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美文小白


“春花秋月何時了”,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也是亡國之君李煜在被宋太宗所賜毒酒死之前夕所作的一首絕命詞,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詩詞全文:“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正是通過描寫這幾問和景物的不堪回首,抒發了作者因成亡國之君後對生命落空的悲哀和無盡痛苦的感嘆!

何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年中最好的景物,泛指一年的時節。何時了:何時完了。 春去秋來,年復一年,何時才到盡頭? 這句觸景傷情,表面上指良辰美景何時終了,實質上是哀嘆亡國之痛何日了結。委婉地表達出作者忍受不了亡國與囚居的痛苦, 但願早日結束生命的絕望心情。

李煜不愧為我國曆史上的千古詞帝。他雖沒有治國之才,卻也是個一心向往詩詞與自由而所處封建王朝中卻難得一見的仁君。尤其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讀來實則令人震撼無比,悲由此起。

歲月經久不息在流逝,《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悽美哀傷的詩詞雖然定格在一干多年前的作者悽然離世的一天,但是詩詞的回味卻是無窮無盡,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遠垂不朽者也。”








老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出自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

李煜在文藝上才華橫溢,他的詞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被稱作千古詞帝。

這首詞是他被囚於汴京時所作。春花秋月指的是良辰美景,過去的美好時光。首句是詩人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以過往的春花、秋月,拉開了時間、空間的距離,與最後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的落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首詞首句以問答起,末句以問答結,前後呼應,渾然一體。

這首詞情感內涵複雜,詞人由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情感落差極大,發而為詞。

誠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深山更深處


這句詞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亡國之音,詞調哀絕悲涼。

春花易逝,秋月淒涼。這兩個意象都有一個特點“哀愁”,用來描寫李煜當時的心境可謂恰到好處。

李煜的一生就像似錦鮮豔的春花,燦爛短暫,繁花到極致,又落寞到蒼涼。正如古人所說“做個詞人多餘,當個皇帝荒唐。”

他性格軟弱,敏感多疑,從小喜愛填詞度曲,醉倒溫柔鄉,生活奢靡,群衫香豔。他無心皇位,可是南唐的江山還是落到了他的手裡,丟不掉,也離不開。

一夜之間,他由皇親變成了皇帝,但他的心思還停留在美人的體香裡,玉簪上,停留在香豔的花間詞中,聽琴賞舞,推杯醉飲,提筆蘸墨,度曲填詞。

當宋朝的鐵蹄奔來,他以為只要俯首稱臣,奉上珠玉錦帛就可以免受侵略,維持國家的安定。

但他還是做了趙匡胤的俘虜,連同他最愛的小周後一起被迫流離他鄉,成為他人的玩物。

李煜作這首詞時的境況,就像詞中他說的秋月一般。故國不在,群臣易主,異國他鄉,孤身一人。加上他被軟禁,生死不由己,行動不能隨意。這和當初佳麗三千,臣民無數,衣來伸手,食來張口的帝王生活是多麼大的反差。

當年如春花一般,多麼的千姿百態,五彩斑斕,如今就如秋月一般,多麼的悽惻彷徨,煢煢孑立。

人生就是這樣,若不懂得及時醒轉,不學會努力承擔。過往有多荒淫,未來就有多落魄潦倒。

我們既然選擇了在花季爭奇鬥豔,也要能夠忍受得住秋月的孤獨與寂寥。





閒花


“春花秋月”類似於“春秋”代表一年,不過加上”花“”月”二字就暗含著作者感嘆以往風花雪月奢華歲月的意味。春花和秋月是什麼關係呢?是一年中前後兩個季節的關係,也是作者賞花和賞月的兩個季節。這裡不是對比的關係,而是並列的關係,用兩個典型的季節合起來表示自己風花雪月的一年。

對於“春花秋月何時了”這句話,一般的理解是:身為南唐國君的作者李煜,由於做了宋國的囚犯,悲愁難耐,尤其是看到曾經快意賞玩的春花秋月,更是勾起了無限的悲愁,恨不得這種時光早點了結。

不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李煜是一個愛美人勝過愛江山的國君,在亡國的時候並沒有選擇殉國,而是俯首稱臣,仍然在做著以平民的身份享受花前月下生活的美夢。在被囚期間,雖然沒有受到人身虐待,但是他始終最擔心的是有朝一日被處死。所以這句話應該是感嘆不知道自己還能見到幾次春花秋月。


孜士


〖解釋〗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示例〗冬天去了,春天又回來了。吟誦這些詩句,~,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詩的意境裡。 ★於漪《我與〈千家詩〉》


任東昇玄學師


看了幾個答案,未免太傷感了!南唐李煜一首虞美人膾炙人口,更是給太多人帶來了幾許的哀愁和傷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已經在結尾處告訴後人了,再多的憂愁都會隨時間流逝!

記住記憶是痛苦的根源,學會忘記那些該忘記的憂愁之事,哀傷之事,痛苦之事,惱怒之事.....

