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之根的河南,有什麼具體文化都出自這裡,而且都保留到現在?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隨風209239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歷史沿革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的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文物近5000件,說明中原已經有了發達農業、畜牧業和製陶等手工業。特別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賈湖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出土的釀酒遺物,被美國人配方複製後,生產出來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轟動。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關於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時代的文獻記載,其歷史的基本框架、社會大事以已被建國以來的考古發現初步證實,約當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時期。

夏朝時期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的建立是中國文明從滿天星斗到眾星捧月的一個歷史性轉折的重大事件,首創君、家、國為一體的最早中國王朝

,夏朝的建立意味著國家正式形成,影響中國未來四千年的歷史。洛陽一帶是夏后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夏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先後遷都陽翟(今許昌禹州)、斟鄩(今洛陽偃師)、安邑(運城)、綸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開封陳留)、西河(今湯陰西河)等地。

夏朝都城遷徙圖:

商朝時期

商朝發源於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河南商丘)、西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囂(今河南鄭州)、殷(今河南安陽)和朝歌(今河南淇縣)均在河南境內,其中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商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

周朝時期

西周周武王定鼎度邑(洛邑)與其子周成王相繼營建京師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眾多諸侯國的都城也均在此。

東周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戰國時期的魏國(大梁)、韓國(新鄭)、趙國(邯鄲)、宋國(睢陽)、衛國(朝歌)、楚國(陳、壽春)的國都皆位於中原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既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中原文化是以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六千年至公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特點是多元的,而中原首先形成併成為全國性的中心。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

根據中原文化內容的特色,大體可以概括為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中醫文化、詩詞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史前文化、神龍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種文化。總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經典,是一種典型的“聖”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河洛文化

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指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

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所以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

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黃帝時代倉頡造字、安陽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範書寫“小篆”,漯河人許慎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鉅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範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裡。

聖賢文化

中國人崇尚聖賢,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發祥地的中原,湧現出了許多文化聖人,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蘇秦、鬼谷子、商鞅、張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李商隱、李賀、吳道子、岳飛等等歷史名人以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深邃的思維,創制了一大批經典著作,成為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不朽豐碑。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河圖洛書起於河洛,周易書於朝歌。周公制禮樂於洛邑,老子創道家於此,孔子入周問禮於此;佛教首傳於此,禪宗釋源祖庭建於此。後有程顥、程頤開創宋代理學於洛陽,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闡述了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的觀點,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韓非子提出的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合一的統治思想,都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也在普通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

商業文化

據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中國商人、商品、商業的起源於中原地區的商丘,商丘乃三商之源商朝族地。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

1、商業鼻祖——王亥,河南商丘人,“肇牽車牛遠服賈”,被奉為商業鼻。

2、第一個儒商——子貢,河南鶴壁市浚縣人,是孔夫子的弟子,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

3、商聖——范蠡,河南南陽人,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隱退經商,熱心公益事業。

4、第一個愛國商人——弦高,河南新鄭人,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

5、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白圭,東周時洛陽人,《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

6、第一個商業理論家——計然,商丘人。

7、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桑弘羊,為西漢洛陽人。

8、一字千金——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滑縣)人,也是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商聖范蠡

9、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

10、第一個由政府頒佈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

11、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

12、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今鄭州)

13、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

14、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

15、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

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名流文化

竹林七賢

名流是一個以聖人為頂峰的特殊社會群體。名流以其文化素養、文化格調和文化創造影響著社會,形成一種社會文化效應和文化風尚。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5700餘人,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佔總數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兩成。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

英雄文化

中原是一片仰慕英雄、產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熱愛英雄、造就英雄的熱土。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頌英雄的神話傳說,都產生流傳在中原。歷史上刺秦王的荊軻是鶴壁人,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是登封人。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是虞城人。唐代名將張巡是鄧州人,“守一城,捍天下”,被後人奉為神靈。南宋愛國將領岳飛是湯陰人,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是開封人,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是確山縣人。

民俗文化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西周時期在中原形成的婚儀“六禮”,逐步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固定婚俗,並延續至今。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春節祭灶、守歲、吃餃子、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三月祭祖掃墓,五月端午節插艾葉,七月七觀星,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比如飲食方面,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個洞,填滿肉餡,蒸熟後食用,其實就是客家人從中原帶去的吃餃子風俗的變異。百家衣和百家飯是中原的風俗文化之一。

