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20世紀後期,涇陽縣崇文寶塔塔頂發現明代鎏金釋迦牟尼涅槃像等八件銅鎏金造像,其後由涇陽縣博物館收藏。這組銅造像在《咸陽市文物志》《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涇陽卷》《陝西省志·文物志》等出版物中有零星著錄,但多按照佛教造像介紹,少有專文詳述。這批造像實際上為佛、道兩教題材,在古代佛塔遺蹟中同時出土是非常罕見的。造像應為明萬曆時期崇文塔的瘞埋、供養之物,作為紀年資料對研究明末造像頗具參考價值。

明崇文塔建造始末

崇文塔又稱涇陽塔、鐵佛寺塔,位於今咸陽市涇陽縣城東南約10公里的崇文鎮崇文塔景區內,聳立於涇河北岸,為明代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該寺始建年代不詳,明清時臻盛,清同治元年(1862年)寺院被焚,僅存佛塔與五間山門。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建成的涇陽縣崇文塔 高87.218米

塔旁現存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鐵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眾記”碑,高1.72米,碑文21行,記敘了修塔起因、經過、修塔人、資費來源、規模及寺屬田產等:該塔由李世達(號漸庵)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主持重修寺院時提議修建,旨在倡導涇陽、三原、高陵三縣學童努力向學。萬曆二十一年正式起塔,每年建一層,每層均刻有捐資人姓名,修至第九層時李世達亡故,由其女繼承父願於萬曆三十三年竣工,修塔歷時13年。修塔匠人為鎮江塔匠與當地工匠組成。

河北定州北宋開元寺塔高83.7米,俗稱“瞭敵塔”,曾被認為是中國最高古塔,而涇陽縣崇文塔1998年實測總高87.218米,實為中國現存最高的古塔。

崇文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磚木混合結構。塔基八角形,塔身各邊長約9米。塔身底層作重簷,南向闢拱券門,門額刻“崇文寶塔”四字。其餘各面設佛龕,現存4尊石佛,頭均佚。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崇文塔供奉的明石雕坐佛像

二層以上每層闢四券門、四佛龕,上下層門、龕依次相錯,龕內均置佛像1尊,其中四層正南龕內為貼金佛像。層間疊澀出簷,施仿木結構椽頭、額枋和菱角牙子,額枋上飾磚雕蓮花、瑞獸、飛天、壽星等圖案。塔壁角施磚雕圓柱,簷角綴風鈴。頂置銅質寶葫蘆形塔剎。塔內構造為穿心式結構,內設券頂式環廊,有磚階梯沿中心柱盤旋而上。塔身二至十層門、龕旁設有磚雕燈龕1對,每至佳節,層層燈火,蔚為壯觀。

該塔造型雄偉,設計精巧,氣勢突兀,遠觀如擎天一柱,聳立於涇渭平原上,逢晴朗日登頂,省城西安、涇河、渭河、驪山、華山皆歷歷在目。新中國成立後,崇文塔得到了充分重視和妥善保護。1956年8月,陝西省公佈為第一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佈“涇陽崇文塔”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在涇陽縣太壼寺保存有一件獸面紋銅鐘,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該鐘原為崇文塔小鐘。該銅鐘裝飾有仿古銅器風格的獸面紋及夔龍紋、雲雷紋,下部有一週海水江崖紋飾,帶有仿古銅器的時代特點。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崇文塔上取下的獸面紋銅鐘

塔頂的明代銅鎏金造像


對這批造像的出土情況,文獻記載比較簡略,有1979年和1980年兩種時間之說。2008年出版的《咸陽市文物志》記載“1979年4月在該塔頂部發現八尊鎏金臥佛、彌勒佛”,《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034·咸陽卷·涇陽文物》介紹8件鎏金銅造像為“1980年6月於崇文塔頂發現”。

