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曾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同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輛,完好無損,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後,它就不見了。

為什麼最後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現實生活中,你可能會發現,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或者小廣告沒及時清理,牆上很快就會佈滿更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一旦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還有,一個禁止抽菸的場合,大家都不抽倒也罷了,一旦有人點一支菸,那麼,這個地方很快會變得煙霧繚繞……

人際交往也是一樣。我們都等著別人將第一扇窗戶打破,然後再沒有任何負擔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戶。比如,公司裡有一個人比較好說話,那麼身邊的人則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這種要求得到積極回應,肯定會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後,這個人就會變成“好人”。當週圍的其他人遇到麻煩時,也會向他伸手。因為他們斷定,這個人肯定不會拒絕自己,所以,他們會肆無忌憚地提出更多要求。

為什麼最後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如果團隊裡有一個人被欺負,那麼身邊的人,會沒有任何顧忌地給他臉色看,老闆說,今天怎麼又晚了!同事說,怎麼回事呀你,老這樣!連最好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忍不住對他發飆。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風氣,想改已經後悔莫及。所以,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無論對誰,都慎開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戶已經在不自知的時候打破了,當機立斷及時修補無疑是明智之選。

你已經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了一件事,那麼,當第二件事到來的時候,不妨扭轉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線。當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線時,別人一定不敢輕易觸碰。因為,你讓別人知道,你這裡不是暢通無阻,而是有釘子,碰著了對誰都沒好處。

你還可以把別人的要求打一個折扣回饋給他,那麼,下回他自然會要求得少一些。因為開口之前,他起碼會想一想,在你這裡,自己遭到拒絕的幾率有多大。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雙方都在不斷試探彼此的底線,然後在一個不能前進的地方停住,劃一道線,彼此相安無事。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個彼此都接受的度,超越這個限度,那就是挑戰交往底線。

所以,一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妥協”,如果你沒有警覺並加以矯正,只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人們從來不會想到,情況已經足夠壞了,所以,我要適可而止。這個人已經足夠可憐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負他了。

為什麼最後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為什麼最後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因為之前老給一個人加稻草,他也沒什麼反應,他能忍,一聲不吭,人家就覺得還可以繼續給他加稻草,直到他倒下斃命,別人還很奇怪,沒覺得有什麼呀,他不一直這樣嗎?

沒人告訴他,需要警惕第一根稻草。

關節點:破窗效應

一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妥協”,如果你沒有警覺並加以矯正,只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雙方都在不斷試探彼此的底線,然後在一個不能前進的地方停住,劃一道線,彼此相安無事。

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無論對誰,都慎開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戶已經在不自知的時候打破了,當機立斷及時修補無疑是明智之選。

(天問摘自《生活中的心理學:找到幸福的自己》金城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