武術文化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姓氏文化

《中華姓氏大典》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佔38%;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中原獨有的文化現象。

飲食文化

豫菜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菜系,是中國八大名菜的母菜,豫菜始於夏商,到北宋時,已形成具有獨特風味的重要菜系。四千多年前,夏啟在禹縣為諸侯設宴,史稱“鈞臺之亭”,是中國最早的宴會。《禮記.王制》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這是中國古老的宴會制度。文中的有虞氏在河南虞城縣。殷紂王在朝歌(今鶴壁市淇縣)一帶“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這是歷史上最早最大的宮廷嬉戲宴會。夏少康被夷族追逐,逃到已有宴會制度的有虞氏作廚官,後來恢復了夏朝,少康成了國君,可謂“國君廚師”。商都開國相伊尹,出生於河南伊川縣一帶,擅烹調,可稱為“宰相廚師”了。伊尹被後代尊稱為烹調始祖。歷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對豫菜影響較大,經過歷代廚師的繼承和發展,內容不斷豐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則天臨朝稱制,改國號周,定都洛陽,附近山區民間湯菜進入宮廷,經過高手加工昇華,成為定型定製的“洛陽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農耕文化

中國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出土的的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中國所發現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穫,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據考古發現,大約1萬年前,粟和黍在黃河流域已經開始被人為栽培,至距今8000年前後,發展出了以粟和黍為主要農作物的北方旱作農業,距今9000多年的賈湖遺址中發現了家豬的跡象。戰國時期,由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中原密切相關。

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佔三分之一之多。歷史上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左思《三都賦》創造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唐代三大詩人中原有其二,“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蔡文姬、潘安、謝靈運、江淹、韓愈、劉禹錫、元稹、李賀、李商隱等。

詩聖杜甫

科技文化

四大發明,在中原孕育而發明。安陽“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鸛魚石斧圖陶缸》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國畫”,距今已有6000年曆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67件不可移動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科聖”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唐代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

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藥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藥的創始人,中醫藥文化起源併發達於中原,中醫藥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藥鉅著誕生於中原。[46] 醫聖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

戲曲文化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讚是“東方詠歎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中國由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佈,民營豫劇團不計其數。豫劇在臺灣舞臺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明傳播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中原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代中國人口分佈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漢之際,此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大體保持在80%左右。

中原移民

中原文化向中原文化圈的外緣輻射,也與移民有關,如論到朝鮮和日本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時,就涉及到傳說中的箕子和徐福到以後朝鮮半島和山東半島的大量移民華夏人不間斷地向域外遷移,這種遷移使華夏文明延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從中華文化圈擴大的歷程不難得出:移民對文化交流、文化擴散、文化傳播具有重要影響。由於戰亂,歷史上中原主要有三次大型移民潮。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帶是在中原,即黃河中游、今河南境內。這一地帶處於東西南北浸潤的中心,使其無論在吸附還是擴散方面較其他區域均具有優勢。中原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災難最集中的一個地區,很多民族、種族、政權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逐鹿中原。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大批的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而遷往異域他鄉,這也極大地促進了很多地方的開發和中華文明的傳播。由此向外擴展才是廣義上的中原,是與華夏文明源地直接毗連的地帶。隨著華夏文化從源地向四周擴展,在秦漢以後,中華文化圈逐漸明晰、定型。在早期,中原文化向北、向西擴展較為順利,後經元朝、清朝兩個少數民族所建的王朝,使他們進一步被納入中華文化圈。中原文化向南擴散在早期則遇到頑強的阻力,如周昭王興兵伐楚慘遭敗績就表明周文化向南傳播所遇到的挫折。但在東漢晚期以後,北方戰亂導致中原移民一次次南遷,使源地文明隨人口遷徙而向南傳播,至長江流域、西南、嶺南、閩臺等地。漢文化還輻射到中國的一些近鄰,東北方的朝鮮和日本、北方的蒙古、西部的中亞、南部的東南亞諸國等,這些地方構成了中華文化圈的外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