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華金融淨利大降背後:大金主外貿信託入場“競跑”

本報記者 陳嘉玲 廣州報道

近日,房抵貸海外上市第一股——泛華金融(CNF.NYSE)公司公佈2019年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顯示,其淨利潤同比下降近4成,貸款業務同步下降三成。

業績下滑背後,一方面,現金貸和資管業務日趨規範和嚴監管之下,泛華金融的貸款業務模式面臨著挑戰和調整。另一方面,正處於業務模式轉型階段的泛華金融,一邊通過貸款合夥人挖掘客戶、轉移“兜底”風險;一邊面臨著最大資金端下場變身“競跑者”。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作為泛華金融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外貿信託自去年開始,通過上線先先唄APP,涉足To C個貸業務。對此,業內人士一度解讀為,外貿信託可能希望藉此將消費金融從To B通道模式向To C自營模式轉型。

淨利大降4成

日前,泛華金融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與2019年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度泛華金融實現淨利潤5.35億元,與2018年同期的8.61億元相比減少37.9%。

自2018年11月7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以來,泛華金融的賺錢能力“一落千丈”。Wind資訊顯示,2016年~2018年度實現淨利潤分別為2.35億元、5.33億元和8.61億元,可見2018年同比增長61.62%,僅為2017年增速126.24%的一半。2019年四個季度其淨利潤均呈下降趨勢,分別為1.36億元、1.61億元、1.77億元和6100萬元,同比下降31.1%、33.4%、24.5%和67.6%。

業績持續下滑主要是由於泛華金融貸款業務模式增長乏力。2018年第四季度和2019年前三季度,其發放貸款金額分別為11.28億元、9.98億元、16.67億元、17.09億元,其中2019年第一季度發放金額較2018年同期下滑高達120.54%。第四季度有所改善,發放貸款金額為20億元。

2019年全年,泛華金融僅發放貸款63億元,比2018年的95億元下降了33.7%。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未償還貸款本金餘額為113億元,較2018年末的借貸餘額158億元相比減少28.5%。

據本報記者瞭解,泛華金融的房抵貸業務模式,是通過向信託公司轉介借款人需求,連接信託公司作為資金方和放貸通道,並提供支付監控、債務催收等貸後服務。

模式之困

業績下滑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泛華金融的貸款業務模式正在面臨著挑戰和調整,特別是現金貸和資管業務日趨規範和嚴監管之下。

在與信託公司合作,設立信託計劃發放房抵貸的同時,泛華金融認購了這些信託計劃的全部劣後級份額。並且,泛華金融與信託公司通常還存在“兜底”增信安排,包括償付、回購不良貸款以及保證優先級份額投資人的本金和收益。

根據其2018年年報,泛華金融與外貿信託、中原信託、百瑞信託、中海信託等發起設立了外貿信託菁華系列、中原安惠系列、中海藍海等多個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這些信託計劃合同約定的分級比例為3∶1、4∶1和9∶1,菁華27號的實際分級比例最高6.86∶1。

而根據2017年底下發的《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141號文”),信託公司等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也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同時還規定,應要求和保證第三方合作機構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費。

並且,資管新規明確,固定收益類資管產品分級比例不得超過3∶1,不得直接或間接對優先級份額認購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等;還明確信託計劃等資管產品投資非標債券類資產應當降低期限錯配等風險,認定滾動發行、本金轉讓等為剛性兌付。

比如,據泛華金融披露,相關信託計劃期限通常為1年~3年,但其提供的房抵貸期限通常為1至8年。

另一方面,上述信託放款模式下,泛華金融貸款規模的持續擴張受限於人工成本和劣後資本金。按照3∶1的結構比例,其至少需配備借款總金額25%的資金。

此前,為了加大資金槓桿,泛華金融將劣後級份額受益權轉讓給私募基金、與之關聯的網貸平臺“淘淘金”等資金方。對此,泛華金融年報中曾坦承,“高槓杆率可能使我們面臨流動性風險,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本儲備來管理損失。”

據瞭解,截至2016年末、2017年末和2018年末,泛華金融的槓桿率分別為7倍、9.9倍和6.4倍。

新模式“風險”

為了能持續擴張貸款業務規模,泛華金融正在將“兜底”風險往外轉移。

“舊模式業務規模的擴張,需要不斷擴增業務人員,公司人工成本持續上升。公司認購25%的信託計劃劣後級份額,需要不斷投入劣後資本,才能持續做大規模。同時,公司承擔了所有的違約風險,在貸款利率上升的情況下,需要準備充足的自有資金進行回購,這會導致公司在資金上面臨非常大的壓力。”泛華金融首席執行官翟彬於2019年5月在電話會議中曾表示。

