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不久前,李想發了一條微博,關於“疫情一段時間的一個重要反思”,隨即引發熱議。全文如下:

過去至少40%的會議都是在浪費時間,為內部低效的信息流通方式和不過腦子的豬隊友在埋單。

至少60%的出差都是在浪費時間,大部分事情你去不去其實屁影響也沒有,只是跑過去刷個臉,互相找個安全感,刷個存在感。

至少80%的商務社交和公開會議都是在浪費時間,一群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看不清本質的人一起刷存在感,比誰更糊塗、更沒腦子、更沒安全感,相互感染,群體陶醉。

疫情讓我們迴歸了事情運轉的本質,結果反而更好了,內心也更踏實了。

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這內容還獲得一片點贊,眾人紛紛反思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管理時間等等。但李想這種反思,實際上卻暴露了他更為幼稚的管理思維。

成功思維vs風險思維

有兩種不同的思維,一種是認為把所有事情做對了,就成功了;還有一種是把所有事情都做對了,才能避免失敗的風險。

這倆思維在過程中看似沒什麼差別,都是要儘量保證事情做對做好,但本質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成功思維是認為一個大的成功,由很多小的成功累積,是一種線性的,簡單性的思考方式,把小的成功加總就獲得了整體的成功。

風險思維則是一種面向未知的思考,認為成功會面臨很多未知的考驗,雖然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但不足以保證成功,只能保證儘量的降低失敗的風險。

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的商業社會里,除去自己的努力,還有競爭對手、商業環境、外部條件、法律法規等多種因素共同制約,如果抱著一種簡單的成功思維,可能最終收穫的就是不成功。

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灰度and冗餘

成功思維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世界的不確定性,或者說用一種簡單的孩子式的對錯思維,來去看問題。在真實的世界裡,不是說非黑即白,在黑白之間,有著無數種灰度的狀態。

徹底的成功和徹底的失敗之間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人們往往偷懶,簡化的認知對和錯,卻忽略掉了中間的可能性。這種選擇性忽視,無形的扼殺掉了發展的可能。

而在這種思維之下,往往會忽略另一樣東西,或者把這樣東西看作是有害的,那就是“冗餘”。

冗餘是什麼?其實簡單說就是“留一手”,或者多準備出來的,比如數據要做備份,這個備份就是冗餘,冗餘在正常的情況下的確是多餘的,但不是毫無意義的多餘,一旦遇到風險,比如前端數據受到了損失,冗餘就發揮作用。

說白了,冗餘就是抵抗風險的方式。眾所周知,風險是個數字,是用出現問題的可能除以所有的可能性。冗餘就是對抗風險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增大可能性空間,從而就可以降低風險的可能,冗餘越高,抗風險能力就越強。

其實不僅是商業行為,在人生中,冗餘同樣重要。一個把自己時間安排的慢慢的,死死的人,是不會有太好的人生體驗的。冗餘不但可以抵抗風險,還可以在漫無目的中創造一些新的奇遇。

甚至在人體內部,DNA也存在著大量的冗餘,一方面防止複製的出錯,另一方面可以創造出“變異”,可以在穩定的同時創造“驚喜”。

一個組織,如果不在人員以及工作時間上留有一些灰度和冗餘,就很難在發展中獲得一些意外的飛躍,只能按部就班,同時抵抗風險能力也非常有限。

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單一vs多元

一個會議當然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或多個問題,但其效果遠遠不止這些。一個成功的內部會議,會有很多額外的價值,比如團隊內部問題的發現、整體學習和成長、充分溝通後的彼此瞭解、團隊凝聚力的提升等等。

如果單純以解決某個問題為目標的話,大多數會議都是不必要的。或者說李想說的那種會議,可能就是所謂的分工會,這種會口頭傳達就可以,根本沒必要專門的開一個“會”。

但如果考慮到會議的多種功能,有時候群體聚集在一起,這種本身的儀式性就具有很大的效力,除了能解決要討論的問題之外,組織還可以帶來更多元化的收益。

這一點上,就延伸到企業的單一和多元思維上。一個企業、組織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單一化的講,為了創造更大的利益,而多元化的考慮,為了創造社會價值、為了實現員工價值、為了員工的生活品質等等。

同時這還涉及到過程思維和結果思維上。雖然過程或者多元對企業的最終盈利沒有什麼太大的說服力,但一味追求結果和單一目標的企業,其穩定性和活力必然也是匱乏的。

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天才個人vs傻子組織

每個企業都希望有一群天才的員工,但從人類能力的正態分佈角度來看,大多數人的能力都集中在平均水平的上下。組織的目的,就是讓平庸的人也可以在組織的保障下做出更優秀的事情。

所以平庸的組織讓天才做平庸的事,而優秀的組織讓平庸的人做到天才的事。李想的反思和抱怨,一方面有點抖機靈,顯示自己“天才個性”的一面,同時也暴露了其對組織管理理解水平的低下。

皇帝新裝or空想主義

李想戳破了工作中的一些泡沫,指出皇帝新裝的虛偽了麼?

從一個幼稚的角度看,是的。的確,很多內部會議效率都不高,很多外部會議都是不必要的,很多商務會面也都是沒有價值的。

但想想,在請求別人辦事之前,我們不會說,喂,車借我一下。而是至少要寒暄一下,客氣一下才說得出口。

這個社會、我們的文化不是為了某種商業效率存在的,很多所謂的繁文縟節都是一種潤滑劑,其目的有點像計算機鍵盤的qwer設計,並不是為了提升效率,而是要達到整體的平衡。

人生和工作都需要“冗餘”,李想對效率追求暴露了幼稚的管理思維


文化不僅是潤滑劑,而且還是緩衝區,也就是儘量避免爭鬥和衝突的發生,讓你死我活的爭鬥變成互相受益的合作。合作的基礎不僅僅需要一種高效的溝通,其背後的人與人的關係、文化的框架、習俗約定的遵守,都是合作所要付出的成本。

所以就算李想看到了皇帝的新裝,也只是他對管理的幼稚理解所生髮出來的空想主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但存在的合理性往往不能單純的用某一個標準,比如效率來去衡量判斷。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說:從長遠看,人都是要死的。

但這個世界並沒有因為這個真相而沉寂,反而繁花似錦。在很多看似無意義,無效率的事情背後,我們總能發現這樣和那樣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也正是我們在終極目的之外,能發現的生活趣味。

如果人生或者事業只以結果或效率來看,就太無趣了。更何況,如果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可能也不會真正收穫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