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華夏先祖黃帝的誕辰。

自古就有“三月三,生軒轅”、“三月三,拜祖先”的說法。

做為炎黃子孫、華夏子民,這一天是個特殊而重要的日子。

因而自古代起,炎黃子孫往往會於這一天在黃帝故里舉行祭祖大典。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農曆三月初三逐漸成為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例如在漢族地區,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

此時寒去春來,風和日麗,春暖花開。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蟄伏了一個寒冬的人們,便紛紛到戶外沐浴春光,踏青賞景,活動筋骨。

同時,還要舉行一些儀式活動,例如祭祀、在水邊洗濯身體。

春秋時期的《論語》中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詩經•鄭風•溱洧》中,就記載有春秋時的鄭國,每逢陽春三月秉執蘭草,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情景。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在漢代被定為節日。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或 xié,古同“潔”,乾淨之意。)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音同趁,泛指疾病),為大絜”。

“祓除”也稱為祓禊(fu xi)。祓,是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修潔、淨身。即在水邊祭祀、沐浴。

“上巳節”正處於冬春季節交換之際,天氣變化無常,人容易得病。去水邊祭祀、沐浴,可以祛除汙垢和疾病,驅邪化吉。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由於巳日多逢三月初三,於是在魏晉以後,“上巳節”就定在三月初三,後世沿襲。又稱為"重三"、"春禊"。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有“祓禊”活動之外,還演變為皇公貴族、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就是大家坐在溪流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觴(酒杯),順流而下,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取杯飲酒,有時還得即興吟詩作賦。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其實這種活動儀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

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流波'。"

人們進行"曲水流觴",主要有兩個寓意: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

晉代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貴族官員王羲之與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幾位貴族、官員、名士,在蘭亭修禊後,進行"曲水流觴"活動,賞景飲酒,詠詩論文。

據史載,在這次活動中,有11人各成詩兩篇,15人各成詩一篇,16人因為未作出詩而各罰酒三觥。

王羲之將這些詩集中起來,乘興揮毫作序,寫成《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於是《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成為千古佳話。

曲水流觴、即興吟詩作賦的風雅習俗,留傳後世。

到唐代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減少。

隨著時代的變遷,寒食、清明、上巳這三個時間接近的節日,逐漸合併混同。

另外,三月初三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個隆重的節日。

其中以壯族為典型。


“三月三”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邊集體沐浴、宴飲、歡歌


在古代壯族傳說中,三月初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誕辰。

古時壯族在這一天,要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

同時,也是壯族傳統的“踏青歌節”。人們聚集在街頭歡歌,匯聚在江邊飲宴。

在清代,形成了數百上千人聚唱的大規模的“歌圩”。

至今,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節日。

三月初三也是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