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懸泉聖乳泉



聖母懷抱,石乳垂懸。

品飲聖水,益壽延年。

綿山有個聖乳泉,自古聞名,遠近皆知,是綿山一大奇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640年的春秋時代。

介之推追隨重耳一十九年,割股啖君。之後,他便偕母歸隱綿山。一日,行至聖乳泉處,母子二人口渴難忍。到哪裡尋水呢?子推正坐在地上發愁,忽然看見絕壁懸巖上突出幾個石乳,由小到大,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子推又驚又喜,連忙端水奉給老母。母親飲後,嘖嘖稱讚:“真乃聖水也。”這時介之推才驚奇地發現,整個綿山仙氣飄飄,崖壁上隱隱約約留下了五龍聖母身影。介之推對老母道:“獲見仙人遺容,想來皆是有緣!……”

語音未落,天空中突然傳出一陣悅耳的音樂,琴簫齊鳴,令人聽了心曠神怡!

介之推一聽,連忙跪下叩拜。忽然間,崖壁間的身雕以及整座神殿漲大,向後向上升起,片刻之間,已變成一座寶殿仙宮。

介之推知是五龍聖母現身,連忙俯伏地上。這時神殿內突然響起一陣祥和之聲:“此泉乃天地之靈氣所聚,汝是忠信之人,故賜賢人,當有吉利之意。”

話意未落,祥氣漸漸散去,片刻間五龍聖母消失了。

這段神奇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為感五龍聖母之恩,後人在此修五龍殿。

聖乳泉因崖壁石乳形似蜂房,故有人稱其為蜂房泉,俗稱母奶頭。池中泉水,都是從崖壁上數十個蒼玉般的石乳上滴下來的,常年不斷,清澈見底。更為奇特的是,每逢春夏, 石乳上還會長出一些紫色小花,隨風搖曳,石乳與紫花相互映襯,更顯出它的奇特。歷代文人墨客題詠蜂房泉的詩詞甚多。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有《介山石乳泉》詩一首:

佛恩滋靜者,石乳敕龍潭。

菡萏瓊茄引,摩尼玉線甘。

惠該功德入,清徹法身三。

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許貪。

明末清初浙江錢塘人,康熙十五年任介休知縣的趙端題詩道:

蜂房泉

峭壁臨丹壑,懸泉百竅寒,

幾疑河漢漏,翻覺洞天寬。

清代人劉煥在《蜂房泉》一詩中詠道:

鐵門洞口偶然開,玉乳香泉漱齒來。

莫謂高懸非瀑布,依稀風景亦天台。

清代介休名士梁錫珩在《蜂房泉湧》詩中題道:

煩囂欲滌此來臨,山水清音壁上琴。

碧玉盤中珠大小,蒼苔砌上雪浮沉。

清風入治搖雲影,皓月當空砭俗心。

寂歷一塵飛不到,慚非元度得相尋。

清代康熙年間介休人王清在《蜂房泉》詩中題到:

萬派出天門,尋源日已昏。

細知通石髓,遠亦接雲根。

冷滴清潭月,香流碧蘚痕。

一瓢吾自足,至味與誰論。

清代乾隆間人陳廷球也曾作《蜂房泉》詩一首:

手抬壁立泉,危石重頭下。

鍾乳結成窠,紫苔補其罅。

倒進靈源根,滴瀝不能罷。

上覆千仞崖,堂隍空際架。

亙古斷晴雨,見令五丁詫。

一泓徹底清,軍持誰許借?

石欄生積陰,可以坐銷夏。

相對沁心脾,請回俗士駕。

棧雲接懸蹬,引我入精舍。

抗日戰爭時期任河南省主席的李涵礎在《綿山遊記》中寫道:蜂房泉,崖岫穹窿,突出石泉十餘處,苔蘚茸結,下垂如乳,滴瀝不斷,故又名石乳泉。其水清洌,飲之漱齒沁心,味殊芳甘。相傳泉水用之不竭,不用亦不漲。

蜂房泉豈止是人間仙境,聖水還可治百病。

傅山先生是有名的大孝子。一次,他的老母忽然中風不語,昏迷不醒。這可急壞了傅山。他連忙請來有名的老中醫,連服幾劑中藥後見效甚微。這時他想起了綿山聖水,吩咐妻子關照母親後,他步行三日來到綿山,裝上聖水,不顧勞累返回。傅山每日用聖水當藥料理母親。果然,奇蹟出現了,不到一月,母親便能講話,一月後便能下地自理。從此,傅山不管是妻子或是小孩生病,都用聖水治病。一時間,綿山聖乳泉能治百病的故事競相傳 遍太原,前來取聖水者絡繹不絕。

清康熙年間,汾陽縣令的妻子產後無乳,這可急壞了縣令。他召來了當地的幾名名醫,開藥催奶。結果先後服用了十幾副,包括民間使用的方子,都見效不大。就在縣令急得團團轉時,衙門一位當差的告訴他聖乳泉聖水可催奶,縣令急忙派人上綿山取水。回來即用聖水熬粥,不久,妻子奶水大增。直至現在,四鄰八鄉的人還有聖水催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