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8歲,抖音賣大米月入3萬多”:聰明人做事,不會只盯著錢

作者 | 孫瑞希

“我28歲,抖音賣大米月入3萬多”:聰明人做事,不會只盯著錢

01

賺錢的苦不是誰都能吃

我讀高中的時候,同學三皮(綽號)的父親進城看望她,我和她父親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我問他:“叔,聽說您家裡種了幾十畝菸葉,一年收入二十幾萬,是真的嗎?”

三皮的父親點點頭:“嗯,確實是這樣。”

我十分驚愕,那是1998年。我說:“那您家裡的日子一定過得很寬綽了!”

她父親低頭想了一會兒說:“莊稼地裡的苦,不是誰都能吃的。”

晚上放學回家,我問已經下崗的父親:“您怎麼不去農村包幾十畝地啊?三皮爸爸一年賺二十幾萬呢!”

我爸低頭嘆了口氣:“那苦,不是誰都能吃的。”

放暑假的時候,三皮邀請我去農村玩兒,我痛快地答應了。在那裡,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個種菸農戶的辛勞。

早上4點左右,三皮爸爸開始起床做一天的準備工作。他整理農具,拾掇煙爐(泥坯壘成的二層樓高的烤煙房),5點多鐘下地,中午回家匆匆吃個飯,開始記錄當日短工的出工情況,然後接著下地幹活。

傍晚回家吃完飯開始準備烤制菸葉。摘下的菸葉要先穿在杆子上,然後吊在煙爐裡,每一步都是體力活。

烤煙葉時,幾個煙爐同時開,晚上要有專人看守,經常搞到凌晨2、3點鐘。雖然家裡僱了些短工,但很多活計都要親力親為。

三皮的爸爸一天到晚不得閒,黝黑的臉上經常掛著大顆的汗珠子。

我想起那年家裡死了一隻狗,我爸刨個坑埋狗都累得坐在地上喘氣。看來,這莊稼地裡的苦,真不是誰都能吃的。

掙錢多是表象,很多看似簡單的工作背後,都有常人扛不住的苦。

02

做事要看長線價值

但是,三皮家的收入也有天花板。因為三皮爸爸的精力有限,他能夠管理的短工有限,能夠打理的土地也有限,所以我們讀了大學之後,她家的年收入一直是二三十萬。

他們的收入主要受菸草市場行情影響,上下浮動不太大。拼了老命,能賺到的極限也就是這個數。

多年後,我轉型做職業生涯諮詢。經常有來訪者問我:有幾個工作機會,是不是要挑收入高的那一個?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收入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比收入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是否具有長線價值。

所謂長線價值就是能讓你持續成長。

如果你要進入一個比較傳統的行當,我建議你不僅要琢磨怎麼把事兒幹好,還要琢磨怎麼建立個人的品牌。

三皮爸爸年齡大了,家裡不再種植菸葉。她弟弟高中畢業後回鄉種植水稻,算起來,小夥子現在已經28歲了。

他家所在的鎮有松花江支流流過,是我們縣優質的稻米產區。去年我刷抖音的時候,意外刷到了三皮弟弟,他在田裡為自家的有機稻米做宣傳。

他說,線上的轉化不多,但名氣打出來了,現在一年有三四十萬的收入,平均月收入3萬多。

他把種地當作一個項目來運營,你看,這就是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他在這方面的收穫,比一年能賺多少錢更有長線價值。

“我28歲,抖音賣大米月入3萬多”:聰明人做事,不會只盯著錢

03

別在舒適區把自己變成一塊“荒料”

有個讀者給我留言。

他目前在一家央企做一線項目負責人,收入還不錯。但是,近幾年來企業主營業務萎縮,新市場開拓緩慢,吃老本跡象明顯,他的職業發展遇到了天花板。

近期,他有一個機會,去一家國企新成立的子公司做部門負責人,收入沒有之前高,但是他所在的業務板塊處於高速擴張階段,缺能頂事的人,機會多,上升空間大。

高薪遇到天花板VS低薪有發展空間,這樣的工作怎麼選?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給他提供了一套工作價值觀測試題。通過這個測試,讓他大致瞭解自己的職業價值傾向,為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當然,類似的問題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澄清方法。你可以問自己:眼下這種好日子,能維持多久?三年五載還是一輩子?

很多時候,那個所謂的舒適區,待著待著就把自己變成了“荒料”。

年輕時沒有成長,這是最可怕的。

“我28歲,抖音賣大米月入3萬多”:聰明人做事,不會只盯著錢

04

你的格局,暴露了你賺錢的上限

前不久因為一個社群活動,不少有志於轉型做生涯的人加了我的微信。寒暄了幾句後,有位30歲的女士問:您說生涯這件事兒怎麼變現呢?

可是當我正兒八經地回答她的時候,她總能找理由說那條路不適合自己。我說可以考慮B端培訓業務,她說不喜歡甲方客戶牛氣哄哄;我說也可以考慮C端一對一付費個案,她說一萬個來訪者就有一萬種需求,做不來……

我問她為什麼要轉行做生涯,她說:“不瞞您說,我到現在都沒有男朋友,我不想談戀愛,只想搞錢。”

後來我明白了,這麼說的人,通常很難進入生涯領域。別說進入這個領域,就算是轉型到別的領域也不太容易做好,因為他們不想吃苦,不想付出,只關心怎麼搞錢。

這種格局使“搞錢”這件事,很快出現天花板,達到上限。

“我28歲,抖音賣大米月入3萬多”:聰明人做事,不會只盯著錢

聰明人不會只盯著“錢”這麼表象的東西,而是會關注一個賺錢的項目背後所隱藏的本質屬性。

我認識一個做生涯的同行,她算是半個自由職業者,掛靠在一家諮詢機構。每個月那家機構撥給她一些個案做,活兒不累,月入萬八千的,她覺得比坐班好。

後來,她去上海學習,知道有些做培訓的,單日課酬2萬以上,年入百萬的培訓師大有人在。她也想做培訓,但發現自己的資源不行。

那些課酬高的培訓師,都是與機構合作,藉助機構的渠道資源,跟機構分成。而她一個培訓界的小白,半點名氣沒有,哪有大機構願意跟她合作!

之後,她一邊工作一邊報名參加培訓學習,提升能力,鏈接資源。

培訓師年入百萬,但不是每個培訓師都能年入百萬;快遞小哥月入過萬,但不是每個快遞小哥都能月入過萬。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前提是你願意不畏艱難地跋涉。

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享多大福,遭多大罪;你有多光鮮,就有多勞累!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17年職場歷練,以溫和、真誠、接納的狀態為廣大來訪者解決職業困惑,提升職場適應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