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香清明節


散文:詩香清明節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這是宋朝詞人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詞中的句子,描寫詞人在晴朗的清明日觀賞西園的美景,被奇妙的景緻吸引了,只見黃色的蜜蜂一次次地撲向鞦韆索。詞人經過思考後頓悟到:是自己的妻子生前盪鞦韆時用手攥過,繩索上還存留著隔年的香氣,所以招引著蜜蜂。

看到這裡,蜜蜂頻撲的原因已經不重要了,因為讀者已經被詞人在清明日對妻子的深情感動得淚眼模糊。正是因為一個人朝思暮想自己的亡妻,才會產生這種痴想,眼前金黃的蜜蜂已然化身為思念的象徵體,向著夫妻間那美好的過往一次次地回撲。

誠然,清明是祭祀先人的時節,更容易引人懷思。宋朝的詞人彷彿個個都有一腔惆悵的情事,不把這些纏綿悱惻的情思寄放進清明節的詩詞中就難以生存一般。黃孝邁在《湘春夜月·近清明》詞中寫道:“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臨近清明的時候,枝頭翠禽的叫聲何以銷魂?很明顯,翠禽清麗婉轉而又似曾相識的叫聲,喚起了詞人美好的回憶,多情的詞人記起那柔婉美麗的女子,盛大的禽鳥音樂盛會淹沒了黃昏,也淹沒了記憶。自己鍾情的女子再也聽不到眼前的鳥鳴了!詞人自然想把無限的情思傾訴給漫天飄舞的柳花,而柳花是那樣輕薄,飄忽而來,飄然而去,詞人濃郁的愁思又向何處排解呢?

“空尊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詞人只能飲盡杯中酒,對樽孤泣。而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一波香水搖盪著浮雲,任愁緒追逐雲影,百轉千回。讀者的心思也被帶到了那縹緲悠遠的湘水雲煙之中……

這些離緒情愁,飽含著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文化氛圍,也豐富和柔軟了人們的心靈,讓年年的清明節更加浪漫和悽美。


散文:詩香清明節


和這種哀婉的情致不同的是宋朝詩人高翥的清明吟詠,驚心醒目,以一聲斷喝的姿態勸誡人們愛惜生命,珍愛年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節也有令人感慨戰事離亂的傷懷之作,像張繼感慨晚唐國運蕭瑟的詞作,意境蒼涼:“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宋朝國土只有唐朝的幾分之一,宋代詞人張炎將飄泊淪落,傷感之情盡付詞中:“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元代高啟的詩句,寫盡了清明節的淒涼——“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詞人固然容易傷春、傷情,然而生活也是美好的,清明節,清朗的天氣,更適合人們春遊,大詞人辛棄疾就在詞中描繪了燕舞花開、村女嬌美的農村多彩畫卷:“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同樣,被稱作“三影詞人”的張先,他筆下的清明也是歡樂愉悅的,既留存了宋時白晝踏春的喧鬧熱烈畫景,也記錄了笙歌休歇後夜晚庭院的靜美:“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而宋朝理學家程顥則在詩中勸人熱愛生命,盡情享受清明節的美好:“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詩詞美化了清明,清明也芳菲了詩詞,清明和詩詞就這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滋養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陶冶著人們的心胸,點染著人們的精神家園,使人生更加絢爛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