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重臣王朗多次進諫,去世後和曹真等人共同配享曹操廟庭

《三國演義》作為文藝作品,最核心的要旨便是突出劉備陣營,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便是“神化”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眾多虛構情節中的一例。經《三國演義》“罵戰”的刻畫,不僅諸葛亮的絕世口才躍然紙上,王朗平庸、無恥、膽怯、尸位素餐的形象也被精彩地呈現出來。然而,歷史並非如此。

王朗,原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人。他早年師從東漢太尉楊賜,後被陶謙舉為茂才。陶謙擔任徐州牧後,王朗也被東漢朝廷任命為會稽太守。他在任上四年勵精圖治,受到所轄地百姓的愛戴。“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進攻會稽,王朗不採納自己的幕僚虞翻躲避的建議,決意堅守,並多次擊退孫策的進攻。然而最終兵敗,投降孫策,但並不為孫策效命。後來曹操還拿此事譏諷他:“太祖請同會,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會稽折粳米飯也。’朗仰而嘆曰:‘宜適難值!’太祖問:‘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曹魏重臣王朗多次進諫,去世後和曹真等人共同配享曹操廟庭

後來,王朗接受了東漢丞相曹操的徵召,輾轉多年到達許昌,先後擔任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職,以諫言寬政、善理政務、治獄寬仁而聞名。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務在寬恕,罪疑從輕。鍾繇明察當法,俱以治獄見稱。”延康元年(220年),“文帝即王位,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勸育民省刑曰:‘兵起已來三十餘年,四海蕩覆,萬國殄瘁。賴先王芟除寇賊,扶育孤弱,遂令華夏復有綱紀。鳩集兆民,於茲魏土,使封鄙之內,雞鳴狗吠,達於四境,蒸庶欣欣,喜遇昇平。今遠方之寇未賓,兵戎之役未息,誠令復除足以懷遠人,良宰足以宣德澤,阡陌鹹修,四民殷熾,必復過於曩時而富於平日矣。易稱敕法,書著祥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慎法獄之謂也。昔曹相國以獄市為寄,路溫舒疾治獄之吏。夫治獄者得其情,則無冤死之囚;丁壯者得盡地力,則無饑饉之民;窮老者得仰食倉廩,則無喂餓之殍;嫁娶以時,則男女無怨曠之恨;胎養必全,則孕者無自傷之哀;新生必復,則孩者無不育之累;壯而後役,則幼者無離家之思;二毛不戎,則老者無頓伏之患。醫藥以療其疾,寬繇以樂其業,威罰以抑其強,恩仁以濟其弱,賑貸以贍其乏。十年之後,既笄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後,勝兵者必滿野矣。’”曹丕稱帝后,王朗“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時帝頗出遊獵,或昏夜還宮。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則飾周衛,內則重禁門,將行則設兵而後出幄,稱警而後踐墀,張弧而後登輿,清道而後奉引,遮列而後轉轂,靜室而後息駕,皆所以顯至尊,務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車駕出臨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違警蹕之常法,非萬乘之至慎也。’帝報曰:‘覽表,雖魏絳稱虞箴以諷晉悼,相如陳猛獸以戒漢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將帥遠征,故時入原野以習戎備。至於夜還之戒,已詔有司施行。’”

次年,蜀漢和東吳爆發了夷陵之戰,有人認為應該支持已經稱藩的東吳,而王朗則認為應該等到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才領兵襲擊蜀軍的要害之處,曹丕也聽從了這個建議。隨後曹丕要孫權將兒子孫登送來當人質,孫權當然不會同意。曹丕於是決定興師伐吳,但王朗則認為現在孫登沒來就大舉興兵,但萬一正在打著仗的時候他要是來了的話後果十分嚴重,就勸曹丕“宜敕別徵諸將,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是時,帝以成軍遂行,權子不至,車駕臨江而還。”

曹魏重臣王朗多次進諫,去世後和曹真等人共同配享曹操廟庭

太和元年(227年),曹叡登基,“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二百戶。”他又發揮了一貫的愛勸諫的特長。當時曹叡“使至鄴省文昭皇后陵,見百姓或有不足。是時方營修宮室,”於是王朗再次上書,諫止曹叡大興土木營造宮室,隨後王朗升為司徒。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曰成侯。子肅嗣。”正始四年(243年)“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王朗是曹魏重臣,為曹魏政權的建立、鞏固做出了很大貢獻。他與鍾繇、華歆並稱曹魏三公;同時,王朗還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儒學家,他對儒學經典的解釋註解,並後人稱為“王學”。

王朗德才兼備,史書中有不少關於他為人寬厚好賢的故事。時人對王朗的品德、才華評價也都很高,例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王朗“文博富贍,一時之俊偉”;曹丕稱他和華歆、鍾繇“一代之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