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點擊“關注”,讓我用最真心的文字,帶你看看世態炎涼,人間百態!


01

微信近年來發展勢頭太猛了,以前一直都是QQ擔任著聊天、分享的主流功能。

不尋求革新就會被超越。

微信能從QQ手裡搶走大批用戶,要歸功於對支付功能的大力發展和宣傳。

微信和QQ功能都相差不大,同樣也有支付功能,可街上卻沒有一家店鋪在用QQ支付。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隨著QQ推出註銷功能,似乎也是向日益流失用戶的結果表示了無奈。

可以用來交流,遠隔千里的家人、情侶,每天都能通過微信視頻對話。

可以用來辦公,大家微信裡的工作群肯定不止一個吧。

可以用來支付,你有多久沒有使用現金了?每天能看到聽到多少次“歡迎使用微信支付”?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用於分享。

形形色色的人通過這個軟件表達著自己的情感,高興、傷心、茫然、孤獨,還有,炫富、賣貨。

微信似乎變成了另一個社會,存在於虛擬網絡。

02

每天晚上睡前最後一分鐘你在做什麼呢?

有多少人是在刷微信朋友圈,有多少人看到朋友圈新更新的通知小點,就像強迫症一樣,必須點開看看。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話題,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原因。

原因歸納有三點:

1.會忘記時間

每條朋友圈都抒發了一種情緒,當你在瀏覽朋友圈的時候,會品嚐到喜怒哀樂,朋友圈裡的動態大多來自與朋友,我們總格外關心朋友最近過得怎麼樣,而又不好意思開口詢問嗎,只能從朋友圈動態猜測,我們似乎都變成了福爾摩斯,從零星細節裡還原事實真相。

對很多人來說,白天忙於上班、學習,屬於我們自己的好像自有晚上睡前的這點時間了,於是很多人不願早早睡過去,因為一睜開眼,可能就要面臨新的一天學習工作了。

曾經看到一個生活案例,丈夫每次下班回家到了小區停車場都會在車裡坐一會兒,吸完一支菸,在緩緩起身回家。妻子好幾次看到丈夫的車停在那裡,沒有過去,而是轉身回家了。妻子朋友問:“為什麼不上前打招呼,一起回家呢?”妻子回答說:“讓他自己一個人靜一靜吧,白天上班他要忙於工作,晚上下班要為家裡柴米油鹽發愁,只有在車裡吸菸的時候他可以什麼都不用想。”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也許朋友圈也是一個讓我們暫時逃離快生活壓力的地方,可以慢下來好好的歇息一會兒。

2.會讓人睡不著,會做夢

微信好友裡,有你的家人,有你的伴侶,也有你心怡的對象。

他們的一點點情緒都會讓你浮想聯翩,想得多了,還會在夜裡做關於他(她)夢。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曾經看到一個段子:

女孩見男孩子一個人玩手機,於是開始生悶氣。女孩在朋友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心好累!一旁的男孩看到了朋友圈的動態,問女孩:你怎麼了?女孩說:沒什麼。於是,男孩轉身繼續玩自己的手機了。一轉眼,女孩在朋友圈又更新了一條動態:還是沒有人懂我。男孩看到後意識到事情有點不對,於是追問女孩:你到底怎麼了?女孩還是面無表情:沒事啊。男孩無奈繼續玩手機,幾分鐘後,朋友圈又多了一條女孩動態:終究還是一個人抗下了所有。

對你關心的人,他的每一個表情符號,每一句話,都能讓你思考好久好久。

3.熬夜對身體不好,更對手機不好

睡前翻看朋友圈,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了。

熬夜會讓人身體虛弱,精氣不足。長期堅持熬夜,內分泌失調,臉色暗淡,黑眼圈加重,影響到整體外部形象。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玩手機的時候會面臨手機電量不夠,於是很多人充著電玩手機,這樣對手機的使用壽命也是非常不好的。

有網友調侃:別玩手機了,對手機不好。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雖然沒關注到重點,卻也有幾分道理。

還有網友說:熬夜不好,所以我一般都通宵。

是啊,這樣你就不算熬夜了。

03

有網友說:睡前翻朋友圈不好,所以我決定刷微博。

其實這裡的朋友圈並不單單指微信朋友圈,像微博還有個短視頻軟件,都是利用碎片化閱讀,這種模式很容易讓人根本停不下來,越看越想看,慢慢就變成了熬夜專業戶。

睡前讀一本紙質書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萊辛在《關於未獲諾貝爾獎》的演講中說到:“如果沒有文學寶庫,我們將多麼貧乏,多麼空虛。”

萊辛呼籲重視讀書

讀書能開拓人的眼界,幫助人樹立正確的三觀。書中所寫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一本好書能讓人明白生命的價值,自然也就不會為了眼前的挫折困難而退縮,而將眼光看向更長遠的未來。


不建議睡前翻朋友圈的三大原因

當你把眼光放在長遠的一生來看,就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得失而苦惱。

睡前是一個很好的閱讀時間,沒有其他事的干擾,可以靜下心來深度閱讀,積極思考。

同時,閱讀書籍也不會帶了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讓人浮想聯翩,停不下來。

即豐富了自己,又治好了多年來的“熬夜症”,如果今晚睡前除了刷朋友圈不知道做點什麼,不如從讀一本好書開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是我持續創作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