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來看看崇禎皇帝的命運吧

一、南遷非朕意,我要為社稷而死

崇禎皇帝絕對是我國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之一。他自己都說,不幸而生在帝王家。您聽聽這個話,這哪像當皇帝的說出來的話。在我們的想象中,皇上那肯定是錦衣玉食,三宮六院,一言九鼎這樣的詞語才當得起。

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來看看崇禎皇帝的命運吧

可惜這些東西在崇禎那裡,都不是什麼值得讓人羨慕的。在他那裡,保命最重要,保家最重要,保江山社稷最重要。哪裡有心情享受那些榮華富貴,他非常想有作為,非常想能夠保得住那些東西,但是那些東西卻都偏偏眼睜睜在他手邊失去。最後落得個親手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自己也吊死在北京景山的一棵樹上。你說悲催不悲催?

1644年是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年,這一年他35歲。應該說正是人生中精力很好,經驗豐富,體力旺盛的時候,如果是太平盛世,這樣的年紀,在皇帝這樣的位子上,按照崇禎皇帝的意願,應該是要大幹一番的:整頓吏治,發展生產,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然後達到盛世的局面。自己看著這一派繁榮的景象,老百姓們都生活富裕,感恩戴德;臣子們都誇讚他是堯舜在世,千古名君之類的。可惜這一切都與崇禎無關了。

他的江山已經千瘡百孔了,外有滿清皇太極多爾袞不斷進逼,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攻城拔寨。而崇禎皇帝他長在深宮大院,對於這些軍國大事,他實在沒有什麼經驗。身邊大臣又都靠不住。於是他不斷地換將,不斷地換將。希望能夠有一個人給他頂住。史載崇禎皇帝在位17年,換了50多位內閣大學士。實在是不得已啊,在崇禎眼裡,這些人都不中用,沒人能夠幫他守得住江山。崇禎自己曾經說過:“文臣皆可殺”。

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來看看崇禎皇帝的命運吧

1644年,在崇禎皇帝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一個決定是要不要遷都?這個問題在殿堂上曾經被他的臣子——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來。當時形勢已經很危急了,正月的時候,李自成在西安宣佈稱王,建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這是要無視崇禎的節奏啊,在北方,滿洲人把國號定位“大清”,改元順治,多爾袞開始攝政。什麼叫做內憂外患,這就是內憂外患啊!

三月的時候,李自成的起義軍如推枯拉朽一般,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外。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急的跟熱鍋上的螞蟻一般,該怎麼辦呢?李明睿給他提出了遷都的建議。李明睿說,我自從被皇上提拔以來,一直在細心觀察時局,廣泛蒐集各方面情報,目前,賊寇已經快要打到京城了,形勢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只有南遷這一個辦法,能夠稍微緩解當前的局勢了。

李明睿的這個建議,不可謂不誠懇。他對時局的瞭解,也確實是到位了。問題是當時李自成的軍隊都已經到北京城外了,誰不知道這樣的局勢呢?但是其他大臣怎麼就不提這樣的建議。只能說,此事事關重大。南遷不就是逃跑嗎?誰願意背這樣的罵名?大臣們一個個都賊精的人,沒人願意出來背鍋。這一朝大臣,沒有什麼擔當啊!

崇禎皇帝自己又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他此前是想都沒想過這樣的問題。成長的環境限制了崇禎的應變能力。他不能像他的祖宗朱元璋、朱棣那樣,身經百戰、能屈能伸。他甚至都沒有過一次親征,就這樣束手就擒了。

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來看看崇禎皇帝的命運吧

因此,當他聽到李明睿南遷的建議時,他嚇了一跳,“此事重,未可易言。”他說道。都打到家門口了,還是這種態度。崇禎皇帝的悲劇是註定了的。

雖說如此,李明睿畢竟給皇帝指了一條他此前從沒想過的路。遲疑過後,崇禎還是低聲問道:“上天未知如何?”就是要問問天意。李明睿答道:“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就是說皇上您不要指望上天了,還是自己做決定吧。

崇禎這個時候卻猶豫了。他把這件事拿到朝堂上,讓大臣們來討論討論。可是這個時候,經歷過多輪黨爭的大臣們,見過了太多太多的因為立場沒站對而遭殃的事情了。他們已經不再願意在任何重大問題上被對手抓住把柄了。怎麼樣才能夠沒有把柄被抓住呢?那就是講大道理。大道理總是對的吧,還能夠有錯啊?

