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團隊協作質量:協作成熟度模型的開發和現場應用

評估團隊協作質量:協作成熟度模型的開發和現場應用

引用:

Imed Boughzala & Gert-Jan de Vreede (2015) Evaluating Team Collaboration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and Field Application of a Collaboration Maturity Model, Journa-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32:3, 129-157

內容簡介

協作的質量直接影響組織的成果和績效的質量。本研究基於應用科學/工程(AS / E)研究範例,以解決測量組織邊界內和跨組織邊界的協作質量。本文提出了一種協作成熟度模型(Col-MM),以評估組織的團隊協作成熟度。其中 Col-MM 旨在具有足夠的通用性,以適用於不同的組織和團隊環境,並可供從業人員用於進行自我評估。 Col-MM 是在與專業人員(業務部門經理)進行的一系列焦點小組會議上開發的。並對該模型進行了試驗,隨後將其應用於汽車公司的現場研究。本文報告了 Col-MM 的開發和現場應用。

關鍵詞:協作成熟度,協作成熟度模型,協作質量,協作技術,在線協作,組織績效。

科學/工程(AS / E)研究成果

  • 重要問題類別的詳細描述以及它們出現的背景;
  • 解決一類問題的通用設計目標,約束和要求;
  • 一類問題的普遍解決方案;
  • 概括性解決方案的說明性實例;
  • 概念證明原型;
  • 證明解決方案是有用的和可推廣的;
  • 構成用於實現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設計理論的要素。

協作成熟度模型(Col-MM)開發

  1. 基本概念:協作成熟度是指團隊當前最大的協作能力,即團隊成員進行有效地溝通達成共識,並調整管理和流程,行為和手段以產生高質量的結果的過程。Col-MM 旨在對所有類型的協作通用,並且可以用於評估給定團隊的總體協作成熟度。
  2. 開發背景:Col-MM 是與焦點小組合作開發的,焦點小組由具有領導職位的專業人員(即業務部門經理)組成。協作和知識管理(KM)的專家習慣於在商業協會的背景下開會:

(a)分享有關方法,技術和工具的最佳實踐,

(b)獲得同行的反饋案例研究;

(c)參加有關協作和知識管理領域最新趨勢的專題演講。

  1. 參與者:焦點小組成員包括 15 名首席知識官(CKO),他們分別在不同領域(包括汽車,軟件,視聽,土木工程和電信)為不同規模的不同公司(員工人數從 500 到 200,000;其中包括 10 家跨國公司)工作。
  2. 焦點小組流程:Col-MM 的開發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焦點小組會議由每月三個小時的每月例會組成。第一步包括生成協作質量的先決條件。第二步是生成有用的協作成熟度模型的需求。第三步的目標是根據標準和評估水平生成 Col-MM 的結構。第四步開發 Col-MM 問卷。第五步從如何劃定 Col-MM 項目的範圍,如何選擇受訪者。第六步評估 Col-MM 方法的使用。最後一步焦點小組介紹了 Col-MM 方法和工具。
  3. Col-MM 結構:Col-MM 區分四個成熟度級別:即席,探索,管理和優化。在臨時級別上,過程通常是臨時的且混亂的,並且信息/知識沒有得到管理。
  • 協作特徵:涵蓋協作和協作者參與的描述性特徵和屬性。
  • 協作管理:涵蓋了協作管理的方式。
  • 協作過程:涵蓋參與者如何定期進行協作。由於技術被視為過程資源,因此它包括技術維度。
  • 信息和知識集成:涵蓋參與者如何管理生產性協作所需的信息和知識。
  1. Col-MM 工具:

Col-MM 工具,可以同時與一個或多個受訪者進行通過訪談的數據收集。想法是根據每個受訪者通過一個 Excel 電子表格以四點量表評估 Col-MM 問卷的每個標準。允許受訪者提供“ 0.5”,“ 1.5”,“ 2.5”和“ 3.5”之類的分數。當受訪者無法回答時,則不會記錄分數。

評估團隊協作質量:協作成熟度模型的開發和現場應用

協作成熟度模型(Col-MM)應用

汽車行業的現場研究:一家大型跨國汽車公司希望評估其一些分佈式虛擬團隊的協作質量。該公司以前根據“項目管理”原則建立了新的組織矩陣結構。

實地研究步驟:現場研究遵循了 Col-MM 方法步驟(附錄表 A3)。正如向利益相關者介紹的那樣,Col-MM 分析的目標是檢查:

  • 組織是否具有足夠的能力來有效地支持高質量的協作。
  • 是否提供並有效使用了協作技術。
  • 在合併收購的背景下,是否存在與文化差異(例如國家,組織或技術)相關的關鍵協作問題。

使用 Col-MM 工具進行定量分析,對特定陳述的定性分析和交叉分析之後,在準備最終報告之前,將第一份報告發送給受訪者以徵求所有更正。計劃向公司最高管理層作最後一次演講,以報告結果並提供意見,以討論可能採取的對未來行動的建議。

調查結果是來自 ColMM 的實際彙總結果(分數和受訪者的反饋)以及一些需要進一步討論的主題。

  • 協作特徵:兩個站點對協作對象和團隊成員的承諾的理解相似,但對交互強度(4)和關係形式化的看法不同。
  • 協作管理:受訪者報告了兩個站點在管理風格和決策(分層管理與共識管理)方面的不同看法。
  • 合作過程:受訪者對兩個站點之間關於資源共享的看法不同。調查結果表明,網站 B 的受訪者對整體背景的瞭解較少,而採用不同的協作方法來提高團隊績效。
  • 信息和知識整合:人們對信息結構和訪問的看法不同。

Col-MM 應用的一般發現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首先,受訪者認為合作主要基於“個人的善意”,尤其是在資源共享和知識管理方面。其次,團隊合作並不像他們預期的那樣成熟,他們處於探索水平(總計 36%:站點 A = 46%;站點 B = 26%)。由於兩個站點之間的協作意識不對稱,因此它們之間的協作主要具有協調性。這使得難以進一步提高其結果的質量。最後,新的矩陣結構並未解決有關責任與權力之間不平衡的所有問題。

Col-MM 現場應用的反思:

  • 資源高效:Col-MM 似乎是資源高效的。總共花費了 36 個小時:評估準備 1.5 個小時,訪談(工程簡介)16.5 個小時,CKO 概要 3 個小時,高層管理人員 3 個小時,分析和報告準備 12 個小時。我們認為,就所花費的資源而言,這是一個相對適度而合理的努力。
  • 豐富的數據:定量和定性數據分析的結合使用帶來了豐富的發現。我們認為定性觀察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揭示和解釋受訪者通過 Col-MM 問卷表達的各種觀點。
  • 進一步高級數據分析的需求有限:現場研究的分析需求有限,並且 Col-MM 工具提供了足夠的支持(其中包括報告生成)。
  • 自我評估:運營經理對自己可以繼續執行 Col-MM 的應用表示信心。
  • 有建設性的學習:受訪者的反饋表明,如果認真傳達 Col-MM 研究,參與將是有效的,並引發了有關實際問題的討論,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提議的解決方案的接受。在這方面,匿名和保密似乎至關重要。
  • 質量改進:Col-MM 應用程序為在低分或不同分數領域可能的改進提供了積極的討論。它使兩個站點的團隊都可以專注於更改實踐和協作管理的方法。

致謝

本文由南京大學軟件學院 2019 級碩士張歡翻譯轉述。

感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B14034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732003,61772014)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