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此皆騎戰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在風華絕代的唐朝,當杜甫用“風沙”一詞來描繪戰馬奔騰的氣勢時,直叫人心馳神搖;而1200多年後的現今,沙塵天氣卻只會讓人聯想到黃沙漫漫、灰頭土臉,唯恐避之而不及。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春天的風總是癲狂、春天的沙也偶上熱搜,緣何春天就愛“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繞天涯”呢?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1.“解剖”風沙

沙塵天氣,需要3種條件:沙源、強風、不穩定的大氣。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沙源自不必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沙塵暴有五大源區:以甘肅民勤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區;以和田為中心的南疆盆地南緣區;以柺子湖為中心的內蒙古阿拉善高原區;以內蒙古杭錦旗伊克烏素鎮為中心的鄂爾多斯高原區;以及以朱日和為中心的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區。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沙塵暴多發地區前三位~

強風也很好理解,有強風才能把很沉的沙粒和土吹到空中。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不穩定的大氣?

我們不妨做個實驗先:

小時候在農村,不知大家有沒有見識過土灶生火。把柴火送進去,噼裡啪啦,雖然很嗆人,但臉上暖呼呼的,而且感覺很新鮮。這時候拿鐵桿進去捅一捅,很容易出現火星子冒出來、燙壞新衣服的“事故”。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但,如果火已經滅了,你再進去捅一捅的話,就不會出現灰燼跑出來弄髒衣服的情況。

這,就是不穩定的大氣——

熱空氣比冷空氣輕,容易上升,所以灶臺內部上方的空氣是不穩定的。這樣,被捅動的爐灰很容易隨著熱空氣向上升,然後飄出來燙壞衣服。而熄火了的灶臺沒有不穩定氣流,也就不會出現火星亂冒的情況。

於是,有了沙源、強風、不穩定的大氣,風沙便開始躁動起來。

2.為什麼是春天?

既然知道了沙塵發生的條件,那麼我們就從條件入手:沙源、強風、不穩定的大氣。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沙塵天氣過程示意~

春天,北方沙源地開始解凍,春雨貴如油,北方春季的雨水更是少之又少,於是乾燥的天氣難以抑制沙塵,為沙塵發生提供了物質條件。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同時,春季是季節更替的時候,冷空氣依舊活躍,暖空氣也開始萌生,晝夜溫差較大,白天回暖迅速,於是低層大氣不穩定,將地面沙塵捲揚到空中。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春天多大風原因示意~

而冷空氣、氣旋等天氣系統影響下,大量沙塵南下,影響北京甚至更南的地區。

於是,春天,沙源、強風、不穩定的大氣都滿足了,所以成為了沙塵天氣最青睞的發生時間。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2010年3月20日,華北地區沙塵路徑示意~

具體來說,我國的沙塵天氣過程首次出現在2月(常年平均日期為2月16日),3-5月進入高發期。從我國2000-2019年各月沙塵天氣過程的分佈情況來看,3-5月的沙塵過程能佔到全年的80%。其中4月份的沙塵天氣最為頻繁,常年平均達到4.5次;3月和5月則不相上下,分別為3.4次和3.1次。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春季包辦了8成的沙塵天氣~

而且4月不僅是沙塵過程最頻繁的時候,強度往往也是最強的,常年4月的沙塵天氣過程,有58.9%達沙塵暴及以上級別,3月和5月則分別有48.5%和45.9%達到沙塵暴及以上級別。

3.沙塵的影響

記憶要回溯到2002年的3月22日,印象很深刻,因為那是世界氣象日的前一天。

當時,北京迎來了近十幾年來最強、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每平方米降塵量為29克,如果市區面積按1040平方公里計算,總降塵量就達3萬噸。按照當時北京的常住人口計算,相當於人均分攤了3公斤的塵土。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北京地區沙塵動態監測圖像(2017年5月4日8-10時)~

當時,能見度最差時不足200米,總懸浮顆粒物每立方米高達11000微克,是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40倍。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動態監測圖(2017年5月4日8-10時)

而對於京津冀以北的內蒙古等地而言,沙塵的影響更加巨大。還是以2002年這場“沙王”為例,地處北京市以北360公里處的內蒙古蘇尼特草原,因為位於蒙古國東南部戈壁荒漠區沙塵暴進京的必經之路,帶來的視覺效果更為震撼。能見度降到了10米甚至更低不說,據《中國氣象報》報道,有牧民表示,“一場風沙下來,每隻羊身上都能抖下十斤八斤的土,不抖土,羊毛、羊絨就毀了,不少羊就給這麼折騰死了。”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靜止氣象衛星觀測到的逐小時沙塵進程,2002年3月20~

而比起對人的影響,沙塵最可怕的地方,其實在於對生態的直接破壞。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正月二十七日,河北省南樂“大風霾”,平地積沙二寸許,大片沃土即刻變沙壤。生態的破壞,是可能需要十數年才能修復的。

4.往日“狠角色”的沒落

對北方而言,“二月吃霾、三月吃沙、四月吃絮”的段子似乎已經漸漸成為老一輩兒的回憶。自1961年以來,尤其是青藏高原中西部、南疆西部、內蒙古中西部、寧夏北部等地,沙塵天氣日數減少最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少超4天。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而且,“狠角色”強沙塵暴天氣過程減少最為明顯。監測顯示,上世紀六十年代強沙塵暴天氣過程約為48次;到2000-2009年,這一數字減至21次,減少幅度超過五成;而2010-2019年,我國出現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僅有11次,驟減近八成。對比近十年和進入21世紀最初的十年,強沙塵暴天氣過程也是發生頻率“打對摺”。

5.“戰沙”的背後功臣

不是支付寶能量兌換最便宜的梭梭樹,而是名字有些陌生的:泓森槐、速生楊、速生桉。

三者的配合令人咋舌,堪稱華麗。

生長迅速是這三種樹的共同特點,但泓森槐根系發達,可以為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泓森槐~

速生楊耐寒、不挑生長地形;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速生楊

速生桉葉寬、抗病能力強、經濟回報率高(20%/年以上)。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大葉速生桉幼苗~

出門一萬里,風沙浩漫漫。防風治沙,是一代代護林人用一生去守護的夢想。而如今,數據在講述一個動聽的故事——

天,藍了。

風沙傳——數據講述的動聽故事

2020年1月西北沙源地植被覆蓋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