另外,曾有材料介紹“塔頂原有銅盆一口,盆下置有各型迥異銅佛像8尊,可惜的是銅盆在關中大旱中1929年後被人擊破竊走,小銅佛像也於1980年被當地小孩子挖出賣銅,幸被縣文化單位發現贖回,現存於縣博物館”,可作為銅造像發現情況的一則參考。

8尊鎏金銅造像以往均介紹為佛教造像類,但實際這8尊銅造像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佛教造像類,包括銅鎏金釋迦牟尼涅槃臥像、銅鎏金大肚彌勒像、鎏金菩薩造像;另一類,即其他5件造像,筆者認為可歸為道教造像,包括銅鎏金真武大帝坐像(舊定天王像)、銅鎏金雷神坐像(舊定天王像)及道教護法神三種(舊定武士像),現分別介紹如下(文物尺寸及等級均引自《三普叢書·涇陽卷》,名稱及其宗教屬性有所調整)。

明銅鎏金釋迎牟尼涅槃像:二級文物。通長42釐米,高15釐米,寬21釐米,重12.5千克。佛呈右臥姿,螺發肉髻,臉龐方圓,面部飽滿,眉間有白毫相,雙目閉合,安靜慈祥。上身外著雙領下垂袈裟,內著僧 支,帔帛繞左腕下垂至腳面,跣足。頭枕蓮花紋圓枕,右臂上屈,手墊頭枕之間,左臂自然下垂置腹側,側臥於圓角長方形覆蓮瓣佛床上。床面鋪對角花卉紋床單,床前正中對角處打一花結。佛陀眉目和嘴角露出微笑樣,胸前刻有卐字。座部的卷角蓮瓣紋及珍珠地花卉紋,都符合明中後期的裝飾圖案風格。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釋迦牟尼涅 像 長42釐米

明銅鎏金大肚彌勒像:三級文物。高33.5釐米,重11.5千克。大肚彌勒坐於半圓形蓮花臺上,面部飽滿,額有白毫相,眉高而長,雙目微睜,嘴角微上翹,口半張,笑容可掬。身披袈裟,衣邊飾花卉紋,袒胸露臍,豐乳鼓腹。左手握衣邊置前側,右手捻佛珠垂左腳前,左腳盤坐,赤腳外露,衣帶至臍前垂於座部。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大肚彌勒像 高33.5釐米

明鎏銅金菩薩像:三級文物。高38釐米,重5千克。頭戴冠,寶繒下垂至肩,肩部披雲肩,胸前裝飾瓔絡。身著長裙,腰部繫帶垂至腳前,露雲頭履,立於四足臺座上。雙手施無畏予願印。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菩薩像 高38釐米

明銅鎏金真武大帝戎裝坐像:二級文物。高50釐米,重20.5千克。面容豐滿,長髮垂至肩,目微下視,左臂前屈握拳。右臂微屈握劍,置右腿上。垂坐姿態,左腿前伸,赤腳蹺指,足跟著地,右腿蜷曲,右腳下有一頭部上昂的纏繞龜蛇,飄帶繞坐像頭頂過肩至腹垂地,身披甲,腰繫革帶。從該坐像頭部的披髮和足下的龜蛇,顯示該像並非佛教天王形象,而是明代流行的道教神真武大帝。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真武大帝戎裝坐像 高50釐米

真武本作玄武,《明史·禮志四》稱“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對其崇拜緣於古代星辰崇拜中的玄武,其後由星辰神發展為動物神再到人格神,宋代開始出現仗劍踩龜蛇的真武形象。明永樂時期真武崇拜達到鼎盛,永樂帝朱棣宣揚其靖難起兵時真武大帝顯聖,故在稱帝后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在其修煉之地武當山大加修建宮觀,明代也開始在各地遍修真武廟,真武崇拜興盛一時。明代真武大帝像塑造為著袍服的帝王形象和戎裝像兩類,一般在座部塑有龜蛇合體形象。此像與武當山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戎裝真武銅像類同,其右手虎口處均有方菱形的劍格,顯示戎裝像右手原持劍,劍身應原為木質或已損。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真武大帝戎裝銅坐像 武當山博物館藏