老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念念不忘,今後的人生可能會有更多的舛劫!

其實李煜也是給後人立下了一個不成功的帝王的典範!從李煜的一生可以警示後人,立國、立人、立事都應該鏗鏘自立!

作為皇家的子嗣理應在幼年就習練治國安民富邦強兵的本領和學識,否則愧為皇家之後。雖然歷代皇家儲位之爭歷久彌新的不斷在發生,但是勝利的多數都是那些自強自立敢於承擔和競爭能承擔天下!

李煜這種幼時為了保命就沉迷於文學之中的幸運兒,即使僥倖成為帝君後還是有著自由養成的懦弱的本性,沒有玉碎的執著追求!即便獻出母國苟且幾日,也只是一個霜打的茄子,也就只能寄情於詩文!

李煜最為不堪的是他憂傷的不是母國的敗亡,而是留戀著他在做國君時那些風花雪月和兒女情長!

哈哈!我淫邪的解釋一下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和秋月是李煜最喜歡的兩個妃子,再投敵賣國後的李煜苟活著,但是這兩個妃子卻被當朝宋氏承接了,李煜自嘆他不能忘記和兩個妃子美好生活的片段!小樓昨夜又東風,這句真的是李煜最痛苦的假象場景,兩個妃子居住的那棟小樓,不光是昨夜應該是每夜都是笙簫齊鳴,歌舞纏綿,兩個妃子都在施展自身的絕活取悅於現在的主人!李煜懷著對曾經的緬懷和當今的惆悵只能感嘆失去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失去的自己的國家!舉頭看到那明媚的圓月,真希望他能映射出那棟紙醉金迷的小樓,雖然沒有海市蜃樓的出現,但是那隱隱若現的月宮更是令李煜神往!李煜感嘆的不是失去自己的國家,而是嘆息自己失去的生活,為了延續奢靡的生活他出賣了母國,但是嚴酷的現實卻是他要喝毒酒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充分的說明的李煜在乎的真不是國土黎民而是他生活的地方和方式。最令李煜氣惱的不是王權和國家的失去,而是他生活的那個地方本來應該是他,但是無奈睡他女人,食他酒肉的卻是別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利用這一句結尾完全的釋放了自己鬱鬱寡歡的終極原因,問世間諸位你們最大的哀愁難道不是很多自己很愛的女人被別人侵佔,自己只能漸漸的離她們遠去!這裡李煜直的那一江春水是指很多女人,是借用了唐朝崔珏 《有贈》詩:"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中用春水比喻女人的意思!

一個亡國之君的遺留懷舊淫作,卻流傳至今!堪憂啊!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的作品基本都是負能量的萎靡之作~!不可多讀多學!


杜陵閒人


“春花”與“秋月”本無聯繫,但它們連用卻可以表示時間的跨度,即一年復一年。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與王昌齡《出塞》一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有異曲同工之妙。“秦時明月”與“漢時關”本無聯繫,但並置在一起卻產生了互文的效果,表現出從秦至漢的漫長的時間跨度。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通過年復一年的從“春花”到“秋月”的漫長過程,正把那種“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無限拉長了。


愛看書的劉姥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十三豆姐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美好的時光什麼時候完結呢?“春花”和“秋月”代表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景,泛指一切美好的時光。


首先我們來看“春花”。春天向來是受人歌頌的最美的季節。無論是一年之計在於春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都表現了春天的珍貴和美好。而這美的春天中,最美的事物就是花。春風送暖百花開,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天的花代表了春天最美麗的景色和最旺盛的生命力。


春花的珍貴還在於花期的短暫。花開得越美好,花謝時越讓人傷感。流水落花春去也,當花朵凋零,春天也將逝去,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春花,是最美的風景,也是最珍貴的青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其次是“秋月”。與春相對的是秋,春是耕耘,秋是收穫;春天花開,秋天葉落。秋天最重要的節日是中秋,中秋最有代表性的景色是月亮。中秋是團圓,秋月是相思。月到中秋偏皎潔,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月夜是秋天最美好的時光,也代表了最讓人相思難忘的感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春花那堪幾度霜,秋月誰與共孤光。春花和秋月是美好的,也是易逝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也是人們感情最深刻,聯想最豐富,也是最懷念最想留住的時光。“春花秋月”短短四個字,將美刻畫到了極致。


醉眠芳草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被俘後寫的一首詞眷戀故國,淒涼悱惻,無怪乎"舊臣聞之,有泣下者"(《樂府紀聞》)。一開頭,作者用怕見春花秋月來反襯對往事的不能忘情:然後處處把過去和現在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作回憶對比,突出對故國的追念,寫得貼切自然最後以"一江春水"來形容無窮無盡的哀愁,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具體而形象,別具藝術特色。

那麼春花秋月究竟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每當月夕花朝的時候就勾引起心頭多少往事,春天來了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回想起故國情景精神上的痛苦真是忍受不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