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号房"接班人年仅16岁,恶魔与年纪无关,这些电影已经提醒你了


随着"N号房"案件的调查工作不断进行,除了赵主彬外更多的犯人浮出水面。据韩媒报道,"N号房"运营者接班人"太平洋"A某于2月被捕,年仅16岁。

"博士房"收费会员出身的A某曾作为运营者展开活动,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单独运营拥有8000~20000人的"太平洋远征队"群聊,不断散布儿童性剥削视频。

"N号房"涉案人员向大众证明了恶魔与外在形象没有绝对的联系,也与年纪大小无关。每个人心中都有黑暗面,对于青少年群体,及时被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干预,酿成恶果的可能虽无法完全杜绝但一定会减少。

人们这时或许感慨少年恶魔,或许认为危机四伏,但我们不仅仅在"N号房"事件中可以看到来自青少年的恶意,太多真实案例被人们忘却脑后,而这些电影作品却在帮助人们记得,不要开始轻易忽视和习惯发生。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已成老生常谈

校园暴力这个题材在青春电影作品中已成老生常谈,但提得再多,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也依然不够,甚至人们已经开始习惯校园暴力的存在。

2019年,顶着无数争议上映的国产电影《少年的你》通过一个非常直观的故事再次向人们呼唤关注校园暴力事件。

被孤立、欺凌后尝试发出求救信号却没有得到回应的少女胡小蝶,在心满意足喝完一杯酸奶以后,从教学楼轻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少的生命。

因为不忍心、后悔等情绪而闯过人群走上前去为胡小蝶的尸体盖上校服的陈念,被"无辜"的旁观同学们贴上了"做贼心虚"的害人凶手的标签,紧接着被孤立,被指责,被恶作剧,流言如潮水一般淹没了她。

表面上漂亮乖巧的大小姐魏莱实际上却是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无端恶意的源头。曾经带着小姐妹罗婷、徐渺欺凌直到逼死胡小蝶也没有任何悔改。而陈念从人群中走出来,顺理成章成为了她的新目标。

假装亲近却偷拍陈念,排球课上用排球故意砸陈念,下楼梯时伪装无意推陈念下楼,甚至做完这些魏莱还觉得不够,喊来其他狐朋狗友凌辱陈念,剪乱头发、撕烂衣物,还把欺凌过程用手机录制下来。视频中的陈念衣衫凌乱,通红着脸流下了屈辱的眼泪。

但除了受害者没有任何人意识到了问题,任何人都没有。

施暴者没有,旁观者没有,甚至连执法者也没有。

"为什么?为什么就是不肯放过我们?"

"我们就是想走出去,有这么难吗?"

好好读书,顺利高考,拿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离开现在的城市。陈念这些看似简单的诉求却始终无法实现。

人们可能会想,如果没有魏莱这些校园暴力的施加者就好了,或者受害者为什么要惹上他们呢?

纵观全片,胡小蝶和陈念什么都没有做还是被盯上了,而对着尸体拍照指责陈念的围观者,在看到恶作剧熟视无睹的同学们,以及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的小弟们,套一句被用烂的话来形容,"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N号房"里的26万会员亦是如此,围观者也是间接的迫害人,忽视恶行就是认可恶行。

《妈妈别哭》:"被习惯"的青少年性犯罪事件

青少年群体除了容易站队,产生集群效应,性冲动犯罪也是极为常见的案例。

对异性身体的好奇,性教育的不足,以及不正确的三观,这些都是青少年性犯罪的诱因。

《妈妈别哭》改编自真实案例,刚和丈夫离婚准备重新出发的刘琳在告别不幸婚姻后,原打算带着刚升为高中生的唯一女儿柳银雅开始新生活,而不幸突降,银雅在生日当天选择了自杀,刘琳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为了女儿走上了复仇之路。

原来女儿被小混混欺骗,陷入圈套的银雅打电话向妈妈刘琳求救却没有成功,最后遭到多名男子轮流侵犯,不堪受辱的银雅便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提到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案件但最后真正受到惩罚的犯人只在少数,加上私下和解可以获得赔偿且大多数家庭为了孩子的名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私了。

故事的结局,绝望的刘琳再不相信法律,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杀人这个无法挽回的结局。

青少年性犯罪事件被人们所习惯,却没有想到如何从教育上影响青少年,不让他们步入歧途。

《妈妈别哭》所涉及的性暴力等元素是被划分为19禁范畴,但当时韩国影像物等级委员会再三斟酌之后为本片争取到了"15岁以上可观看"的级别,目的是让青少年也能和父母一同观看,让影片的教育意义能传达给更多人,以此来减少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告白》:教育的失败助长青少年黑暗面

电影《告白》则结合了青少年心理黑暗面、校园暴力、教育失败等元素。

同样讲述了单亲妈妈为死去的女儿复仇的故事,但是本片放大了青少年内心的黑暗面和家庭教育的失败,这是比较少见的。

《告白》的主角森口悠子老师是比较难见的全程黑化的女性角色。

没有丝毫的圣母行为,以暴制暴,从未心软,说是一部爽片也不为过。

将艾滋病的血液混合着牛奶,并让少年犯人A和B喝下。利用愧疚折磨少年B,最后B在自我和病痛的折磨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而少年A确是真实的心理黑暗,在知道自己并没有患上艾滋病这一事实后,他毫不在乎。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计划在毕业典礼上安装并引爆炸弹。

两人的行为就像当时害死森口老师的女儿一样,为了得到关注,少年A制作了可以电晕人的装置,而少年B在受到少年A"激将法"的冲动下直接将森口老师昏迷的女儿抛进了游泳池,使其溺亡。

最后少年A和B的母亲都为自己教育的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个失去了生命,一个失去了疼爱的儿子。

其实这些惨剧的发生,其实在一开始不是无法纠正的,可是故事里的人们都只有到了最后才意识到问题。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助长孩子的伤痛和负面想法,及时纠正。

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绑定出现的,现在出现在萤幕里,出现在故事里,出现在手机屏幕里,与现实生活远远隔开,人们可以不在意,可以先选择忽视,但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次会不会就出现在自己的身边。

影视作品的传播,所希望传达的不是让人们对青少年犯罪的话题敬而远之,而是正视这些可能性,及时止损,保护好每个孩子,这世界美好的还有那么多,不要让他们被"恶魔"半途劫走。


#校园暴力#、#青少年#、#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