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歲月鑄軍魂——讀軍旅作家唐雪元《兵心如虹》之《血薦軒轅》

★湖南益陽 劉強

烽火歲月鑄軍魂——讀軍旅作家唐雪元《兵心如虹》之《血薦軒轅》


我是把軍旅作家唐雪元的小說《兵心如虹》之《血薦軒轅》作為一部愛國主義的正劇來品讀的。

看文多次,合上書卷,我的思緒卻久久無法走出那個壯懷激烈的烽火歲月,無法割捨對那些奮勇抗日盡忠報國的中國軍人的牽繫。正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泱泱華夏堅不可摧的長城,阻擋了日寇兇焰萬丈的鐵蹄。

他們是不朽的中國軍魂,斯人雖逝,功業長存。

《血薦軒轅》一文主要寫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裡幾位性情迥異、行為不一的軍人。遭逢山河破碎的亂世,他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個無法迴避的靈魂的拷問:吾輩軍人何以自處?他們用各自的行動所做出的回答,無不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是無可替代的“這一個”。這其中的翹楚,自然是小說中的主角,在一場殘酷的防禦戰中神秘“消失”了的軍長唐海翔。

其實,作家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直接著墨並不甚多,他在文中甚至沒有“正式”地出過場、亮過相,但他決不是一個僅具符號意義的虛空的人物,相反,他在這個有些離奇的故事裡無處不在,因為他太特別,上至最高統帥,下至他所在的第12集團軍中與他有著這樣那樣恩怨情仇的幾位袍澤,以及他的紅顏知己,甚至包括地位卑微給他牽馬墜鐙的堂兄弟,都對他念念在茲,執拗地不肯讓他從自己心裡消失,於是,唐軍長就並非所願地成了一道長久困擾著他們的魔咒,讓他們寢食難安。

讓唐軍長周遭的人感到不安的,其實源自他那令人自慚形穢無法企及的軍人的“武德”。唐軍長奉為圭臬的軍人的最高武德是:剛正不阿,赤心報國,視死如歸。他也的確不折不扣地踐行了這一準則。他對頂頭上司黎嘯天的冒犯,對紈絝子弟杜一春的“整治”,對軍統特工章容生的嚴查,對堂弟唐寶良的“無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堅守孤城,以及兵敗城破後的壯烈犧牲,凡此等等,無不印證了唐海翔對國家、民族的一片赤子之心。他的這種捨生取義的真正中國軍人的魂,就連東洋敵寇也高山仰止,視為勇武軍人的楷模,在消滅了他的肉體後,用隆重的軍人禮節將他的屍身厚殮送回。這種對自己的對手發自內心的敬重,作為侵略者的日軍沒有給予過任何一個活著的中國將軍。


烽火歲月鑄軍魂——讀軍旅作家唐雪元《兵心如虹》之《血薦軒轅》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死去的是他的“皮囊”,不死的是他永恆的愛國主義精神,此誠唐海翔之謂也。我觀唐雪元作家描摹唐軍長之深意,使用的定是“只聞其事,不見其人”的曲筆寫法,藉助的是他人之口和他人之行,但作家的筆端無疑是傾注了最大熱情的,實際上還是唐軍長這個以身殉國的抗日英烈。

我,甚至包括許多讀者都是極不情願看到作家給這麼一位真正的將軍——唐海翔中將軍長設置一個“殺身成仁”的結局的,總覺得這樣太過悲愴,太有損“士氣”,大缺乏“亮色”。然而思之再三,揆之情理,又為作家對於這樣結局的設置是正常不過的——在那樣一個狼煙四起、險象環生(包括來自於敵人和自己陣營內部的各種明槍暗箭)的時代裡,作為一個以身許國的穿行於槍林彈雨中的將軍,“死”對於唐海翔來說,實在是題中應有之意,也是每個軍人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它昭示的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前仆後繼的精神。

在第12集團軍這個舞臺上,烘托唐海翔這個主角的,自然少不了幾位活靈活現的“龍套”了,若無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合力“打造”,唐軍長身上的光芒可能不會如此耀眼,如此廣為人知。他們基本上由兩類人構成:一類是黎嘯天、軍法處長和唐海翔軍長的紅顏知己許青霞,在抗日救國的大節上,他們和唐海翔可以說是心有靈犀,對民族的敵人亦抱有血戰到底的決心。但是,較之唐海翔,他們性格中還有複雜的一面,這就使其在黑雲壓城各種矛盾撲朔迷離之際,多了幾分世故圓滑,少了一些稜角崢嶸。但作家沒有給他們簡單地貼上任何先入為主的臉譜而是入情入理地展現出他們性格中的多個層面,因為他們畢竟不是人們所習見的“壞人”,起碼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的血還是熱的。


烽火歲月鑄軍魂——讀軍旅作家唐雪元《兵心如虹》之《血薦軒轅》


另一類則是杜一春、章容生和唐寶良等為代表的,那個時代的“另類”,他們只知自己和小團體的私利,貪小利而昧大義,有奶就是娘是他們的金科玉律。作家把他們置於唐海翔的靈前進行鞭撻,將筆觸伸入其內心深處,體察入微地探尋其心靈蛻變的軌跡。

這是一部震撼我心的小說,也是我在唐雪元作家九部精彩小說中最讓我看得激情滿懷、拍案叫絕的小說,它一點兒也不深奧,用簡單的語言概之就是:軍魂不滅,愛國主義永遠是人類崇高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