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 简介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第一次读戴望舒的诗,应该是上小学的时候,叫《在天晴了的时候》,我还模仿那首诗写了一首《当你伤心的时候》,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戴望舒写的诗,要说真正读戴望舒就是从这首《雨巷》开始的,在我上高一的时候,语文课本上这是一篇必背诗歌,我很开心,因为我很喜欢这首诗,要是能在语文课本中碰到自己喜欢的课文是多么难得啊,我暗自感谢编者将它选编进来,让我读到了这一首美妙的诗歌。从此,我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词语,就是:彳亍,形象很怪的两个字,拼在一起就是行走的行,开始我还以为是印刷错误,后来无知的我,才知道它的读音,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漫步走。形容走走停停的样子。

是啊,本来是一个行字,可是却拆开了,可见行走的很缓慢,徘徊踟蹰,停停走走,古人造字可真是巧妙呢(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胡乱猜解)。之后我记住了这个词语,也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当然,我不是因为认识了彳亍,而喜欢上这首诗,而是因为其优美的韵律、朦胧浪漫的意境、忧愁迷惘的思绪、美丽的意象运用……

一个八卦的问题随即出现在我的脑海,这位美丽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又是谁呢?诗人一定很喜欢她吧?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吗?如此朦胧缥缈的一首诗,可真叫人难以捉摸。

先说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戴望舒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因此这首诗被认为表现了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再现了那个时期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所以,这首优美的诗歌是没有爱情成分的?我想也并不一定如此,这个想法的支撑来源于当时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戴望舒纪录片,也是我真正了解戴望舒的开始。

在这部纪录片中戴望舒的长女戴永素说到:“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我们暂且不去猜测每个说法,施绛年是戴望舒的初恋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谈一下戴望舒的情感往事,从这位“丁香姑娘”的原型开始。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施绛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戴望舒、杜衡到松江施蛰存家避难。就在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小5岁,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她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戴望舒一首接一首的写表白诗歌,施绛年却并没有被打动。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麻子本就让戴望舒感觉到自卑,遂认为,姑娘的冷漠实际上是对自己人格和生命的蔑视,使他真正感到生之屈辱。

1928年,戴望舒无法忍受折磨以自杀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29 年 4 月 1 日,戴望舒自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他在扉页印上了 A Jeanne给绛年几个法文字。扉页上还有两行古罗马诗人A提布卢斯的拉丁文诗句,戴望舒自译为:“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 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望舒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第二年,戴望舒守约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穆丽娟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穆丽娟和戴望舒


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还为戴望舒生了一个女儿。由于时局变化,两人不得不到香港避难。抵港后,戴望舒夫妻二人住在林泉居,房舍依山而建,鸟语花香。戴望舒请了两个保姆,一个带孩子,一个做饭,他和穆丽娟学学英语,看看电影,办办沙龙,让林泉居成为当时香港文人的聚集地。但这个让人羡慕的三口之家却没有继续走下去。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两个人本应该有很好的婚后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穆丽娟发现戴望舒事事一人做主,从不过问她的意见。“之前在自己家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但是后来20多岁了,我成熟了,他还是当我小孩子看待。是我提出他每月应该要给我一些买些小东西的费用,他后来才每月给我30块钱,其他的再也没有了。”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让妻子感到了不适,穆丽娟曾和他说:“你再压迫我,我就和你离婚。”然而,戴望舒总是当作玩笑置之。

终于,一根导火线彻底引燃了摇摇欲坠的感情危机。1940年6月,出任伪职的穆时英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工刺杀身亡,由于政见不同,戴望舒不许穆丽娟回上海奔丧。同年,他又扣下了穆丽娟母亲的报丧电报。当不明情况的穆丽娟身着大红旗袍会见友人叶灵风之妻赵克臻,被笑说在热孝中还穿大红时,她才得知了母亲的噩耗。她当掉了母亲留给她的翡翠胸针,买了船票带着女儿毅然决然地回到上海。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抱着幼小的朵朵


1940年12月回到上海的穆丽娟决定离婚,性格脆弱又敏感的戴望舒在苦求穆丽娟无果后,写下了留给妻子的绝命书,服毒自杀,但被朋友所救。收到信后,穆丽娟通过律师办理了半年分居,以观后效,女儿则交给戴望舒抚养。戴望舒先后寄出了两本日记和婚后无数张充满亲情的照片制成的相册,“丽娟,请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不要忘记我们。”但穆丽娟始终没有回复。1941年穆丽娟与戴望舒正式离婚,一段短暂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

穆丽娟老年说起戴望舒,最大的怨言还是戴望舒对施绛年的旧情难忘。戴望舒在和她生活的期间曾经写过一首诗,名为《有赠》。

  我的梦和我的遗忘中的人,

  哦,受过我暗自祝福的人。

  终日有意地灌溉着蔷薇,

  我却无心让寂寞的兰花愁谢。

穆丽娟认为,戴望舒用兰花暗示自己,以蔷薇暗示施绛年。

为了爱情两次自杀的戴望舒,却终究没能留住任何一个。


1942年3月,作为抗日爱国人士的戴望舒被捕。日军已经通过侦察得到情报,知道戴望舒与抗日作家端木蕻良之间联系密切,想要从他嘴里打听到端木的下落,将端木缉拿归案。日本特务对戴望舒施以法西斯的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戴望舒咬紧牙关,都挺了过来。

出狱后戴望舒住在叶灵凤家里养病,休整一段时间之后,他到大同图书印务局编辑部做编辑。此时,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

杨静出现在戴望舒遭受身心重创之后。这个小戴望舒21岁的娇小美丽、活泼热情的南方女子给了戴望舒新的希望。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杨静与戴永絮


同年,戴望舒与杨静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新婚初期,他们的生活还是安定而幸福的。但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


多情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杨静、戴望舒及子女


1946年春天,他们全家回到上海。这时,收入急速减少,戴望舒的哮喘病又加重,他的名节又受到怀疑。1948年5月,为了躲避危险,戴望舒又携妻女回到香港,就在诗人急需妻子理解、安慰、支持、患难的时刻,杨静却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因万念俱灰,烦躁易怒的戴望舒打了用情不专的杨静。杨静则就势绝情离去,戴望舒做出了种种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杨静心意已决无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杨静无奈之下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为情自杀两次的戴望舒这一次也真的是心灰意冷了。

当时在课堂上看完纪录片的时候,很多同学在感叹:“戴望舒可真是个多情的男人啊!”也有人说:“他可真是善变!”我很难去单纯的同情他或者是批评他,他在感情中受到了伤害,同时他也伤害过别人的心;他会写浪漫的诗句却做不成一个浪漫贴心的丈夫;他感情真挚却又阴郁冲动。他陷入三段感情却又失败于三段感情。但是,不管他的情感生活如何,他终究成为我最爱的近代诗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