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這個互聯的世界8-溝通

之前有講過語言、對話等內容,但是總感覺有部分是缺失的,不夠具體詳細。因此,This Part主要講溝通。溝通在整個生活、工作中實在是太重要了,為啥這麼說呢?

有木有聽說過帕累託圖(Pareto Chart),就是經典的二八原則,從質量角度其主要講20%的缺陷造成了80%的質量問題。而將其引申到溝通領域,著重強調的是管理者或對話發起人。他們一般要將80%的時間花費在人與人的溝通上,剩餘的20%時間花費在處理具體事情或工作上。

溝通其實是信息交流的過程,這個交流的目的是確保信息及時和恰當地生成、收集、發佈、存儲、調用並最終實現所需要的過程。然而,實際過程中,總會出現許多衝突、低效率、指責、推諉等現象。

Why?

答案是溝通不暢。

--------------------------------------------

Part 1 溝通模型

--------------------------------------------

為何會出現溝通不暢,我們可以從一個經典的溝通模型分析一下。

關係-這個互聯的世界8-溝通


從這個溝通模型可看出:發送者將信息編碼成其它人能夠理解的語言,然後通過媒介發出;而接受者將收到的信息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語言,並將結果反饋給發送者。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主要有三個方面可能會導致此次溝通的失敗。

1) 碼有問題。就是編碼或解碼的方式不正確。例如,在各類諜戰的大片中,經常會提到摩爾斯密碼。如果雙方事先不約定好信息傳遞的規則,那麼根本無法解答其中的信息,因為摩爾斯密碼可以有很多種變化,最後只能說一句“傻眼了吧”。

2) 噪聲的鍋。在傳遞信息過程中,會摻雜大量的噪聲(原諒一個工科生的表述,其實可以理解為電話信號不好、感冒了嗓音變了之類的)。由於噪聲的出現,大量的不確定性會隨之而來,進而接受者無法準確知道發送者的意圖,這時原生智能(我們的大腦)會派上用場,我們會聯想、會推斷、會融合,然後得出一個結論。然而,這個結論是否可靠,需要很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這一步,這一次的溝通大概率是失敗的。因為純靠猜是不靠譜的,例如你的女朋友說,今晚想吃帶雞蛋的拉麵,最後解碼為,今天犯懶不做飯!(天吶,想著那一定是畫面感很強的晚上)

3) 沒有反饋。第二點中說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指反饋。從溝通的角度,反饋永遠是成功溝通的一半。因為只有經過確認的信息才是有效而可靠的。假如電腦馬上沒電了,如果沒有任何提示,正在使用電腦的你可能會遭遇史詩級的黑屏30秒,那心裡是多麼的難過(一個個羊駝飛馳而過)!

所以說,有效的溝通的前提,是分析和理解相關方的信息需求,然後及時給出反饋,這樣一個循環建立起來,信息才能像新鮮的空氣一樣供你呼吸和品味。

除了上面提到的,有效溝通的障礙還包括:

1) 信息過載:這個主要指瞬間的流量太大,受限於大腦的處理速度,信息無法被正確解碼。相信每個職場人都是類似的瞬間:郵件一封封襲來,電話一個個湧來,微信一陣陣刷屏而來,這個時候再好溝通模型估計也無力抵抗吧。

2) 缺少知識:這個主要針對專業領域溝通的場景,在溝通前就要具備一定的領域或行業知識,確保雙方在一個理解層次上;經常有人會覺得我不懂你在說什麼,其實本質就是一些潛在背景對方沒有向你講明。可能你經常和某同事聊得不錯,可是跟家人聊得就不怎麼樣,原因就是一些潛意識裡面存在的認知,在家人(接收者)那裡並不存在,而你(發送方)又覺得怎麼這也不懂那也不懂,進而導致溝通失衡,爆發戰爭。

