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死後,孫權執掌吳國30年,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反倒亡國了?

林丹智慧


實際上在赤壁大戰後,劉備進取益州,天下便已然三分。而三方的君王,曹操年紀最大其次曹操、再次孫權,按常理說孫權是曹操侄子輩的人,才能居然能與操、備三分天下,按常理說實力是非常可怕的。

那為什麼曹操、劉備死後二人並沒有發揮出相應的才能呢?並且自己建立的吳國也被曹魏滅亡?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孫權在曹操、劉備死後東吳面臨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魏王位後,發動政變奪取漢室天下,東漢滅亡。公元223年劉備經歷夷陵大敗後,病死於永安。可以說三分天下其餘兩國的奠基人都已經死亡,此時只有東吳孫權還在人世,理應進攻蜀漢以及曹魏政權。


東吳的局面是非常樂觀的,蜀漢大軍剛剛被擊敗,正逢大勝,孫權理應成趁機攻取益州,可領兵大都督陸遜接到了命令是:請陸遜大都督速回建業,議事。孫權召集他回去的原因是什麼呢?


可以認為孫權是怕陸遜掌兵時間一長,與之前東吳大都督一樣架空孫權,他最怕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就以害怕曹魏偷襲為由將陸遜召回。陸遜歸後,立馬交出大都督的帥印,並告訴孫權只有您才能統領江東的兵馬。


可以得出東吳君臣關係並不是很融洽,陸遜交還帥印就是要告訴孫權,我沒有反心,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東吳,可孫權並不買賬,認為權利還是把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安心。

其次來說孫權晚年的昏庸

公元241年,孫權寵愛二十餘年的太子孫登病死,這件事情對於孫權的打擊是巨大的,而此時的孫權將近六十歲,重新培養一個太子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孫權準備在眾多皇子中挑選一位才幹強、政治能力強的人。


正直江東四大家族的後代全部在朝為官的,於是對於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張昭認為孫和可立為太子繼承大統,其餘兩家認為魯王孫霸也未嘗不可。因此幾人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最終絕對孫和為太子,魯王孫霸與其有一樣的權利,相當於一個單位出現了兩個級別相同的領導,結果只能是導致二人內鬥,孫權原本認為自己這個主意不錯,卻不知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餿主意,因此也能看出其昏庸。


十年後孫權病逝於建業留下一團遭的朝廷傳給了後世之君。

再次來說東吳後繼無人

《三國演義》記載:自東吳四大都督死後,東吳再無可用之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不過他也是一個妄自菲薄十分自負的人,因此最終東吳的權利都在他的手中掌控。


他是有才幹的,可惜他對自己犯的錯誤從來不改,甚至誣陷他人,一點都沒有叔叔諸葛亮知錯就改的優良品質,而東吳並沒有其他可用之人,因此才會導致東吳的慘敗曹魏,根本沒有抵抗的餘地。

綜上所述:孫權的變化全完是由於太子孫登的死,孫登離世對孫權的影響太大的,直接導致東吳朝廷沒有人會說真話,朝政腐敗、國君還在想此前的太子,這樣的人怎麼會一統天下呢?


歷史紅塵


說到這個問題,就要看看孫權這三十年都幹了些什麼事,如果說孫權的前半生執政能力十分出色,聯劉抗曹奠定了三分天下根基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則慘不忍睹。看過孫權經歷的很多人會認為,這簡直就是判若兩人,前後的表現大相徑庭。



孫權繼承兄長孫策江東基業的時候,他雖然只有十九歲,但他能夠團結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從而穩固了江南的統治。更為難得的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他沒有選擇和劉琮一樣繳械投降,而是選擇了聯合劉備和曹操對抗,這得益於孫權聽取了魯肅的建議。

並在赤壁之戰中依靠周瑜的出色指揮,一戰成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同時也扼殺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這個時候的孫權,對身邊人給予的是極大的信任,但同時也不是無原則的信任,他既用人也掌控人,這就所謂用控有術。

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江東一統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最佳的時機就是夷陵之戰前夕曹丕篡漢的時候。但孫權、劉備都錯過了機會,劉備的一意孤行導致吳蜀兩家元氣大傷,而曹魏則坐觀成敗、漁翁得利。

在隨後的日子裡,孫權走的路急轉直下,他從一個英明君主變成了殘暴、昏庸的主君。這主要源於他的一個不良嗜好就是酗酒。據史料記載,孫權有一次大宴群臣,一位臣子因為不勝酒力,所以說自己不能再喝了,孫權因此大怒要將其斬首。如果不是張昭等重臣勸阻,恐怕這位大臣早就已經人頭落地了,孫權的孫子孫皓也由於酗酒無德,才導致了東吳最終的敗亡。

如果說孫權的前半生敬賢任能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就是殘害棟樑了。孫權後半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了自己繼承人的選擇上,儘管孫權立了孫和為太子,但他卻喜歡魯王孫霸,這導致手下的大臣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太子孫和,而另外一派則支持魯王孫霸,其中陸遜就是太子孫和的堅定支持者。按照常理講,孫權應該在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中選擇一位,但他卻獨闢蹊徑廢除了太子孫和,又處死了魯王孫霸,並且逼迫丞相陸遜憂忿而死。孫權選擇立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孫亮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指定了諸葛恪為輔政之臣。


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孫權為自己兒子選擇的這個輔政之臣很不稱職,諸葛恪儘管聰明絕頂,卻好大喜功攻伐曹魏徒勞無功,導致國內動盪,不僅自己被殺吳主孫亮也被廢黜。

後續的東吳陷入了內亂,最後吳主孫休依靠老臣丁奉出掉了權臣孫綝,東吳才終於恢復的正常。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吳主孫休病逝,繼承人孫皓將東吳徹底推向了覆滅之路。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統一天下又不是看個人能力。

就如某些提問一樣,窮究周瑜,諸葛亮,郭嘉不死,能不能提前統一?



戰爭,講究的是綜合實力。

換言之,三國為何是西晉統一,就是江東與蜀漢最終滅亡的原因。

孫權又怎麼樣?曹操劉備死了又怎麼樣?

孫權能以一當十?能變出騎兵?能讓江東人口超越北方?能讓江東民風強悍?

江東最終失敗的原因非常清楚,北方是華夏精華主體部分,江東和蜀漢都只有很少地方是富庶地區,人口、人才、錢糧、馬匹、鋼鐵遠比不上快速恢復的北方,最終只能失敗。

赤壁之戰為何是曹操失敗呢?

因為當時北方剛剛統一,綜合實力與孫劉聯軍相比於荊州並不佔據壓倒性優勢。



正因為蜀漢最差,所以263年最先滅亡。江東則因為水軍優勢拖了十多年,然後似一個爛蘋果一樣被西晉統一了。

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