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脫貧攻堅,要擺正三種“態度”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為今年脫貧攻堅工作再部署、再動員。各地謹記使命,發出總攻指令,奏響了奪取脫貧全面勝利的偉大終章。但是脫貧攻堅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作為扶貧路上的帶頭人,幫扶幹部要擺正三種“態度”,以此才能發揮燈塔作用,指引貧困群眾演繹好脫貧的“謝幕演出”,向著美好生活昂首挺進。

秉持真心為民的態度。脫貧攻堅現已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各地貧困群眾都已“摩拳擦掌”,開始春耕播種或是外出務工,期待能夠在今年用自己的雙手拔起窮根,真正過上安安穩穩、倖幸福福的小康生活。行百里者半九十,貧困群眾雖熱情高漲,但脫貧道路仍有不少困難與風險,僅靠貧困群眾難以徹底翻越所有“障礙”。這時如果有人能把他們扶上馬,再送一程,就能高質量實現脫貧任務。而廣大幫扶幹部就是把貧困群眾扶上馬的“推動者”,真心便是貧困群眾上馬的“階梯”。唯有以真心換信心,才能激發貧困群眾改變落後現狀的內生動力,克服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告別“指尖扶貧”“數字脫貧”。同時,還能把握時局,緊抓疫情導致全球糧食出口收緊,從而帶來全國農村種養殖收入提高等機遇,深入田間地野,為他們掃清生活、生產的各項障礙,真心為他們解煩憂,謀劃一條通往脫貧的康莊大道。

擁有狠抓問題的態度。當下中國大多數地區已成功實現脫貧摘帽,但或多或少還存在著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住房不安全、人居環境較差等“硬傷”與“瑕疵”,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很大。這要求幫扶幹部同貧困群眾一道,高度重視面臨的困難挑戰,及時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不過排查問題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閒敲棋子落燈花”的耐心,不光要能夠直擊各類影響脫貧攻堅成效的問題,還要能夠抽絲剝繭,找到一些潛藏深入的“頑疾”。比如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貧困群眾年齡逐漸增大,有效勞動能力逐漸喪失,務農打工將變得越來越艱難。如果在沒有其他政策扶持和經濟來源的前提下,這些脫貧戶將面臨返貧窘境。所以,幫扶幹部要當好醫生,做好“扶貧診療”工作,讓貧困群眾實現“強身健體”,如此才能使得脫貧脫得實在、脫得舒心、脫得放心。

樹立接續發展的態度。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貧困群眾邁向新生活、新奮鬥的第一步。之後還要接續鄉村振興,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戰略,踏出脫貧致富的第二步。可這是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道路,必定充滿各種未知的困難與挑戰。然而歷史的經驗表明,越是面對艱難險阻,越要發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決心。如今,實現脫貧到致富的轉變,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只有發揮勇往直前的決心,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幫扶幹部經過脫貧攻堅的洗禮,尤其是青年幹部,增長不少閱歷,學會了做群眾工作。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是幫扶幹部接續發展的底氣,要拿出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決心,把脫貧攻堅中所積累的各類經驗轉變為各項發展切實可行的辦法,真正實現與國家重大戰略有序銜接,讓發家致富成為農村群眾的新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