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诗词品鉴(133-140)|杨逸明(三)

小楼诗词品鉴(133-140)|杨逸明(三)

字数 | 4269字 阅读时长 | 13分钟


卷首语

入选作品自定义为:或满目珠玑,或偶见亮点亦不乏瑕疵,或立意生新,或构思独特,或比兴出奇,或意境幽远,等等。评语无心面面俱到,但期搔到痒处,点到穴位。


——段维语




小楼诗词品鉴(133-140)

送李文亮……冉长春

自当理发匠……李同振

唤 春……

韩开景

必 胜……李树喜

满江红·乘机飞滇作……苏俊

青玉案·老屋情思……全凤群


本期嘉宾简介


小楼诗词品鉴(133-140)|杨逸明(三)

杨逸明,1948年8月生于上海。第二、三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届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已出版诗词选集有《飞瀑集》《新风集》《古韵新风》《路石集》《晚风集》《当代诗词百首点评》等。


小楼诗词品鉴(133-140)|杨逸明(三)


送李文亮

冉长春(达州)

手电发微芒,照君西去路。

过了奈何桥,应该再无雾。


杨逸明点评:

小诗往往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送李医生,有许多感慨可说,但是说多了,即使面面俱到,振振有词,却没有了诗词的可读性和审美情趣。这首小诗,只说李医生走了,他过了奈何桥后,就不需要用灯照路,那里应该没有“雾”了。言外之意,是说人间有雾有霾。诗人说到此就戛然而止,再说下去就涉及“敏感”了。不必说,不说也罢,因为大家都懂的。淡淡说来,似乎话还没有说完,却满含着一种沉重感。古人云:“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此首小诗妙处正在此。



自当理发匠

李同振(河北)

剪子威风显,头光弹指间。

无忧冠状染,怒发免冲冠!


杨逸明点评:

抗疫禁足时间一长,理发成了问题,于是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入诗中,也能成为一件趣事。因为光头无发,引出不易污染,所以“冠”状病毒不必担忧,甚至从此不会怒发冲冠。“诗有别趣”,生活不是缺少“趣”,只是缺少发现“趣”的眼光。诗词作手,信手拈来,即能妙趣横生。苏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袁枚诠释道:“此语最善。无奇趣何以为诗?反常而不合道,是谓乱谈;不反常而合道,则文章也。”




唤 春

韩开景(河北)

瘟疫满天涯,万人皆宅家。

黄莺上班早,叫醒一城花。


杨逸明点评:

瘟疫肆虐,人们放长假不上班,宅在家中。黄莺不但不停工,还上班更早,因为她要“叫醒一城花”。人类可怜,无奈,脆弱,真不应该处处以老大自居。有时自由自在,天真烂漫,行使天职,还不如一个小鸟呢!这时候人们羡慕黄莺,大概不会再“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了吧!读一首小诗,会让我联想到那么多,正说明这首小诗写得不错呢。




必 胜

李树喜(北京)

阴霾连月盖清氛,坚壁城乡痛煞人。

任尔妖魔多变幻,九州定海有神针!


杨逸明点评:

对着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人们不得不“坚壁城乡”,同时也感到“痛煞”,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依然有信心,相信我们有“定海神针”。这是一个比喻,很确切。“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但是这次抗疫情,确实我们也付出了太多的成本。如果真有现成的神针来维持大海的安定,倒是可以不花多少本钱的。问题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被孙大圣借去后当了金箍棒,而且只借不还,东海的安定于是就需要虾兵蟹将们付出更多的成本。我写过一组《西游记新咏》,其中一首云:“定海无方直到今,皆因大圣拔神针。龙王追讨难如愿,维稳仍须化巨金。”一个很熟悉的典,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附于此,供一粲。




满江红·乘机飞滇作

苏俊(广东)

地锁天笼,乘双翼,砉然冲破。还直向,绛河东面,斡旋如舵。日魄眼前生一线,莲花足下开千朵。上玉阶山顶望寰球,披襟坐。

今古事,苍狗过;王霸梦,罡风簸。算骑鲸化蝶,只供酣卧。境界自非唐宋有,歌呼未用苏辛和。记何年咳唾作滇池,春城左。


杨逸明点评:

古人没有乘过飞机,但是庄子写过逍遥游,说到“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来,真像是在描写我们今天的飞机。庄子想象力的丰富真是够可以的。 古人想上天,说"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李东阳这诗说得是李太白。当代人坐过飞机,写起航行云天的感受,精彩程度应该比庄子更胜一筹。我读过当代诗人魏新河的飞行词,叹为一绝。如今又读到年轻诗人苏俊的几首飞行词,感到苏词比起魏词,竟然也毫不逊色。“日魄眼前生一线,莲花足下开千朵。”天上见到景象何等壮阔!“今古事,苍狗过;王霸梦,罡风簸。”坐在飞机上的感觉何等豪迈!“算骑鲸化蝶,只供酣卧。”李白骑鲸,庄子化蝶,也只好给我们年轻的诗人调侃一把啦!“境界自非唐宋有,歌呼未用苏辛和。”好诗词不但没有被古人写完,而且还大有内容可写。当代人的思想境界,唐宋人未必有,“心思之妙,孰谓今人不如古人耶?”读此词,深觉后生可畏,亦复可喜。




青玉案·老屋情思

全凤群(四川遂宁)

柴门已被游丝锁,手推处、蜘蛛躲。物什蒙尘谁识我?廊檐木柱,麻绳石磨,都是当初做。

昔时慈母勤无那,磨豆深宵不曾坐。半簸才完还半簸,满天星斗,一灯昏火,姐妹围三个。


杨逸明点评:

这个时代,搬迁和动拆迁的事情太多,所以对于老屋老宅的留恋、怀念、追忆,成了当代诗人的一个重要的创作题材。这首词,上半片全写熟悉的景物,已是一派荒凉,“谁识我”与“都是当初做”相呼应,不禁悲从中来矣。下半片,追忆和描写当年的一个场景:母亲磨豆,我们姐妹三人围在一边观看和帮忙。有人物:母女四人。有景致:满天星斗,一灯昏火。意境如现眼前,极为幽美。这样的意境和情味,读者自会与作者一样的留恋和向往。上片老屋今日的凄凉,下片老屋当年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照,教人感慨和伤感万分。拆迁老屋老宅,此景常见,此情都有,写出而且能写到位殊不易。古人云:“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读此词深有此感。




嘉宾/杨逸明 编辑/章雪芳 审核/刘鲁宁 校对/冯 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