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讓好品牌講好綠水青山故事

■河南經濟報記者 韓榮君 通訊員 趙笑菊 楊慧怡 攝影 李峰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負韶華忙復工。時值春耕備耕時節,雖然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但行走在洛寧縣的溝溝坎坎,漫山遍野鳥語花香裡、阡陌縱橫奼紫嫣紅間,處處是奔波忙碌的身影,盡是只爭朝夕振興鄉村的“春消息”。

2月19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在洛陽調研時指出,近年來洛陽積極發展溝域經濟,為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要認真總結好的做法經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探索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在隨後召開的洛陽市委常委會議上,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要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發展溝域經濟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著力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讓洛陽特色農業品牌立起來、推出去、見效果。放眼擁有“七山二塬一分川”的洛寧縣,從羅嶺鄉洛書文化產業園到興華鎮“竹夢小鎮”,從底張鄉“鄉愁博物館”到河底鎮紅薯文化博物館,從趙村鎮牡丹文化康養小鎮到上戈鎮“金果小鎮”……一種農村產業發展新形態、因地制宜“一域一特色”的溝域經濟,正在崤山洛水間如火如荼書寫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洛宁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让好品牌讲好绿水青山故事

思路·出路:窮山荒溝“招財聚寶”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洛寧縣位於黃河重要支流——洛河中上游,地處豫西深山區,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不僅有“洛出書處”“倉頡造字”“伶倫制管”等內涵豐富的文化積澱,更擁有山川縱橫、溝谷交錯、生態優良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近年來,洛陽市準確把握山區發展規律,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溝域經濟,並將其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洛陽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中明確:按照“發展特色農業、培育特色產業、推進三產融合,實現一溝一特色、一域一經濟”的要求,堅持市場導向,盤活農村資源優勢,打造地域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帶動區域經濟綜合發展。

洛寧縣積極行動,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發展溝域經濟確定為全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確立為加速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民生工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充分挖掘全縣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蹟和產業資源基礎,盤活農村山、水、田、林等優勢資源,探索“一鄉一產業”“一域一特色”的文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子,打造特色文化小鎮,推動民營博物館建設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讓窮山荒溝也能“流金淌銀”,開啟農業發展、農村美麗、農民富裕的鄉村振興新藍圖——昔日石頭縫裡摳糧食、靠天吃飯的貧困山村變成了旅遊小鎮;曾經的窮山荒灘,如今“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

洛宁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让好品牌讲好绿水青山故事

精準·精品:優秀傳承“留根鑄魂”

水緩山舒逢日暖,花明柳暗貌春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未能阻擋明媚春光的步伐和伴隨而來的美好希望,走進位於洛寧縣羅嶺鄉玄滬河上游的洛書文化產業園,員工們正在陽光下栽種綠植——500畝連翹、1700棵銀杏樹、1500餘棵欒樹,沐浴著春日的陽光,揮灑著盎然春意;700米柏油道路及園區入口景觀、童趣園、愛心谷、摩天輪、窯洞賓館、射箭場、四合院、洛寧故事園等園區主體項目基本完工,正在緊張籌備開園。

洛寧縣委副書記、縣長周東柯介紹,2019年9月23日,省委書記王國生來洛陽調研鄉村旅遊項目建設時指出,發展鄉村旅遊不能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不能盲目跟風、低端複製,要依託傳統村落、傳統建築、農業設施,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優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優秀的鄉村文化引領鄉村旅遊,鑄魂鄉村振興。

什麼是“魂”?周東柯說,“魂”就是世代傳承的優秀文化與根植內心的鄉土情懷。洛書文化產業園建設區域涉及羅嶺鄉的賈溝、講理兩個行政村。其中,賈溝村的印象·春楸生態園為起步區,建設有洛書文化成果展示廳、民俗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照壁長廊、靈龜負書和倉頡造字雕塑,還有小木屋和養生窯院民宿等。同時,通過“三變改革”,整合了講理村的講理堂、紅色放映廳、鄉村大食堂、舊宅老院、峽谷自然風光帶和農業種植示範區等村內合作社資產,以產業化形式保留整村原始風貌。

