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到黃梅東山去看岩石吧

黃梅東山岩險谷峭,懸崖聳峙,峭壁林立,遍佈巨巖磐石。引路的是石徑,涉水過石橋,房前屋後粗石立起為岸、臥平作凳,四野磐石嵌入田埂擋水,依偎古樹作廊。山間巨石隱伏古槐之下,如巨象佇立,斜插亂雲之間,似大雕凌空。巨石交錯堆疊,峭拔成峰。東山制高點龜山,一塊完整碩大的巨石形似天龜,翹首吞日,雲霧繚繞直衝霄漢。

大概是巨石過於險峻,便有山泉滋潤。石縫泉水噴湧,設巖成瀑,刷石為潭,深不可測。青苔爬滿兩壁,溼漉漉處細流滲透,寒暑不絕。潭水幽清冷澈,好似蛟龍騰雲留下的巢穴。兩壁山泉淅瀝,宛如龍涎不息,東山人名曰“龍潭”。譚邊古柏濃蔭遮蓋,近旁巨石直插蒼穹,極目之處龜峰兀立,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世代伴石居住的鄉民,把心思寄託給姿態各異的石頭,漫山巨石便有了生氣濃郁的名字。盼望子嗣延續,就把正中穿孔的一塊巨石叫“望兒石”,說是百步外拋石穿孔就可生子;苦於鼠患作難,就把咆哮奔突的臥石叫“貓兒石”,傳聞續了香火鼠輩就會銷聲匿跡;兩石直立相合,是迎客的“合掌石”;孤石狀若心瓣,是手觸即可鑑別忠奸的“誠心石”。此外,還有昂首報曉的“神雞石”、飄飄欲飛的“仙女巖”……每塊石都有一個形象貼切的名字,名字後面又掛滿一串懲惡揚善的故事,代代流傳下來。

而那些四方敦實的“玉璽石”、正中筆直斷裂的“劍劈石”、石槽如轍的“車跡石”、石坑似足跡的“蹬腳石”,分明與“魏武揮鞭”“唐宗策馬”有關。據聞,曹操鏖戰赤壁時曾借東山屯糧,還有一副與此有關的東山古剎對聯:“名山名剎名僧,此日名傳,原是龜峰名勝境;古寺古人古聖,當時古蹟,儼然天竺古能仁。”李世民征戰中原踏訪東山,傳說曾為奇峰異石賦詩曰:“山高每有神仙過,寺號能仁天子封。試劍石邊風拂拂,虎跑泉內水溶溶。”撫今追昔,東山溝壑彷彿旌旗獵獵、戰馬嘶鳴。乾隆年間,于成龍平息匪患後在路邊銘刻:“東山已平,龍潭已清,促耕促種,永保太平。”豎排三行小楷,略略可見一代廉吏體恤民眾的溫熱胸襟。

壘石築寨的時代早已遠去,卻練就了鄉民取石為材、鑿石成器的本領。在青石板上鑿出臺階,劈出一條進山出山的道路;破開巨石裁成石料,就是建房造屋的屋基。圓石打成石磨石磙,長石鑿成石槽石柱,山洞擺開石桌石椅,絕壁懸掛通天石梯,凝結了先祖多少智慧和心血。

昔年的風光日趨陳舊,但鑿石的精神歷久彌新。東山機械打磨的花崗岩石材,一車一車載著運出大別山,鋪進了都市的堂館,裝飾出各種富麗堂皇。東山之石派上了真正的大用場!


今天我們到黃梅東山去看岩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