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放心,我們一生中的所有經歷,沒有一個多餘。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文晨聞


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有兩條響噹噹的小龍。

一條是憑藉古老的中國功夫,讓全世界大開眼界的李小龍。

另一條則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張小龍。

張小龍的微信,現在不僅讓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保持隨時在線,還能隨時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現在的微信,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社交軟件,更像是一個生活管家。

人們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生活繳費、智能城市服務……它都能做到。

如果說李小龍提升了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那麼,張小龍則提升了當代中國人的溝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李小龍最終以功夫巨星的身份被封神,張小龍也早以科技新貴、“微信之父”的身份被封神。

雖然已經成了高不可攀的“神人”,但在封神之前,他們和你我一樣,也都有過無比平凡的一面。

這篇文章要說的,就是張小龍在微信和Foxmail之前,那段少為人知的,沉默、掙扎的時光。


1、 農耕文明的變種

科技是當下這個時代的時尚代名詞。

以微信為首的各類手機應用,不僅為數億民眾創造出了各種時尚,也不斷引領著時尚的每個走向。

與時尚對應著的,是落後和掉隊。

令人稍有不解和奇怪的是,已經引領科技風尚多年的張小龍,卻出生在一個落後和掉隊的地方。

他的祖籍是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魏家橋鎮樂施村,出生地是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鎮。這些地方一聽,就會覺得跟中國其他數千個縣城、數萬個鄉鎮農村一樣,自帶深入骨髓的農耕文明烙印。

不出意外的話,這些地方出來的人,興許會通過上技校上大學,然後在大城市落腳生根發芽。要是出點意外的話,就只能回家子承父業,務農或接盤家族生意。

但張小龍的這個“意外”,卻出得有點腦洞過大。

邵東這個地方,由於人多地少、僧多肉少,不能總守著一畝三分地,讓全家老小長年餓肚子。於是,當地很多人很早就被逼出了外出經商的傳統,邵東人因此也有了“中國猶太人”的江湖稱號。

和浙江溫州、義烏人擅長做小商品走遍天下不同,邵東人擅長吃手藝飯。張小龍的爺爺就是一位銅匠,他也憑此,從邵東縣跑到洞口縣,一手為後代打下一片堅實家業。

長大後的張小龍,並沒有繼承爺爺練就一生的精湛銅匠手藝,而是繼承了他勤勞堅韌、重情重義的樸實家風。這一點,在他後來的職場生涯中都有體現。

鄉村時期的少年張小龍,就已經開始不走尋常路。當別的小孩通過捉泥鰍、打油板、放炮仗,在田野釋放天性、盡情撒野的時候,他卻躲進小樓,埋頭看書。

誰能想到,這個天生內向又沉默的小龍哥,日後會用他謎一樣的性格和精深技術,先後兩次震撼國人,改變國人。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2、 愛玩的三好學生與狂魔級的C語言先驅

邵東人不僅有外出經商的傳統,還有著崇尚好學、重視教育的良好風氣。

在這種環境風氣的影響下,再加上沉默愛閱讀的習慣,學生時期的張小龍,雖然算不上班級拔尖,但也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三好學生。

