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幼兒園教學活動缺失生活性

幼兒園教學活動缺失生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幼兒園教學背離幼兒生活世界

幼兒的生活世界本是豐富多彩的,而當下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更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幼兒的情感體驗與個性發展,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教材上的科學知識是對生活世界的提升和抽象概括,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很難達到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學活動也變得枯燥乏味。

2.幼兒園教學目標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契合度低

《指南》以為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為核心,旨在引導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瞭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道德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合理期望。幼兒教學生活觀以幼兒生活為切入點,從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教學中關注幼兒的情緒情感,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幼兒能夠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已有經驗,並將這種經驗遷移到幼兒教學中,處在3-6歲發展的幼兒本身意識不到這種無形的遷移。所以在教學中,根據《指南》提出的五大領域對不同年齡具體學習與發展目標,促進幼兒自由全面的發展,使幼兒在教學中學會生活,在高質量的生活中享受更好地教育教育。

3.幼兒園教學偏小學化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強調的是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觀,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這種強硬的“灌輸”式教育對幼兒身心造成極大傷害,使幼兒還未入學就已厭學。

策略:

(1)立足於幼兒日常生活世界重建生活化教育之基。

立足於幼兒生活世界的幼兒園生活化教學,重點關注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幼兒意識,這要求幼兒教師能充分把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不僅要系統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還要研究幼兒身心特點,並把身心發展規律運用到教學設計與方法中。

(2)通過反映社會生活的時代特徵來豐富幼兒園生活化教學的內容。

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均對幼兒有較大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把這些信息和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是幼兒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3)在日常活動中開展生活化教學。

幼兒的日常生活在幼兒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幼兒的一日活動從晨間入園到離園不僅是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教育和引導幼兒的良好時機。

(4)在遊戲中開展生活化教學。

遊戲本身就是幼兒對自己生活的重現,在遊戲中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幼兒發揮其主體性,在活潑的幼兒園教學中展現幼兒的主動性。

(5)在教學活動中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學活動更多從幼兒已有經驗出發,多為幼兒還原生活情景,讓幼兒在熟悉的情景中進行還原式學習。

如何改變幼兒園教學活動缺失生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