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歷年講話:華為願景,全球化不可避免,在競爭中學會管理。

黃老師推薦序:

1988年,44歲的任正非創辦了華為,30多年後的華為,發展壯大為讓美國舉全國之力打壓的全球信息產業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在接受華為通信設備支撐的通信服務。華為在通信設備製造領域處於世界第一、在芯片研發、服務器、PC、智能手機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也走在通往第一的路上。

未來華為在人類社會智能化、數字化相關的領域,都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上有人調侃,華為=愛立信(全球第二老牌通信設備製造企業)+INTEL+高通+APPLE+BOSCH+

GOOGLE+其他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華為?

華為為什麼能發展壯大到如此規模?

華為的成功對企業經營者有什麼借鑑意義?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歷年講話裡。

我1997年第一次看到任正非在《華為文摘》上的講話《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就感覺這個人非同一般。多年來,閱讀任正非的講話是我領悟經營實踐規律的有效途徑。

感謝網上那些不知名的共同愛好者,整理出了任正非歷年講話400餘篇(1994-2018)。

我強烈建議經營管理從業人員能系統、認真閱讀任正非系列講話,從他的講話裡,洞悉經營之道。

各位同好,大家一起,把閱讀任正非講話作為自己的一次經營思想的洗禮過程。


任正非歷年講話:華為願景,全球化不可避免,在競爭中學會管理。

【導 讀】華為管理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端到端流程,內部是這麼定義的:端到端流程是指從客戶需求端出發,到滿足客戶需求端去,提供端到端服務,端到端的輸入端是市場,輸出端也是市場。這個端到端必須非常快捷,非常有效,中間沒有水庫,沒有三峽,流程很順暢。如果達到這麼快速的服務,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財務成本,降低了管理成本,也就是降低了運作成本。


——任正非在“廣東學習論壇”第十六期報告會上的講話 2004 年 4 月 28 日

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蘊涵著華為公司的願景、使命和戰略。華為公司的願景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使命是聚焦客戶關注的挑戰和壓力,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

戰略是四個方面:

1、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戶需求是華為發展的原動力。

2、質量好、服務好、 運作成本底,優先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3、持續管理變革,實現高效的流程化運作,確保端到端的優質交付。

4、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下面將圍繞華為公司的願景、使命和戰略,講講我們公司是怎樣認識到這些問題的, 以及我們是如何圍繞願景、使命和戰略對內對外進行管理和服務的。(今天我們先看看華為公司的願景)

任正非歷年講話:華為願景,全球化不可避免,在競爭中學會管理。

華為公司的願景

在車輪發明前,人們主要靠步行進行交流,靠聲音進行轉播,那時候談不上什麼經濟。

在車輪發明後,人們學會利用車和馬進行交流,誕生了方圓五、六十公里的小區域經濟,產生了小農經濟的集市貿易,使封建成為可能。

在火車、輪船發明後,產生了工業經濟,由於金融的載體作用以及產品的遠距離運輸,使資本主義成為可能。在航空器發明後,工業經濟加速發展,到上世紀 70 年代末達到了高峰。那時的經濟是以核心製造為中心的工業經濟,經濟的附加值主要在產品的製造上,由於那時是供不應求的經濟,誰能生產出來誰就能夠賣出去。

那時,日本、德國的經濟達到了頂峰。

後來由於處理器的發明,計算機開始普及,又由於光傳輸的發明與使用,形成了網絡。由於網絡及管理軟件的應用,使製造可以剝離,並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而且使製造不再有高的利潤,發達國家正在從工業化走向去工業化,從而導致核心製造時代結束。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德國開始衰落,美國開始強盛。這時主要附加值的利潤產生在銷售網絡的構造中,銷售網絡的核心就是產品的研發與 IPR(專利)。因此,未來的企業之爭、國家之爭就是 IPR 之爭,沒有核心 IPR 的國家,永遠不會成為工業強國。

由於製造可以被剝離出來,銷售與服務可以貼近市場,它們之間的關聯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經濟的全球化不可避免。華為的願景就是不斷通過自己的存在,來豐富人們的溝通、生活與經濟發展,這也是華為公司作為一個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我們可以達到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也能夠不斷促進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華為不可能迴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尋求保護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心態。

因此,華為從一開始創建就呈全開放的心態。在與西方公司的競爭中,華為學會了競爭, 學會了技術與管理的進步。因為,只有破除了狹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國際化,只有破除了狹隘的華為自豪感才是職業化,只有破除了狹隘的品牌意識才是成熟化。

當然網絡也會對國家產生負面影響,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這些破壞與影響不可能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主要靠法律,以及人們的自律。例如,互聯網促進了技術的交流與進步,但也可能摧毀一個國家的正確價值觀。羅馬俱樂部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能夠顛覆這個世界秩序的,只有互聯網。美國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未來 20 年有可能摧毀美國價值觀的可能只有互聯網。

以上是我們對願景的理解。我們在願景部分最主要是講豐富人們的溝通與生活, 其實這裡面也是講未來網絡對這個世界的作用。網絡的存在使得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對於我們華為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是世界所有國家都不可避免的。因此,這個時候希望封閉起來不要走全球化的道路,實際上是錯的。這個時候必須勇敢地面對全球化,發揮自己國家的優勢,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

任正非歷年講話:華為願景,全球化不可避免,在競爭中學會管理。

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什麼?