據該項目投資建設方洛寧大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項目總投資1.6億元,佔地2500畝,計劃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建設已基本完成並有望掛牌3A級鄉村旅遊景區,投入運營後,將成為展示洛書文化及群眾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

鄉土文化傳承,生態質量改善。這個昔日野草叢生、人跡罕至的荒坡,如今憑藉韻味悠長的民俗文化,被眾多都市人當作回味鄉愁的“故園”和迴歸自然的“田園”,更讓世代以種田為生、看天吃飯的村民吃上了“鄉村旅遊飯”。洛書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產業園通過土地流轉吸收就業、鄉村旅遊帶動、資產收益、助力農村“三變”改革示範等方式,流轉貧困戶土地138畝,3年來就近吸收300餘名村民在園區內務工,累計發放工資230餘萬元;去年年底,講理村村民領到了6萬元的資產收益,實現全縣“三變”改革的首次資產收益。

據羅嶺鄉黨委書記王紅光介紹,地處洛寧縣西部山區的羅嶺鄉按照精準定位“小而精、雅而美”的特色旅遊發展思路,堅持打生態牌、唱文化戲、走特色路,圍繞打造“中國鄉村藝術公園”的總體定位,不斷加快“羅嶺全域鄉村遊”建設,打造出羅嶺鄉“一路兩環”精品旅遊線路。

洛宁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让好品牌讲好绿水青山故事

推動·帶動:盤活資源“築夢振興”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來到洛寧縣興華鎮溝門村,記者看到,在近30畝的竹林中,項目建設工地已經復工復產,施工節奏緊張有序,從掩映的竹林中穿過,可以看到豆腐加工展示作坊和手工體驗小院已初具規模。

“溝門村是興華豆腐傳統制作區,手工製作師傅眾多,製作工具齊全。我們最初只是想把興華傳統的豆腐製作工藝復原傳承,但在上級政府的引導支持下拓展了思路,又建設了微縮創意盆景工作室、竹編制作和竹林康養等項目,做成了一個融合型的項目,有啥融啥,內容很豐富。”該項目負責人滿懷憧憬地向記者介紹。

這個位於洛寧縣興華鎮溝門村的“竹溪印象生態園”,規劃面積210畝,主要包括豆腐製作傳統工藝體驗展示區、庭院式餐飲區(興華豆腐宴)、時蔬科普採摘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卉奇石盆景觀賞區、精品民宿體驗區、園區接待中心、停車場等,計劃投資1.5億元。

“興華豆腐宴”是該園區未來的主打餐飲品牌,通過深入挖掘興華豆腐製作工藝的過人之處,把豆腐產業做精、做細、做深、做好,真正實現製作過程既能參觀又能體驗,還能享用美食的即時快樂。

值得一提的還有洛寧縣快馬加鞭建設中的“竹夢小鎮”項目。去年年底,洛陽市主要領導到洛寧縣調研時,對盤活利用竹文化資源提出新的要求。隨後不久,以竹林資源最為豐富的興華鎮溝門村為中心,以竹編精品化、產業化為核心,結合有機農業、康養休閒等優勢的“竹夢小鎮”開始規劃實施。

