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傳世四百餘年,哪個皇帝的文治武功最傑出?

周朝文DMU


前140年1月8日,西漢景帝劉啟之子——年僅15歲的劉徹即皇帝位,定年號為“建元”,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年號。劉徹幼時,起初被封為膠東王,7歲時被劉啟立為太子,然後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帝寶座。劉徹的前半生是如此的平淡不驚,以至與其波瀾壯闊的後半生形成了強烈反差。

▲漢武帝劉徹劇照

劉徹在位時期,主父偃勸其削藩,劉徹有感於一些王國綿延千里且時常違抗朝廷命令,遂下詔施行推恩令,由各地諸侯分封子孫為列侯。這樣一來,朝廷不用削藩就使較大的藩王國自行分崩離析,而僅有數縣之地的侯國再也無法掀起風浪。再加上新設立的監察官員,西漢的中央集權程度得到進一步鞏固。

為進一步穩定政權,劉徹又採納董仲舒的諫言,決定“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並隨即下令興建太學,並要求各郡縣及列國設立學官,又開闢了新的人才選拔機制,通過舉薦孝廉、秀才、賢良方正等為官員體系補充了大批新鮮血液,相權因此遭到削弱,皇權一進步加強。

▲董仲舒進諫塑像

在經濟上,漢武帝劉徹並未因“文景之治”而飄飄然,依舊維持著西漢初年制定的休養生息策略,多次下詔鼓勵農耕,同時撥款用於興修水利設施,以治理水患。在西漢初期,各郡國皆享有自行鑄錢的權利,時常造成朝廷無錢可用的局面出現。在推恩令起效後,劉徹果斷收回鑄幣權,統一使用“五銖錢”。

▲西漢疆域全圖

當然,令後世最熱血的還要數漢武帝在軍事上的成就。作為熱衷於開疆拓土的君王,劉徹在“文景之治”遺留的殷實物質基礎上,進行了多次戰爭,完成了北擊匈奴、西通西域、東平朝鮮、南統一兩越及西南夷的曠世壯舉。

可以說,漢武帝劉徹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強大國力使大漢天威遠播四海,八方紛紛臣服。然而圍繞著這位偉大帝王,後世卻對其進行的多項改革措施的利弊爭論不休,至今也沒能蓋棺定論。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經濟改革和其對外政策。

▲漢昭帝劉弗陵劇照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春寒未散,13歲的漢昭帝就下令召開鹽鐵會議,由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相關大臣及前一年剛選出的60餘位賢良,共同討論朝廷是否應結束鹽、鐵、酒類由國家專賣的歷史。此時劉徹還屍骨未寒,許多大臣卻公然反對其制定的政策,認為這過於勞民傷財,致使天下空虛、百姓貧苦。當然,也有一些大臣支持,認為這些政策有效保證了財政收入,朝廷才能訓練軍隊掃除邊患,使國家平穩、百姓安居,開創了萬世基業。

▲《漢書》明代刻本

說到底,這就是所謂的“大國崛起”與“小民尊嚴”的對立。按照《漢書》記載,在桑弘羊的極力勸說下,昭帝劉弗陵宣佈罷鹽鐵榷酤。西漢之後,這些爭論並未隨之消亡,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當然,大部分人對漢武帝劉徹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改革都比較肯定,而對經濟改革和對外政策的否定一直是主流觀點。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就認為,漢武帝將思想形態歸於一統,可謂雄才大略,但他的經濟改革卻造成天下民眾窮苦。事實上,除了班固,東漢史學家荀悅、桓譚等人也持有相同看法。

▲“三蘇”雕像

唐宋以後,人們對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更是全面否定,鮮有為其翻案者。比如“三蘇”中的蘇軾、蘇轍兩兄弟,就認為“鹽鐵均輸”讓民眾苦不堪言,甚至引起了民變。然而到了近代,畫風卻出現突變。五四運動以後,儒學被批倒批臭,諸多學者更是進一步指出儒學束縛了後世發展,而漢武帝削弱相權的舉動開了一個壞頭,造成後世宰相越來越有名無實,皇權無法再受到有效制約。

▲隋煬帝楊廣劇照

對於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多數近代學者更是認為弊大於利,比如呂思勉就認為這一政策實質就是國家公然斂財,沒有亡國全靠文景二帝打下的好基礎。在對外政策方面,呂思勉也提出了批判,認為漢武帝盲目擴張掏空了漢朝國力。因此他指出,對待匈奴的最佳方式是進行和親並給予金帛絲綢,軍事進攻是最大錯誤,漢武帝結局之所以與隋煬帝,靠的不過是運氣好。

▲范文瀾舊照

然而近代中國被列強瓜分的慘痛經歷又引人反思,更讓人們對那個強大繁盛的漢朝充滿嚮往與民族自豪,主流觀點也隨之有所改變。建國後,當代歷史學家根據詳實史料,給出了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認為漢武帝時期的對外政策利大於弊,是功在千秋的決策。比如范文瀾先生,就對劉徹的對外政策表示肯定,認為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功績。此外,也有不少外國史學家從世界史的角度對劉徹進行高度評價,但依然有那麼一批人不改其否定立場,令人感慨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