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從事收藏的朋友大多都有這樣的經驗,

不管是陶瓷、書畫,還是其他類別的收藏品,

對於普通東西(普品)大家的鑑別能力基本是一樣的,鑑定結論也一致。

因為這樣的東西較常見,價格相對較低,買到的機會多,

只要具備基本的鑑定常識,一般都不會看錯。

而對於檔次稍高,市場價值較高的藏品,人們大多抱以小心謹慎的態度。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舉例來說,對於官窯、元青花、汝窯、琺琅彩、張大千、傅抱石、宋畫等這些“大名頭”的藏品,

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哪裡有這麼好的運氣,自己就碰到了?

即使碰到了,也大都以為自己是在做夢,不可能的事!

持這樣的謹慎態度是很正常的,

畢竟收藏圈稍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

在收藏界裡撿漏不成,反被撿漏的事情,時刻都在發生著。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其實在收藏中有眼不識寶貝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當人們在小心謹慎捂緊錢袋的時候,很可能由於眼力和膽識的欠缺,讓機會從自己眼前溜走。

有許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對於看普通東西可以說是行家、高手,

然而對於檔次高點的東西,就不那麼自信了,

在多數情況下,寧願相信“大名頭”的東西都是贗品,而不是實事求是地客觀看待它們。

這樣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然而錯失的卻是機會,並且自己永遠停留於玩普品的階段。

處在收藏的“瓶頸”,我們如何應對會更加積極度過呢?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一位買家在去年的西泠秋拍中以1.8萬元低價購入的清代閒章,在2017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被人以380萬元競得。

整體和細節特徵的分析和把握

其實大名頭的東西,與普通東西在鑑定方法上是一樣的,

都是在熟悉真品特徵面貌的基本上,對鑑定對象進行整體和細節特徵的分析和把握。

對陶瓷而言,不外乎造型、紋飾、胎、釉、款識、使用磨損痕跡、保存環境、開片、氣泡等細節特徵;

對書畫而言也無非是風格、用筆、用墨、款識、線條、具體物象的畫法、紙張、裝裱、印章、印泥等內容。

這些原本是很基本的方法,很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在遇到大名頭東西時,反而不會用了。

大名頭的東西在他們眼裡被神話了,

他們相信傳言“某類東西,某位大師的畫作,現在仿得已經亂真了

,連故宮博物院等國家級專家都要走眼,科學儀器也檢驗不出來”。

於是在他們心裡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凡是大名頭的東西多不可靠,不碰為妙。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在德國科隆的“Lempertz”拍賣行的一個拍賣會上,一幅齊白石的作品《大富貴亦壽考》以1.5萬歐元起拍,最後被現場和電話委託出價的中國買家給爭到了40萬歐元。

正確對待收藏圈中的“大名頭”

這裡所說的大名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對於什麼樣的藏品名頭算是“大名頭”,通常是按其經濟價值來衡量的。

對於普通收藏者而言,價值數萬元的藏品就算是大名頭東西了,

而對於資深藏家、專家、專業機構而言,

價值在數十萬、百萬級、千萬級的藏品才能算作“大名頭”藏品。

而對於那些雖然存世數量稀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科學價值、歷史價值,

但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藏品,人們通常只是以平常心待之,

在鑑定時也不覺得有何高難之處,在多數情況下敢說敢言,並能達成統一意見。

但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名頭藏品,人們的警惕性總是很高,

有時即使是傳承有緒的真品、真跡,也免不了有各種質疑的聲音,

至於一些民間流散的大名頭東西能得到認可的機會則更加渺茫。

由此可見,人們對大名頭的藏品心懷敬畏,

並非都是出於對藏品本身的崇拜、敬仰,

而是在於大名頭的藏品本身所代表的數額不菲的財富。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茅山雄姿》最早現身拍場是在1999年,拍出308萬元,

2004年以460萬元起拍,並創出當時傅抱石個人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2090萬元。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這隻在去年歐洲某拍賣會上33萬歐元落槌的乾隆寶璽,放到2017年的北京保利春拍,最終以2300萬元成交。

如何處理普通藏者手中的“大名頭”

普通收藏者手中的大名頭藏品,

除非這件藏品本身實在太典型、大開門或有傳承、來源上的鐵證,

否則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得不到認可的。

人們的最習慣的心理反應是:“你手上怎們可能有這樣的東西?”

但這樣的藏品如果出現在資深大藏家、著名鑑定專家或社會名流的手中時,

人們的眼光就變得相對寬容了。

只要藏品本身無明顯的破綻或屬於低劣贗品,即使有的東西存在疑點,人們也傾向將其歸入真品一類。

這時人們的心理反應是:“以某人的財力、學識、眼力或社會地位,擁有這樣的重量級藏品,不足為怪。”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同理,一件大名頭的藏品,

如果出現在古玩地攤上,人們會認為它是贗品、臆造品,頂多說它是“高仿品”,

算是對它的最高讚譽;

如果出現在著名拍賣公司,這時它就是難得的精品、重器,

這時可能也會出現少許質疑的聲音,但多數人對其真實性還是認可的;

如果出現在著名博物館的陳列上,這時它就是國寶級文物,幾乎無人會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大名頭”多具有爭議性

只要是大名頭的藏品幾乎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質疑或爭議,

從前幾年創下中國瓷器拍賣紀錄的“鬼谷子下山圖”元青花罐,到2009年春拍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

乃至國內著名博物館的某些重要藏品,歷來都不乏質疑之聲。

有的質疑屬於學術層面的探討,有理有據,成一家之說;

而有的則僅停留於吸引眼球式的譁眾取寵,其方法、論據、觀點未必可信。

既然大名頭的藏品容易引起這樣或那樣的質疑之聲,那麼還有誰願意來玩大名頭的藏品呢?

古玩藝術品的流通曆來通行買家認可的原則。

一件藏品不管其真偽、年代和價值如何,只要買家認可,那麼誰也管不著,

買家認為是真的就是真的,買家說是什麼年代就是什麼年代,買家認為價值多少就是多少。

收藏圈真是個怪圈:東西越好越沒人要


正如2009春拍宋徽宗《寫生珍禽圖》的買家劉益謙先生所言:“對於這樣一件作品,有些人一輩子連宋畫都沒見過幾幅,自認為鑑定水平很高,就說不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是因為幾個不懂行的人說三道四,我就不買了,那我以後還怎麼混?”

規律真的是個很微妙的東西,

無論你身處哪個行業,你可能都會走在探索行業規律的路上孜孜不倦。

或許只有你打破了行業的瓶頸期,你才會看到行業更加活躍的春天!

所以,打算玩大名頭藏品的收藏家們,

準備好你的眼力、財力、心理承受力一起用行業的規律來突破“收藏瓶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