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竹匠”張永傑:醉心竹編50餘載

河南洛寧素有“北國竹鄉”之稱,竹編歷史悠久。唐代皇宮紗燈的“筋骨”多以洛寧竹子製成;清順治年間,洛寧竹竿進貢宮廷,供太醫燒取竹瀝。

今年71歲的張永傑,是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的一位農民“竹匠”,他15歲開始學習竹編,20世紀80年代曾跟隨一名日本技師學習竹編技藝併到日本東京學習深造。回國後,張永傑對竹編充滿信心,一直潛心鑽研竹編技藝。

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影報道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展示自己的竹編作品。

張永傑介紹,竹編工序繁瑣,首先要進行拔篾、蒸篾、染篾、涼篾等工序,再通過串編、雕刻、印花、飾物點綴、上色打亮等數道工序,最後才能編織成精美的竹編藝術品。“做竹編,準備材料佔了七分功,編織只佔三分。”

2015年,洛寧竹編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代表性傳承人,張永傑說,自己會一直不斷創新,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竹編,“目前我正在籌建竹編傳習所,努力將竹編這一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用藤條加固籃子的邊緣。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展示髮簪狀的竹編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製作竹編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編織一個籃子的底座。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展示可以變形的竹編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右)向洛寧縣文化館館長段慧博介紹宮燈狀的竹編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加工竹篾。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加工竹篾。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查看自己的竹編作品。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用藤條加固籃子的邊緣。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修剪一個籃子的底座。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製作竹編作品。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陳吳鄉大原村,張永傑在編織一個籃子的底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