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上墳應該是上午,還是全天都可以?

豫見強子


清明節上墳一般來說是上午,清明時節掃墓祭祖,以示對已故人的追悼和敬意。“清明時節雨紛汾,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前三後四上墳都行,什麼事自己都要有個全盤考慮,臨近清明節,要把別的事暫緩辦理,抽出一定的時間,爭取在清明節這一天上墳掃墓添土,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的習俗禮數。這一天祖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為先烈敬獻花籃。在八寶山為已故開國前輩祭奠掃墓。千家萬戶為先祖上墳燒紙,貢奉祭品添墳加土,以示對已故先人的懷念和敬意![流淚][流淚][流淚]!

清明節燒紙一定要注意火災!千萬做好防火工作,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鄭書喜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又是人文傳統節日,是天地人合一的最好節點。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歸大地,陽氣上升,正是萬物奮發之時,也是人們一年內開始幹事創業的大好時機。在此美好的春光裡,敬祖拜宗,慎終追遠,告慰先靈,舒發志氣,為自己一年的大幹快上,起好步,打好基,都有積極作用。有的說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源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功臣介子推。當成功扶助晉文公重耳登上君位後,介子推不貪功,背上自己的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為逼出介子推出仕受祿,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其母寧願活活被燒死,也沒出山。晉文公非常懊悔,就將綿山封為介山,介子推燒死之日為寒食節。規定晉國人民在這一日全國停炊,食冷食,以紀念介子推,遂盛行後世,因這一日正是清明節氣,故又稱清明節。不過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萬年前的先民們在清明節前後,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祭掃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可見清明節歷史文化淵源的久遠。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與之衍生的還有插柳、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等的習俗。清明時節楊柳吐翠,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清明前植樹,我們很好理解,現在國家已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放風箏、盪鞦韆也是春天娛樂的好遊戲,放風箏最初也是有將穢邪之氣放走之意。清明節正是萬物爭春之時,春和景明,景象清新,自古以來就留下了很多遷客騷人的墨寶。最著名的莫過於唐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了,最近我看了一首唐人來鵠寫的一首清明詩,名字是《 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也頗得玩味。現錄如下,以與眾師友共賞:“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風急嶺雲飄迥野,雨餘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至於清明節上墳什麼時間最好,一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在清明節上墳自然是早點兒為好吧。想著過早過晚上墳都不大好,上墳過早野地有露水,我想還是上午十點到十二點為宜吧。


sunjin72976689


根據我們河北邢臺的風俗,清明上墳都是上午去,當然不限於清明當天。可以提前,我們那邊有說法,是早清明,晚寒祭,就是清明提前的好,冬天前的,越晚越好。祭奠親人在於心意。緬懷已故親人不在乎形式。


鼎玉軒轅


各地風俗不同,我們這裡大部分是上午,但也有的村除春節外其他時候都是下午。這事無所謂對錯,尊重習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