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為首的一些朝中重臣,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慷慨激昂地陳說著不可遷都的理由。把一些正確的大道理都講了個遍,可他們就是忘了,大道理能拯救的了朱家江山嗎?哦,對了,反正是朱家江山,又不是大臣們的江山。朱家江山亡了,這些大臣們還可以投靠闖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來的事實也是,這些在崇禎面前講大道理的臣子,變起節來可不像他們口中講的道理那麼義正辭嚴。

總之,聽了大臣們的一番慷慨陳詞。一向頗有主見的崇禎皇帝最終給這件事情下了結論:不遷都。他的理由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他對臣子們說的一段話:

祖宗辛苦百戰,定鼎於此土,若賊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責鄉紳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謝先經失事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獨去,如宗廟社稷何?如十二陵寢何?如京師百萬生靈何?逆賊雖披猖,朕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這就是崇禎皇帝在這件事情上最後的態度。我們從這段話裡頭,分明的能夠讀出來。崇禎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他身上背的負擔也太重了。這是祖宗留下來的江山,我一個人逃走了,將來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再說,我逃走了,京師的上百萬老百姓怎麼辦?大不了一死,“君王死社稷”,也是應該的。聽聽這話,還是很爺們的!

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來看看崇禎皇帝的命運吧

相比之下,崇禎皇帝的心中,是真的裝著道義;而大臣們講出來的,只是假道義。

二、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亂世的悲情皇帝

就這樣,崇禎皇帝錯過了南遷的最佳時機。三月十八日,北京外城被攻破。這個時候,崇禎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只看到了“上聞外城破,徘徊殿庭”這樣的句子。他在殿庭裡徘徊著,心裡一定是翻江倒海。徘徊之外,他又派了十名太監去往各營充當監軍,然後任命他身邊的司禮監太監王承恩提督內外京城,也就是守城總指揮。在最後時候,崇禎皇帝的身邊,能夠信任的,也就只有這些人了。大臣們幹什麼去了呢?都排著隊準備向李自成討好去了。

好了,李自成馬上就打到皇宮來了,該安排後事了。君王死社稷,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崇禎召集起他的家人們:周皇后、袁貴妃、三個兒子還有女兒長平公主,做出了他的最後的安排:

1、男孩子,要逃走。他給他的三個兒子找來了平民的衣衫,親自給他們換上。並且囑咐他們,讓他們記住,從此走出宮,你們就是平民百姓了。遇到了有身份的長者要叫老爺,如果是年輕的就要叫相公。遇到老百姓的話,年長的叫老爹,年輕的叫兄長。遇到了讀書人你要稱他為先生,遇到了當兵的人要叫他長官。總之,出了這座皇宮,你們就要懂得這世上做人的規矩了。他一邊說一邊哭泣:“你們為何不幸而生在了帝王家啊!”然後讓內侍把三個兒子送到了外公家。

2、女孩子,不能留。女孩子在古代亂世的命運是很悲慘的。崇禎皇帝擔心自己的家人被玷汙。他做出了非常殘忍的決定:兩個老婆,自己回去上吊吧。女兒長平公主還太小,才十五歲,不敢自殺,那就幫她解決吧。崇禎把三個兒子送出宮之後,就把周皇后和袁貴妃叫來,三個人擺酒痛飲、連聲哀嘆。他告訴他的兩個夫人:“大事去矣”。然後三個人又抱頭痛哭,氣氛有如當年的項羽別虞姬。在最後時刻,崇禎還不忘他的子民。史書記載,崇禎皇帝嘆息了一聲:“苦我民爾”。然後讓他的兩位夫人回宮自盡。

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來看看崇禎皇帝的命運吧

周皇后上吊死了,可是袁貴妃在自盡時,繩結沒打牢,繩索斷裂,“墜地復甦”,袁貴妃這個時候害怕了,不敢再上吊了。於是崇禎拔劍就砍,連砍三劍都沒有砍死。急火攻心的崇禎皇帝,拿著劍拼命地向袁貴妃刺過去,這個可憐的女人,曾經身為貴妃、受到皇帝寵幸的女人,就這樣死去了。

只剩下長平公主了,這個十五歲的女孩子。崇禎把她叫到身邊,瘋狂的揮劍砍過去,嚇得長平公主到處亂跑,驚恐的哀嚎聲響徹殿宇。崇禎皇帝也是不忍心看著自己親自殺死女兒。他左手以袖掩面,右手持劍砍向公主。嚇得長平公主趕緊用手去擋,結果一條長臂應聲落地,長平公主也昏死了過去。

崇禎皇帝自己則如眾人所熟知的,他選擇了以發掩面,吊死在了宮廷後院的一顆海棠樹上。身上留著一封遺書:“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無傷百姓一人。”


這就是崇禎皇帝悲壯的結局,也是整個明朝悲壯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