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這個時間,就該給娃零花錢了,再不給,他會"偷"家裡的錢

我曾經問過身邊的幾個朋友有沒有偷拿家裡的錢,結果有的朋友都說曾經拿過,最後總結出來,只要超過一定的年齡家長還沒有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就很可能"偷拿"家裡的錢。

一個朋友小A講述她小時候的經歷,小A在上小學時門口有很多小攤,有賣玩具的,有賣油炸食物的,有賣糖稀的,小A看到其他同學在放學時圍在攤位上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很是羨慕,因為她父母沒有給她零花錢,而她也沒和父母討要。

超過這個時間,就該給娃零花錢了,再不給,他會

有天小A放學回家看到家裡電視機旁邊放了一沓錢,最小面值是50元,她起了"歹念",心想拿走一張父母應該也不會發現,第二天她就拿著50元錢到小攤上買了一堆零食,而且還請了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吃。

小A的媽媽發現錢少了50,這天就專門去接小A放學,結果看到了女兒拿錢買零食的一幕,知道這錢是女兒拿了,她等女兒吃完東西才走過去,小A很吃驚媽媽今天怎麼來接她了,當時就覺得媽媽一定是知道錢被她拿了,心想免不了一頓罵。

誰知媽媽語氣平和的對她說:"我桌上的錢是你拿用了吧,媽媽真糊塗,這麼大了還沒給你零花錢,要不是你拿錢我還意識不到呢,以後每週都給你20元錢,今天媽媽請客,看看想要吃什麼?玩什麼?"。

媽媽這麼說了以後,小A內心的負罪感少了一大半,她同時也暗暗告訴自己,以後再不偷偷摸摸做事了,有想法要和父母說。

超過這個時間,就該給娃零花錢了,再不給,他會

小A的媽媽處理的很好,有很多偷拿家裡錢的孩子受到了家長的責罵和羞辱,後來一直沒有改掉偷拿錢的習慣,甚至發展成了真正的"偷"。

為什麼小孩會偷偷拿家裡的錢呢?

1、 孩子的心理特點

《兒童早期教育》中提到,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他們覺得世界是圍著自己轉的,很難控制自己的衝動,所以他們想要什麼就想要立刻得到,理性、自律和道德感都是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所以孩子還小的時候道德的約束還不強,在強烈慾望的驅使下就容易"犯錯"。

2、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在教育上有一個黃金原則"堵不如疏",越是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慾望就會越強烈,所以當孩子年紀到達6歲以後,對"購物"有需求後如果無法滿足就會產生比較大欲望。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慾望會驅使孩子行為走偏。

超過這個時間,就該給娃零花錢了,再不給,他會

3、 與家長的溝通不暢

為什麼孩子想要購物卻用"偷拿"這種方式滿足自己呢?為什麼不和家長主動的提需求呢,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真的偷拿了錢,首先應該自我反思,是否平常和孩子溝通的不夠,孩子不願意與家長交流、提需求,如果家長日常習慣糾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不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孩子慢慢的就不會主動表達,和家長的溝通通道受阻。

4、 對"對錯"還不敏感

有些孩子認為偷拿家裡的錢不算偷。在孩子建立物權意識之前,對"偷"的概念還不清晰,他們覺得偷拿家裡的錢不算偷,也許隱隱的覺得有問題,但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是否嚴重,會偷拿家裡錢的孩子並不等於會偷,希望家長們開放的看待這個問題,有良好的引導後95%以上的孩子會逐漸改掉這個習慣。

超過這個時間,就該給娃零花錢了,再不給,他會

應該怎麼避免孩子出現"偷拿"行為?

1、 在孩子對購買東西產生需求的時候,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既能避免孩子偷拿,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財務,也是在培養財商。

2、 和孩子保持暢通的交流通道,雖然孩子需要管教,但如果家長太過頻繁的只看到孩子的缺點、錯誤,就會讓孩子怯於表露自己真實的一面。

比如孩子想要一些零花錢,想要買玩具,他們會認為這可能引起父母的不愉快,可能父母不會同意,於是就把需求憋在自己的心裡。

超過這個時間,就該給娃零花錢了,再不給,他會

3、 相信孩子,曾經我的父母在金錢上面非常信任我,他們會給我錢去買家裡需要的東西,剩下的錢就放在我這,當時我的口袋裡常揣著大幾十元錢,這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筆鉅款,同學們發現後也會羨慕,你怎麼有這麼多錢,"有錢"的我當時感到非常的自信、自豪,覺得爸媽很信任我,很愛我,我有錢也並不會隨意亂花,非常珍惜父母的這份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