過去的核心是戰爭;上世紀 70 年代、80 年代是工業製造, 這個時代是什麼呢?

由於網絡的發明,市場和製造相分離,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市場,而不是製造,這就是 IPR 之爭。臺灣工廠主要靠代工,主要靠大規模地生產、大規模的採購,降低了採購成本,降低了製造成本,他們獲得的利潤大概毛利只有百分之三五左右;由於高科技 IPR,使產品的毛利有可能達到百分之四五十或五六十。

因此市場將來的競爭就是未來的企業之爭,就是 IPR 之爭,所以將來沒有核心 IPR 的國家,永遠不會成為工業強國。我們國家提出要自主創新,要用法律保護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這口號是對的。但是我們太急功近利,也會喪失我們的競爭空間。

現在我講一講專利。華為公司有五千多項專利,每一天我們產生三項專利,但是我們還沒有一項基本專利,只有少量幾項應用型的準基本專利,而不是理論型的基礎專利。理論基礎型的基本專利,是發明、是創造一項技術的基礎,應用型的基本專利就是改進了這項發明的應用。即使應用型的基本專利的成長過程也至少7-8 年。

在沒有一個人想到這項技術發明之前的時候,你想到了,然後開始研發,大概 2-3 年會出成果,然後申請專利,申請專利以後登報,又有較多的人看到了,受到了啟發,他們又投入研究,然後用 2-3 年時間,擴大了你的專利可用的範圍,這就形成了可使用的專利。

再過 2-3 年,開始有人集合這些專利做產品,並向市場推廣,2-3 年後市場開始接受,專利才產生價值。

因此,一項應用型基本專利從形成到產生價值大約需要 7-10 年。我們現在有兩項到三項準基本專利,兩年左右以後才開始生效,所以專利形成的時間是很漫長的。而理論型的技術專利需要的時間更長,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左右。

開始人們並不能很快地完全理解這些真知灼見,從事這種發明的人常常不為人們所重視,有時反被人們認為他們瘋 瘋顛顛的,以致發明者常常窮困潦倒。

如基因理論的發明者孟德?摩爾根就是這樣。基因理論提出後,沉睡了一百年,突然有人發現了這個理論,喧譁了一陣,又沉寂了數十年,然後才得到發展。

50 年代,我們中國科學院的吳仲華髮明瞭葉輪三元流動理論,西方國家利用這個理論發明了噴氣渦輪風扇發動機。

任正非歷年講話:華為願景,全球化不可避免,在競爭中學會管理。

小平同志七十年代到英國引進羅爾斯、羅亦斯發動機生產的時候,英國向我國轉讓了此項技術。小平同志站起來感謝英國對中國的支持,結果英國的科學家全都站起來向中國致敬,因為這項技術的發明者是中國人。小平回來找到這個人,才知道這個人在五七幹校養豬。

這個理論來自中國,但我們並沒有重視申請專利。如果申請專利的話,我們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方面就有一席之地。

還有,1958 年,我們上海郵電一所就提出了蜂窩無線通訊,就是現在無線移動通訊技術基礎的基礎, 也沒有申請專利。因為那時連收音機都沒有普及,誰會理解這項發明的巨大意義, 想到這個東西今天會普及到全世界。

所以,我們國家科技要走向繁榮,必須理解一下不被人理解的專家和科學家。今天,在大學裡,專家、教授們做著別人看來沒什麼效益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們 30 萬、50 萬支持一下,一百年以後說不定就是中國最大的福祉。

我們主張國家撥款不要向企業傾斜,多給那些基礎研究所和大學,我們搞應用科學的人要依靠自己賺錢來養活自己。基礎研究是國家的財富,基礎研究的成果是國家的,每一個企業都能享受理論的陽光普照。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勇敢地開放自己,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要積極與西方競爭,在競爭中學會管理。

十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提過我們是民族的工業,因為我們是全球化的。如果我們把門關起來,靠自己生存,一旦開放,我們將一觸即潰;同時我們努力用自己的產品支持全球化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