓等地,“身臨其境”為選手出題,講解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當年的故事,“讓古老的經典詩詞真正‘活’在當下”。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李白詩行”系列之一,2013年,湖北秭歸。“李白詩行”系列攝影作品記錄了李白詩中的風景。(圖 / 許培武)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5年,康震也看到了一些積極變化,最明顯的感受是,大眾對古典詩詞文化的認知有了很大改變。


他提到,以前喜愛詩詞的人似乎都“藏著掖著”,找不到釋放的出口,大多時候只能一個人自娛自樂。“現在似乎都找到了平臺和歸宿。周圍的朋友們開始樂於分享,吃飯時來個行酒令、飛花令,逛街買衣服也要作幾首小詩。”此外,更多此前對詩詞不瞭解的人也逐漸投入關注與興趣。


康震認為“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裡的精靈”。中國古典詩詞在上千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始終有著極為健朗的生命力。近代以來,由於西學東漸、工業化的進程,古典詩詞的地位難有前代之隆盛。


康震提出,這一點值得反思的是,詩詞在當下應該更加貼近人心,走近生活。因為它們不僅承載歷史,更要點亮人生、詩化生活。古典詩詞具有其他文學樣式難以替代的精神激勵作用。


他認為,在當代,古典詩詞沒那麼顯赫,“但不管你想不想,念不念,它就在那裡,就在你心裡;當你需要的時候,它就在你心裡自然升騰、開始燃燒、發光,悅你耳目,慰你心田,給你力量,促你成長。這就是古典詩詞的永恆魅力”。

來源新週刊,作者蔣苡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