明銅鎏金雷聲普化天尊坐像:三級文物。高45釐米,重17千克。長髮垂至肩,額有第三目,面容豐滿。左臂前屈捻指,右臂微屈持兵器置膝部,左腳前伸,右腿蜷曲,坐於獨角獸上。身著魚鱗甲,腰繫革帶,戰裙兩擺飾花紋,裙帶臍前系花結。獨角獸橫臥方臺上,昂首張口露齒,系項圈,獸背鋪塊狀菊花紋墊布。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雷聲普化天尊坐像 高45釐米

此像舊定為天王造像,但塑造為三眼形象,且右手虎口處持兵器為圓形護手,這種圓形護手明代一般為鐵鞭,持鐵鞭。三眼人物在佛道教造像中少見,主要為道教靈官、二郎顯聖真君楊戩、火神、雷神等,二郎真君多塑造為持三尖兩刃刀而非鞭鐧類兵器。此件三眼人物像經筆者考證,應為戎裝的持鞭雷聲普化天尊,即道教雷神、雷公形象。雷神為古代中國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雷神形象在傳統和道教中形象多有演變,《山海經·海內東經》稱:“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雷神形象長期帶有動物形態,體形或龍、或人、或獸,頭部或作人頭、猴頭、豬頭、鬼頭等多種形象。道教中級別最高的雷神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並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明史·禮志四》記載:(弘治元年,1488年)“尚書周洪謨等言: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夫風雲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壇復有秋報,則此祭亦當罷免”。明清時期雷神的造型其中一種是塑造為三眼戎裝天尊形象,與戎裝真武大帝像披甲的形象近似,但有三眼、持鐵鞭,並騎乘獨角獸,崇文塔頂發現的三眼坐像,與同時期圖像和雕塑中的道教雷聲普化天尊完全相同。

除了以上3種佛教造像和2種道教真武大帝及雷神造像外,還有 3件銅鎏金武士銅造像,這3件造像原均定名明鎏金武士造像,籠統而言其定名無誤,但這3件造像通過比較,更符合道教護法神將形象。

明銅鎏金戴冠護法像:三級文物。高40.5釐米,重7千克。頭戴小冠,幞頭雙腳上翹。雙耳下垂,蹙眉暴睛,嘴緊閉。繒帶繞頭頂過肩至腰下垂腳面,身著魚鱗甲,腰繫革帶,戰袍兩擺飾花草紋,緊身褲腳紮帶,兩足著靴。右臂平屈,拳心內握(持物佚),左手握拳,屹身立於馬鞍形的半圓臺上。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戴冠護法像 高40.5釐米

明銅鎏金持棒、環護法像:三級文物。高39釐米,重7千克。頭戴幞頭,幞頭雙角上翹。突目蹙眉,面部肌肉突起,嘴閉合。左臂前伸,左手中捏一圓環,右手握短柄狼牙捧置右肩前。身著甲 ,腰束帶,戰裙兩擺飾花卉紋,扎腿腳,足著靴,立於馬鞍形半圓臺座上。口中有獠牙齜出,表情獰厲。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持棒、環護法像 高39釐米

明銅鎏金護法像:三級文物。高39釐米,重6.5千克。頭戴幞頭,著甲 ,胸結帶,系花邊戰裙,下紮腳緊褲,足著靴。右臂曲於右側,握拳上抬呈持物姿勢,立於馬鞍形臺座上。實物左臂已殘。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銅鎏金造像