簡而言之,他不是應試教育裡的天才選手,但也絕對不笨。

小學畢業之後,六年的初高中生活,張小龍都是寄宿生。由於那個時代,道路交通並不發達,回趟家相當折騰,所以他基本上兩三個月才回一次家。

寄宿生活意味著,他暫時脫離了家人的觀念影響和生活同化,完全投入到了自己喜歡的世界裡,被自己的愛好塑造。這一寄宿,長達六年。

這六年裡,他沉迷於看武俠小說、打桌球、下圍棋,差點耽誤了學業。好在他知道輕重,迷途知返,又因為有良好的學科基礎,所以在高三那一年,通過奮起直追,他考上了大學。

大學時的張小龍,基本熟練掌握了學習翫樂兩不誤的分寸,算是八十年代愛學、會玩的學霸小哥哥。

只見他一邊專業課成績接近滿分,拿著獎學金,做著受表揚的科學實驗;一邊又下圍棋、玩籃球、檯球、網球、保齡球、電腦遊戲等等。

不僅如此,他還都玩出了境界和造詣,也玩出了名氣。

看到這裡,對於他後來在騰訊公司內部拿下的那個網球比賽冠軍的傳聞,也就不足為怪了。所有橫空出世的一鳴驚人,背後都是千錘百煉的厚積薄發。

本科階段,張小龍讀的是電信專業,到了研究生,他把專業從微波改換成了C語言。這樣一來,從硬件到軟件,他無意中就對互聯網幾乎來了一個芯片和基礎語言級別的通吃。

要知道,那可是電信專業和C語言這兩樣新生事物,在中國剛落地的萌芽階段。

通過電信專業的學習,他精通了電腦元器件和微電子的各項功能原理。通過C語言的學習研究,他在枯燥艱苦的熬夜編程中,又體會到了電腦的更多潛能和無限奇妙。

三年研究生期間,張小龍徹底中了C語言的毒。每天中午起床之後,他都會飆著自行車前往實驗室埋頭於學習研究,時常會熬到午夜十二點才離開,然後日復一日,簡直就是一個C語言狂魔。在C語言剛剛落地中國的那幾年,他也稱得上是該領域的先驅之一。

搞編程不光需要技術基礎,還需要強大的性格基礎,要耐得住孤獨寂寞才行。對於向來內向寡言的張小龍來說,這個不是問題:這正是哥想要的。

提起大學時期的張小龍,他的研究生導師、老鄉向勳賢的原話是:“專注、不愛說話,喜歡搗鼓電腦。”2011年的大學同學聚會,只有33名同學的班級裡,有一個女生看見他後的心聲是:這傢伙是誰?是我們班的嗎?我為啥不認識他?他是不是就沒來上過課?

正應了那句話:沉默到像迷一樣的男人。

對那位女生來說,他甚至沉默到了空氣的境界。

大學時的張小龍,把自己的孤獨和熱情,大部分投入到了C語言的學習研究和自己的思考中。在他的眼中,孤獨是高貴的,在這高貴的孤獨中,有著自由不羈的思考力、“亟需爆發的創意”,以及“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3、 大膽又低調

1994年,C語言狂魔加身的孤獨學霸哥張小龍,碩士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國家電信機關。這對一個銅匠發家的家庭而言,是一個徹底告別農耕、告別走街串巷的民間手藝、加入國家鐵飯碗的光榮好事。但小龍哥在新單位門口站了一會,便扭頭就走:哥不喜歡,撤!

張小龍父母當時的心聲一定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開始兒子碩士畢業,他們遇到的親友可能是這樣的:呀,你看咱這小龍多厲害,碩士都拿下了。老兩口會心想,別人還考博士呢,他這不算啥,哈哈哈哈。

後來分配了電信機關,親友見了會繼續錦上添花:哎呀呀,小龍不得了呦,碩士一畢業就給分到國家單位去了,這可是好單位啊,現在裝電話的都是有錢人哩(1994年)。老兩口會心想:政府才是好單位呢,不用下崗。然後會說,誰知道他以後會咋樣,哈哈哈哈。

當張小龍辭職後,親友見了老兩口可能會這樣:小龍這是咋了,那麼好一個單位,咋就不去了呢,他是不是找到更好的單位啦?老兩口會心想:我還想知道呢,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真是奇了怪了。然後他們會對親友說:孩子大了,咱管不住了,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人的路都是自己選的,他以後能成什麼事就看他自己嘍,哈哈哈哈哈……

多年後,這樣的對話,可能多半都會發生在張小龍研發的微信裡,根本不用見面。

辭職換工作,對現在的小年輕來說,是家常便飯,稍有不爽咱就撤,毫無牽掛。但對張小龍生長的那個年代和環境來說,這是一個異常大膽的行為,嚴重點的會雞飛狗跳,家人反目。

大膽的張小龍,只將自己的膽識用在不妥協上。

讀研究生時,他因為不喜歡微波專業,就果斷換成了自己喜歡的C語言;大學畢業,他因為不喜歡國家單位的“窒息”氛圍,就果斷辭職,選擇了南下打拼;後來,在Foxmail擁有400萬忠粉,大紅大紫的時候(1997年),他因為不喜歡各種花哨的廣告,寧願一個人餓著肚子,窘迫地堅持做著維護升級的事;再後來,由於他不想去深圳發展,馬化騰便為他在廣州專門成立了研發部……

類似的因為哥不喜歡,所以不想妥協的性格,遍佈他人生的多個階段,也成為他多款產品的獨家特色。儘管聽起來,這可能更像是一個任性又張揚的大膽理工男,但張小龍卻非常低調。

微信讓他再爆大名之後,母校的劉玉曾老師專門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本來打算髮表的,但張小龍看後卻拒絕了:“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名人,也不希望成為大家口裡的談資,這些對我的工作沒有幫助,反而會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擾。”

包括在他大紅大紫的當下,也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

這正符合他的那個作風:“哥不喜歡出名,就喜歡做一流好產品。”

