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世界第一"與"中國唯一",江蘇這所985高校實力夠"硬核"!

天開教澤,道啟南雍。坐落在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南京大學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先後開創了多個"第一"與"唯一"。本期推送,和小編一起回溯那些"第一"與"唯一"中的南大"身影"——

坐擁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家。1941年至1942年在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64年至1966年,他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1967年6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的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在我國核武器發展史上豎起一座新的里程碑。1969年9月,他參與組織指揮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坐擁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錢驥,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1938年9月—1943年7月,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理化系學習。畢業後被留校作助教,進修物理。

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人造衛星設計院,錢驥被任命為技術負責人。他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併為返回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按計劃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

坐擁

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

莫礪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大人文社會學科資深教授。他是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師從文史大家程千帆。

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後,莫礪鋒考入安徽大學英文系,僅僅過了一年多,他就提前參加考研,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跟隨程千帆攻讀唐宋文學。他分別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了碩士、博士學習。

1984年10月22日,莫礪鋒的論文《江西詩派研究》順利通過答辯,他成為了新中國第一個古代文學博士,在整個文學學科都是第一個博士。

坐擁

中國第一個現代數學系

南京大學數學系源於中央大學數學系和金陵大學數學系。中大數學系的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南京高師數學系,創辦者是熊慶來教授。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成立了南京大學數天系,1958年,天文從數天系分離成立天文學系,1978年計算機技術從數學系分離成立計算機系,此後數學系的基本格局保持不變。

南京大學數學系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數學系,在代數幾何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周煒良等數學大師在中央大學時期於此執教。建國後,曾遠榮、孫光遠、施祥林、餘光烺、黃正中、周伯壎、莫紹揆、葉彥謙、何旭初等著名數學家匯聚於此。目前,南京大學數學學科已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坐擁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突破獎"

2016年"突破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聖何塞舉行。南京大學校友、中國科學家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王貽芳,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同年為丁肇中教授選中,赴其領導的L3實驗深造。1992年獲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博士學位。

坐擁

科學界首次發現夸克星存在的關鍵線索

2016年,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最近發生的一次史上最劇烈的超新星爆發,發現了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證據。這是科學界首次發現夸克星存在的關鍵線索,該發現有望為人類理解物質的最深層構成以及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幫助。這一研究於2016年1月28日刊發在天文學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坐擁

亞洲第一位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的科學家

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地層學大會上,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該獎由國際地層委員會於2004年設立。每四年頒發一次,每次僅有一人獲獎。之前全球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僅有四位,沈樹忠院士是第五位獲獎者,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坐擁

全國唯一的多學科綜合點(大理科試驗班)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是享譽中外的榮譽學生培養學院,前身為南京大學1985年成立的少年部和1989年設立的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是教育部、南京大學本科教育和教學改革創新試點單位,入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基地,是全國唯一的多學科綜合點(大理科試驗班)

學院"以重點學科為依託,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大理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本科通識教育和研究性教學、強化科學研究基礎訓練、推進國際化合作培養,提升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使高素質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寬厚學科基礎、突出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坐擁

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

2020年1月20日,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團隊謝臻達、龔彥曉等在量子信息研究中取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該成果以 "Drone-bas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towards mobile quantum networks"為題,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坐擁

坐擁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當前,南京大學的辦學事業已經掀開新的百年篇章。全體南大人將始終保持奮發昂揚的精氣神和朴茂平實的工作作風,為把南京大學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官網、官微、新聞網,新華網、軟科、科學網、新華報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