[明]銅鎏金護法像(左臂殘斷) 高39釐米

對這批造像年代與屬性的初步探討

這8尊銅鎏金造像,因為不是考古發掘出土,僅能考證原為涇陽崇文塔頂同一批發現,詳細情況不清,但造像明顯可以分為兩類,即佛教造像及道教造像兩類。

宋金至元明,已經有儒釋道三教合一之說,如金代全真教的創始者王重陽,主張三教合一,在《重陽全真集》卷一中,他即主張“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又謂“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在明清佛道教造像中亦有以道教靈官等塑造在佛寺中作為護法的作法,如安徽九華山肉身寶殿對面即設置有靈官廟,以道教護法作為佛寺的守護神祇。

崇文塔頂發現的明銅鎏金持棒棒、環護法像,與道教護法神溫瓊(溫元帥)持環的形象接近,據明代宋濂《溫忠靖公廟碑》及《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記載溫元帥溫瓊為浙江溫州人,東嶽大帝聞其勇猛召為部將,玉帝封其“亢金大神”並賜其玉環、瓊花、金牌,作為出入天門的憑證,五嶽眾神將中只有溫元帥有此殊榮。

另據《北遊記》,馬、趙、溫、關四元帥又屬於北嶽真武部下的天將。道教請神儀式之中常呼喚馬趙溫關(名稱有所變化)等四元帥名號,可與佛教四大天王對應。道教護法神將形象龐雜,有元帥、天君、靈官、天將、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六十元辰和青龍、白虎等複雜人物。

又北京東正曾於2016年春拍釋出一尊道教水將像。造型與圖9戴冠護法像類同。根據道教的說法,水將是真武大帝的兩大護法,與火將不可分離,又稱龜蛇二將,如此看另應有一尊護法火將,共同與真武像一組,舊時供奉。通過初步考證,塔頂發現的3件護法立像歸為道教護法神將較為合理。

涇陽崇文塔頂瘞藏的8尊銅造像,同出於塔頂,在佛塔頂部供奉這些神像,很可能是有天宮性質,以釋迦牟尼涅槃像為主要供奉對象,以大肚彌勒和菩薩作為輔助供奉。而一同供奉5尊道教神像,顯示了明代儒釋道三教合一、和諧共存的局面。

5尊道教神像很可能是以真武大帝雷神為主要的道教供奉對象,輔助以幾位護法神將,3尊護法神將塑像均有馬鞍形的底座,很可能原為兩組,其中兩件頭戴上翹的硬角幞頭,服飾相同者為一組,而頭戴小冠的神將現存僅為獨立一件。以這類神將一般都採取對稱形式安置看,不妨大膽猜想,很可能缺失了另一件頭戴小冠的護法神將銅像。

崇文塔保存的造塔功德碑之一為明萬曆二十八年“大明國陝西西安府涇陽縣廣張裡廣吉鄉故信士王□寬妻李氏率男王知微等刻立”,記載其“施銀十五兩於崇文塔寺第十層造佛像五尊,又施銀一兩二錢於塔頂造佛像二尊,故立斯石以記發心雲”,記載在崇文塔頂造佛像二尊恰好與塔頂發現的釋迦牟尼涅槃像、銅鎏金大肚彌勒造像數目相同,如果這兩尊佛像來自明萬曆時期涇陽縣佛教信徒李氏率其子王知微等家人捐造,那這批佛道教鎏金造像有可能來自不同的造塔信眾捐造,共同瘞藏於崇文塔頂。

這些明代金銅造像,雖然體量比寺宮中供奉的大型佛道教神像小,但鑄造精良,且時代風格與明晚期造像風格吻合,其下限年代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可以作為同類造像斷代的紀年資料。它們顯示了明代三教融合,在佛塔頂部瘞藏佛像同時供奉道教真武大帝、雷神和部屬神將,這也是明代從永樂皇帝開始,道教流行、皇家大力推行真武崇拜下的產物。這些佛道教鎏金銅像是明末佛、道二教珍貴的藝術珍品,反映的造型特徵、紋飾細節都有助於同時期文物的斷代鑑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