鑑於此,本文的全部素材也只能來自他的老鄉採訪和最新傳記的部分有限內容。至於心聲部分,則全屬虛構。

如若雷同,那咋可能。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4、 名聲在外,苦悶在內

1995年,辭掉鐵飯碗的程序員張小龍南下廣州,先後跳槽三次,直到遇到馬化騰。

第一份工作在廣州的目標思維軟件公司,做研究開發面向對象的數據庫系統。該公司的經營者是美籍華人梅先生,此人在IBM和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兩家巨頭企業先後工作過。

之所以吸引張小龍進這家公司,一方面是因為他對該系統感興趣,畢竟在那個時候,這是一個熱門話題,剛好又是他擅長的;另一個原因,應該就是這位資歷豐富的梅先生,畢竟IBM和AT&T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國際大公司,可以從他身上通過交流,學到很多東西。

可惜這份工作後來並沒有幹下去。不是張小龍不行,而是這家公司不行。

當時,做這個系統不僅需要雄厚的資金,還需要足夠高端的技術團隊。梅先生的公司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最後只能解散。公司一解散,熱血青年張小龍秒變無業青年。

雖然初出茅廬便碰壁,但張小龍卻有很多意外收穫。比如,他在這家公司做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提升了自己的技術水平。此外,他還寫了很多關於該系統的論文。這份工作對張小龍的意義在於,他的軟件開發技術,已經接近“爐火純青”。

用他同學的話說就是,看到國內的其他軟件,我們會想它該如何去實現,但看到張小龍的軟件,你會常常無法想象該如何實現,而且他的細節處理,也水平高超。

第二份工作,他來到廣州一家電腦公司,開發“靈通文檔管理系統”。由於技術超群,他不僅很快在公司內部出類拔萃,而且還在廣州的專業圈裡開始小有名氣。

可惜,這兩樣光環並沒有給他帶來心靈層面的“爽”。

在公司,他還是要日復一日地開發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軟件。公司以外,他並沒有找到一家更好的、能施展他全部才華和野心的平臺。

沉默加上沉默更沉默,苦悶加上失意更壓抑。物極必反,正是小宇宙爆發的時刻。他突然就想開了,秒變精神小夥,雙管齊下,開啟自己的高能時光。每天一邊正常上班,一邊獨自一個人開發Foxmail。

不久之後,張小龍第一次名揚天下,引來群雄關注。

第二份工作對張小龍的意義在於兩點:一款軟件“多少萬行代碼,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組織,還有如何組織好多人去開發。”第二點更重要,他明白了軟件開發“必須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考慮。”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5、 劣勢中潛伏著優勢

多年來,當社交被推崇,並有了各種專門的社交培訓課程的時候,不善交際和內向沉默的性格,就會淪為一個人身上的缺點。在張小龍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

除了內向沉默,張小龍身上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十分不自信”。

在競爭激烈的當下職場上,這兩個缺點無疑會成為最致命的劣勢。

但張小龍卻不這麼認為:“我曾經十分不自信,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過去的那些經歷反而造就了我謙遜、冷靜、不驕不躁的性格以及做事風格。”

至於他身上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沉默”標籤,則更具“生產力”。

Foxmail、QQ郵箱以及微信,都是他“沉默”的產物。

包括從QQ郵箱開始就有的“漂流瓶”功能,以及微信一開始的“搖一搖”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都是隻有異常沉默孤獨的人才能想出來的產品。

這兩個缺點,讓他一度陷入深淵一般的苦悶和壓抑,但也讓他從此走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現在的張小龍,雖然已經年薪數億,並且光環加身,但對於一款擁有10億多用戶的軟件來說,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必將面臨的未知變局還有很多,挑戰也必將更大。他的性格和他的這些經歷,在將來的各項選擇和行動中,一定會發揮出“能量源”的重要作用。

凡人張小龍——“微信之父”前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悶時光,或迷茫、或掙扎。

這段時光中的痛苦程度和張小龍相比,應該也各有高低。

不一定每個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大眾“封神”,但大家一定都有一個共同願望,那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秒變精神小夥,然後也迎來自己小宇宙爆發的時刻,迎來自己的那段高能時光。

放心,我們一生中的所有經歷,沒有一個多餘。

在今後的歲月裡,它們都會變身不同的“能量源”。

為你“加油”!


1、《邵陽日報》2016年6月21日報道:《“微信之父”張小龍湖南邵東老家身世解密》;

2、《微信之父張小龍》,劉志則著,臺海出版社2019年2月1日出版。


(全文完)

筆名晨聞、威廉二伯、哦兔哦。

“帶孩兒筆記”創始人。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