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零新增”為包袱,提高復工優先級

■ 觀察家·保“六穩”促復甦系列評論

在防止反彈與輸入前提下,不以“零新增”為包袱,也可加快復工復產節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已過兩個多月,積極向好的防控形勢,表明我國以隔離為主的防疫策略是可靠的,而境內新增病例基本清零,也意味著防疫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在做好防疫的同時,也在積極復工復產。但如何在防止疫情輸入與反彈前提下,加快復工復產步伐,也是各級政府面臨的挑戰。

目前,各地復工速度仍較慢。儘管據國家發改委3月21日介紹,除湖北外全國重點項目復工率89.1%,但存在較大的行業和地區差異。製造業復工情況最好,規模以上企業的復工基本上達到100%;但中小企業復工比例較低;服務業復工情況最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3月初的服務業復工程度只達到三分之一;以過去兩週復工進展來看,目前估計也不會超過一半。為此,今年一季度GDP增長,令人擔憂。

而受國外疫情影響,出口形勢嚴峻,今年頭兩月出口下降15%,估計未來幾個月也不樂觀。為此,二季度經濟增長將主要依賴內需增加,而其一大來源就是服務業。一方面,服務業增加值已佔我國GDP的55%,且佔據製造業產品銷售的關口,其復工率持續低迷將拖累整體經濟消費的復甦。另一方面,服務業是提供就業的主力,疫情期間調查失業率有較大上升,與其停頓大有關係。

與此相似的是內需主力之一的建築業。建築業作業面較集中,且工人常居住在臨時建築內,疫情傳播風險較大,所以復工也較緩慢,其停頓又導致鋼材、水泥、裝修材料等需求大幅下降。

消費上不去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各類學校復課率很低。學生是個很大的消費群體,特別是大學生。不復課,這部分消費就被抑制。

復工復產緩慢,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疫情提高了全民防疫意識,即使許多地方已長時間無新增病例,但民眾的自我保護意識仍沒放鬆,自然也會盡量避免外出就餐或購物。其次,儘管各級政府已把防疫與復工並行作為工作策略,但一些地方官員難免不敢“放手復工”。這部分原因緣於外部輸入風險提高,特別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口岸城市。但也不可否認,基於考評壓力、職位風險的考量,一些地方官員也不敢冒險。

這種現象在越不發達的地方越普遍。數據顯示,復工率與疫情嚴重性沒有多大關係,一些疫情較輕的中西部省份,復工率反倒比疫情嚴重的沿海省份低很多。而且,我國服務業就業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非本地人口占據很大比例。目前,雖然大多數省份實現了“一碼通行”,但政策仍在釋放中,跨省人口還沒完全流動起來。

找到復工復產難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推進復工復產的鑰匙。

為此,要多宣傳防疫的正面知識,讓專家多談理性防疫措施,降低民眾恐慌心態,認識到只要做好防護,病毒就不容易傳播。領導帶頭逛商場、下館子、開會不再戴口罩,也是增強民眾信心的有效辦法。而各級政府也或要調整防疫政策,應容忍零星新增病例。此前,國家衛健委也明確提到“不把‘零新增’作為防控包袱”。

在這方面,做一些成本-收益分析是必要的。一方面,在疫苗發明前,要杜絕新增病例幾無可能;另一方面,嚴格隔離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越來越大。兩相權衡,提高復工復產優先級、容忍零星新增病例,是現階段最佳選擇。具體而言,一些地方的社會防控可適度放寬,同時有序取消小區和工作場所的疫情出入證,鼓勵各大公司居家和現場辦公相結合;放寬對消費和娛樂場所的限制令,在此基礎上,各地制定並公佈新的防疫指南。

另外尤需注意,此前一些地方過於嚴格的防控措施,不僅阻礙了非本地人口返工就業,也給商業出行按下了暫停鍵,對於生產和商業活動的打擊是致命的,可以說是阻礙復工復產的最大因素之一。如今,隨著湖北陸續放開離鄂通道,各省份都應做好綠碼通行銜接,保證人們可憑綠碼復工或來本地出差。

總之,復工復產是當務之急,而改變防疫觀念和措施是關鍵。這也需各地不以“零新增”為包袱,更好實現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動態平衡。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