3) 文化差異:這個一目瞭然,在外企工作過的人,都會懂得一個詞,叫做多元化。多元化的本質就是包容,多考慮對方的文化背景,一些溝通才會持久有效。

4) 分散的變量:這個主要指各類溝通模型中的噪聲,例如傳輸媒介擾動、新技術概念不明細(雲計算是個典型)、缺乏背景信息等。

5) 消極的態度:可能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溝通雙方是敵對的、不信任的,這樣的話就會導致解碼過程中會出現消極的無效信息。而接受者把這些無效信息當做發送者要表達的內容時,常常會印發一場場災難。這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情侶吵架。其實,一直不太認同“吵架對於情侶或夫妻是有益的”這種說法,因為這是典型溝通不暢導致的交流問題,卻偏要將其歸因為“哪有不吵架的情侶或夫妻”,這明顯是因果倒置的思維。這個因素換成情緒,大家可能更好理解。情緒在溝通中的作用不低於反饋,你看大佬們都是情緒管理的高手,然後他們才是溝通交流的好手。

6) 過多的溝通渠道:這個主要是指渠道過多,會給信息的接受者造成困擾,這個困擾和信息過載是不同的。因為,渠道過多不僅代表信息多,還代表這些信息可能是冗餘的,進而導致接受者無法感知準確的信息。若想梳理,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甄別,哪有這麼多閒工夫,咋辦?只能See you tomorrow. 其實,扁平化的管理組織機構大多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誕生的。

7) 選擇性認知:這是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其就是在處理信息時的一種選擇性傾向。這裡指講四種,剩餘的大家慢慢積累發出來供大家談論。

​7.1)樣本偏差:典型的就是窮人見到的都是窮人呢,覺得整個國家很窮,而富人剛好相反,見到的都是上流精英人士,覺得國家很富有。

​7.2)倖存者偏差:典型的就是二戰中戰鬥機的著彈點,著彈點主要有機腹和機翼,有人覺得應該加強機腹的防護,而有人覺得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後者勝出,理由是機翼被擊中的飛機都沒有飛回來(可以看看電影中途島戰役)。

​7.3)偶像崇拜:面對自己的偶像,通常會不假思索地認同或合理化其所說的話。舉例,經常有明星被爆出負面消息,但粉絲的第一反應是他一定有苦衷,或者這就是一場誤會。​7.4)自我合理化:使用錯誤的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當我們項目做成功、用戶豎起拇指時,覺得是自己實力超群,貢獻最大,優秀兩個字就是為你而生的;但是當項目滯後或失敗時,就開始怪團隊成員太坑爹。最典型的還是公交車效應:當下班高峰來臨,公交車卻遲遲沒有來,車終於來了,人很多,你終於擠了上去,開始謝天謝地;但是到了下一站,你開始反感,人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要往上擠。你看,自我合理化是多麼的常見。

​---------------------------------------------------

Part 2 有效溝通的措施

----------------------------------------------------

有效的溝通需要具備強大的溝通能力或溝通方法來實現。

常用的溝通能力包括收集和發送信息的能力,能正確運用書寫、口頭、肢體語言等媒介,也可以有效明確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態度,同時能快速正確地解讀他人的信息,從而瞭解他人的想法、感受與態度。這些能力需要不斷修煉與實踐,但是應該牢記在心裡,勇於實踐,不能只作為吃瓜群眾,看看就好了。

常見的溝通方式或技術包括:

1) 正確的語法與拼寫;

2) 簡潔的表述;

3) 連貫的邏輯思維;

4) 良好的過渡和總結;

5) 積極傾聽;

6) 理解文化與個人差異;

7) 會議。

其中,會議有多種形式,包括面對面、在線協作、虛擬團隊等形式,但需要提前溝通好時間、地點和會議議程等。近期,因為疫情原因,在線協作的工作形式非常火爆,例如不斷宕機的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等平臺。但是,需要記住的是:平臺很重要,因為它規範而標準,簡潔而高效;但是在線協作的本質上還是使用者之間的溝通,只有掌握正確的開會姿勢(本文就是一個很好的姿勢指南)才能達到不浪費資源的目的。

所以說,溝通本質上就是一個信息傳遞、理解、反饋的過程,其中關鍵點是發送者應該保證信息清晰、完整和準確,而接受者有責任確保完整接收和正確理解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