當地幹部群眾和記者聊起“竹夢小鎮”時,都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和期待。據瞭解,洛寧竹林是緯度最高的淡竹林,品相好、質地優,興華鎮是洛寧縣主要竹林分佈區,僅溝門村就有3個竹園,河邊、溪畔,村頭、道旁,房前、屋後,修竹鬱鬱蔥蔥;溝門村向南是全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茂盛、空氣潔淨,發展生態旅遊潛力巨大;周圍還有倉頡造字臺、龍頭山敘疇坪、劉秀柏、華嚴寺、禹門河等文化遺存,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我們會積極為龍頭文旅企業配套基礎設施,企業可以放心開發高端市場、個性化產品,產生的品牌效應又可以帶動周邊群眾恢復製作傳統豆腐和洛寧特色小吃,不但搞活了農家樂,還能共同增收致富。”談及文旅產業發展,興華鎮鎮長韋金六信心滿滿,“洛寧縣剛剛被中國竹產業協會正式授予‘中國特色竹鄉’稱號,我們相信‘竹夢小鎮’一定可以築夢鄉村振興。”

洛宁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让好品牌讲好绿水青山故事

動力·活力:聚合發展“創新出彩”

事業正青春,奮鬥正當時。一路走下來,通過實地詳細瞭解洛寧溝域經濟發展概貌,從這些鮮活而生動的實踐中,記者真切地感受到,該縣立足資源稟賦,以自然溝域為單元,挖掘、聚合自然、人文、產業等獨特優勢,把曾經是山區農村經濟發展主要瓶頸的溝壑轉化為農村產業發展的“聚寶盆”,成為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底張鄉的“鄉愁博物館”依託郭家大院,保留豫西民居原始村落,展示耕讀傳家文化傳統和農耕文明習俗,將於6月底建成;引進醉香園項目,展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柿子酒釀造工藝,流轉土地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等,通過文化塑魂、產業築基,多業態發展鄉村旅遊。河底鎮在紅薯育苗、紅薯粉加工的基礎上,積極打造紅薯文化博物館,發展紅薯種植採摘產業,通過打造差異化賣點和獨特品牌提升富硒有機農業附加值。趙村鎮土橋村牡丹文化康養小鎮的牡丹示範園已經啟動建設,囊括近百個牡丹品種,目前示範園裡的牡丹基本栽植成功,正在規劃設計主題酒店、四季展館和窯洞賓館等。

此外,以蘋果產業化種植為特色正在建設中的上戈鎮“金果小鎮”,依託中國足協女子青訓中心和北京體育大學青訓基地落戶洛寧縣的資源優勢,謀劃打造足球小鎮;圍繞連續承辦五屆體彩·環中原自行車賽等體育活動正在規劃建設體育小鎮……“一鄉一產業”“一域一特色”已經成為全縣各鄉(鎮)錯位謀劃、優勢互補的發展理念。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洛書文化產業園負責人談到下一步計劃時信心滿滿:繼續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投資500餘萬元建設5000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餘人就餐的“音樂餐廳”,優先從當地招收後廚及服務人員,在解決生態園接待能力不足問題的同時幫助群眾就業;繼續擴大連翹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增加群眾收入,同時積極吸收當地貧困群眾進園務工;投資1600餘萬元建設2000餘平方米的永寧書院,展示洛書文化,深入挖掘洛書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洛書故事”,豐富園區文化內涵;持續發揮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講理村至賈溝村精品旅遊環線,努力開拓“由散到整、串珠成鏈、共同發展”的洛書文化園區大格局。

洛寧縣委書記張獻宇表示,將充分發揮厚重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打造“洛水山餚”有機農業品牌,突出“融”的理念,探索文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子,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推進;高水平謀劃建設洛書出處遺址公園和洛書文化博物館,堅持市場化運作、多業態佈局;成立河洛文化協會,構建洛書文化研究保護體系,開發洛書文創產業;推出集歷史文化研究、農業特色種植、拓展訓練及洛出書處原生態探秘等為一體的河洛文化研學遊品牌;謀劃建設農耕博物館、水利博物館、礦業(黃金)博物館等,打造一批集文化體驗、農業觀光、生態康養等為一體的三彩陶藝小鎮、金果小鎮、體育小鎮、攝影小鎮等溝域經濟特色小鎮,以溝域經濟激活鄉村發展活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在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進程中書寫洛寧的出彩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