自2019年初開始,泛華金融開始發展貸款合夥人服務平臺模式。其具體的做法是,尋找市場上合適的機構作為貸款合夥人,由他們推薦客戶給泛華金融,泛華進行風控審批調查後,最終推薦給信託公司放款。

上述2019年度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泛華金融已與約1300個銷售合作伙伴簽約,通過其中約700家發放貸款,第四季度通過合夥人模式發放的貸款達20億元。

為保障貸款的回收,貸款合夥人需要為他們所推薦的貸款,繳納貸款金額的10%~25%作為風險緩釋金。也就是說,最高比例的風險緩釋金能完全覆蓋劣後級份額的部分,泛華金融的劣後級風險向貸款合夥人進行了轉移。截至2019年12月31日,風險緩釋金將近10億元。

泛華金融首席財務官李濘早前於電話會議中指出,“從信託協議的角度來看,劣後方還是泛華金融,新模式是把我們作為劣後所產生的風險,通過一種方式轉移給了這些合夥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金融資產質量在2016年~2018年間逐期下降,或亦是泛華金融迫切轉型的原因之一。財報顯示,泛華金融的逾期率(delinquency ratio)由2016年底的5.38%增至2017年底的7.17%、2018年底的18.07%;同期的不良貸款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則分別為1.50%、1.66%和2.50%。2019年以來,泛華金融逾期率口徑有所調整。據財報披露,2019年底的累計逾期率為5.4%,該數據2018年末為7.58%。

泛華金融相關人士還表示,“如果客戶正常還款,風險緩釋金將在到期退還給合夥人;但如果逾期的情況下,合夥人不能夠按照協議的約定進行回購,將直接用於衝減不良資產,再以更便宜的價格將不良資產轉讓出去。”

對此,翟彬認為,“新模式下,我們有了一個補充的催收手段,合夥人會幫助我們去催收,因為繳納了風險緩釋金,他們會積極地去進行催收程序。”

就合夥人模式是否符合141號文監管規定,是否涉及回購、兜底等增信安排,將貸款風險和增信措施轉移給合夥人的做法是否合規等問題,泛華金融資本市場部總監李靜3月25日下午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貸款合夥人模式是完全合法合規的。”

記者注意到,在此前發佈的2018年年報上,泛華金融提及,與合夥人的新合作模式可能會受到相關監管機構的挑戰。比如,“目前尚不清楚,所收到的信用風險緩釋金是否會被視為非法吸收資金”。

此外,上述年報還提及,“在合作模式下,信用風險緩釋金可被視為投資於信託計劃,中國監管機構可將其認定為合夥人發放的變相貸款。如果監管機構認定為變相貸款,我們的業務和經營成果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資金方成競爭對手

左手資金,右手客戶,處於中間地帶的消金助貸機構財源滾滾。據泛華金融披露,其抵押貸合同利率介於13%~15%,但實際利率則高達22%~26%。

無資本不逐利。有抵押、高利率的房抵貸業務業務,吸引了銀行、信託等資金方玩家下場競跑。

比如,作為泛華金融最大的資金方,外貿信託自己也變身“競跑者”,涉足個貸業務。

2019年11月,外貿信託先先唄APP陸續在蘋果App Store和騰訊應用寶上線。相關信息顯示,先先唄APP主要是外貿信託的自營個人消費信用貸款產品,包括先先分期、先先陽光等。此外還有銀行卡推介業務、購物商場,以及早期版本的貸款超市導流業務(如小黑魚貸款等),不過現在已下架。

不同的是,信託同業此前普遍以To B模式佈局消費金融業務,作為資金方與資產服務機構或助貸機構合作放款。而作為國內最早開始涉足消費金融業務的信託公司,外貿信託更是多家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的核心資金渠道,此前合作的還有寰潤小貸、赫美小貸等。

外貿信託上線先先唄的舉動,有業內人士認為外貿信託可能希望藉此將消費金融從To B通道模式向To C自營模式轉型。

“目前來講,最大的合作伙伴還是外貿信託。”2019年三季度業績發佈電話會議上,泛華金融相關高管分析表示,外貿信託作為長期的資金供應商最穩定,中海信託等在短期資金的價格上有優勢,也有的信託公司因引入銀行資金而在5年期、8年期資金有優勢。

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分別有94.1%、95.4%和99.5%的貸款發放總量來自信託貸款模式。其中,上述三年間來自於外貿信託的融資佔比分別為98.4%、87.3%和84.1%。

不過,一位接近外貿信託的人士表示,“消費金融競爭激烈,怎麼可能‘依賴’一家機構,其他資金方也很多。”泛華金融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加深了與現有公司的合作,並開始與陝國投信託等進行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