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思考法國大革命性質的多樣性!

文|和史

讀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思考法國大革命性質的多樣性!

沃勒斯坦與其《現代世界體系》

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是四卷本的宏篇鉅著,自問世以來各國學界的討論眾多,在此很難一一贅述。在查爾斯·拉金和丹尼爾·奇洛特對沃勒斯坦生平總結的《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作為歷史的社會學和政治學》一文中指出,"這本書(指《現代世界體系》的第一卷)是對15世紀至17世紀初歐洲經濟與社會歷史偉大綜合的一次嘗試。"我們更不應忘記,沃勒斯坦早年被認為是一名非洲學家。而正是早年對於所謂邊緣地區現代化以及去殖民化道路的研究讓他能夠做出現代世界體系這樣的囊括全球的著作。

我無意於對於整部作品加以評價,因為相關的書評已有很多,而且這本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想主要討論一下在書中的第三卷第二章以及其後一些零散的部分中沃勒斯坦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看法。

在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三卷第二章裡講到了他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種種看法,實際上沃勒斯坦的討論更多是從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來看待這場革命。在書中他批判了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古典解釋,認為其一法國大革命是處於世界體系內部中心地位的英法之爭相對應的法國國內的革命嘗試;其二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體系中最早的反體制運動;其三是法國革命中的文化意識形態引人注目。

談論法國大革命就離不開對大革命學術史的梳理。

通常的梳理方法都是按照馬克思主義、修正主義、後修正主義這樣的順序,沃勒斯坦也不例外。在討論大革命的社會起源時,沃勒斯坦援引了索布爾最經典的解釋,即"法國大革命只不過是長期的經濟和社會演進使資產階級成了權力和經濟主角的產物",並且在行文中體現出了他是基本認同這一看法的。

而關於資產階級何以選擇"革命化道路"的原因,索布爾認為是"貴族的頑固性"和"農民大眾反抗的堅決性"的結果。

但是沃勒斯坦指出索布爾沒有將法國與他所認為"沒那麼激進"的英國和走其他道路的國家(如普魯士)進行對比,解釋為何那些國家的貴族沒有那麼頑固,農民也不會堅決地反抗。當然,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解釋受到了弗雷等修正主義史家的批評。弗雷否定了法國大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認為法國革命屬於1789年以前就已開始的自由革命,比索布爾提出的"資產階級革命時間要長",內容有所不同,其政治色彩更淡薄,文化色彩更濃厚。

在回顧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解釋和修正主義史學之爭後,沃勒斯坦也表明了自己想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便是法國大革命是不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的問題。而在他看來,上面兩種意見相差較小。

首先,沃勒斯坦指出,"只要人們承認法國沒有走英國式的道路,也沒有走'普魯士式的道路',而是走了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道路:承認在法國大革命以前及以後的幾個世紀裡法國經歷了一個從封建制度向資產階級制度'轉變'的典型階段,那就不難使長時段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調和起來"。(卷三,p34.)

其二,第三等級與貴族之間的抗爭,只不過是精英之間的抗爭。他們都屬於資本主義前時代的精英,由於法國尚處於資本主義前的歷史階段,因而法國革命不是資產階級革命。

其三,把視野放到資產階級以外的集團上。一些學者認為法國革命具有兩重性,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又是萌芽狀態的無產階級革命,或者說,法國革命中農民發揮了極其獨特的作用是法國革命的一大獨創性。很多學者都強調了農民在大革命中發揮的作用,大革命的農民問題一直也是學界討論的焦點。沃勒斯坦援引了居埃蘭、索布爾、巴林頓·摩爾和斯考切波等人的觀點,認為強調農民的作用導致了把法國大革命看成是反資本主義革命。

以上便是沃勒斯坦對大革命史研究的簡單學術梳理,通過這樣的梳理他指出,就大革命對法國及世界造成的多樣性影響而言,大革命無疑是一個"神話",接受並且利用這種神話,仍能對理解二十世紀的"混亂"加以指導。因此,沃勒斯坦強調要放棄古典的資產階級革命解釋,因為"大革命表現出來的'神話'不是資產階級的神話,而是反資產階級的神話"。

讀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思考法國大革命性質的多樣性!

巴士底獄”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為“城堡”,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

那麼,大革命究竟是不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大革命研究中眾說紛紜的核心問題與概念之一了。那麼我想要結合著沃勒斯坦的分析談一些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首先要談論的是,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麼?

對大革命起源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解釋是,貴族們對路易十四絕對君主制的反抗削弱了君權,並引發了被排斥和受打壓的資產階級的反對,後者利用了18世紀80年代末的危機推翻了舊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受這種觀點影響,我們會發現直到今天在國內對於大革命的解釋往往都是沿襲著這一思路,側重於從腐朽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間鬥爭的視角來描繪18世紀末這段宏大的歷史。

隨著歷史研究的愈發具體,我們知道西方學者對於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而且找到了很多具體的例子。從1789年7月14日開始,領導行動的特權階級和知識分子就遠不止拉法耶特、米拉波、西耶斯等人,"大革命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資產階級行動"。如果說大革命不是資產階級革命,那麼,大革命是平民革命麼?沃勒斯坦從大革命前舊制度末期全球的經濟狀況入手,比對了英國法國兩個"現代世界體系中心國家"的所謂"舊制度危機"。他指出,穀物價格的下跌是從1620年前後至1750年左右遍及歐洲的一個現象。

但是法國不同於英國,法國貴族中佔據大多數的群體並沒有設法獲取高度的獨立,而是逐漸淪為了國王的附庸。與英國土地貴族轉而採取商業化的農業運作方式不同,"法國波旁王朝的貴族階層不斷壓迫農民,巧取豪奪",主要依靠從農民那裡剝削財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們當然不能忽視農民在大革命中起到的推動作用。索布爾曾把農民的抗爭說成是"法國革命的核心",沃勒斯坦也認為"把農民的動亂看成是對資本家進攻的抵制是有道理的"。(p120)由此,沃勒斯坦認為,革命所造成的公共秩序的崩潰引起的是一場"反制度(即反資本主義制度)運動"——法國的"人民"運動,在他看來這場運動正是大革命不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的緣由。

另外,沃勒斯坦還指出,是與英國的經濟中心之爭促使了法國精英們努力去追趕與英國的經濟水平差距,然而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發,雙方的差距仍然存在。他認為,1763年七年戰爭法國的失敗正是轉折點。當法國精英們認識到自己"落後"於近鄰英國時,他們採取的措施一是採取支援本國企業家的保護性干預主義;另一辦法是鼓勵資本家"競爭"的自由干預主義,藉此加強法國的經濟地位。1763年以後法國在這兩方面收效甚微,這實際在政治上就孕育了爆發革命的很大可能性。而參與這場改革-革命的精英階層包括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而且很明顯的是,在革命後初期,許多貴族仍然保留著頭銜、榮譽權利和長子繼承權,甚至在立法過程中佔據領導地位。因此,單純地以資產階級革命為框架去界定革命前後的階級成分未免太過於單一化和簡單化了。

讀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思考法國大革命性質的多樣性!

林·亨特:當你把某個想法訴諸筆端時,一些妙不可言的事情就發生了

從沃勒斯坦的文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沃勒斯坦在全球史視野下對法國革命的思索。探討法國革命的起源時,我們不能忽略其外部因素——從七年戰爭到北美獨立戰爭,都對法國國內的局勢產生了影響。近年來學界對於法國革命研究的跨國史和全球史轉向成為了一大熱潮,最為著名的便是林·亨特、蘇珊娜等人主編的《全球視野下的法國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但是如果仔細品讀沃氏的作品,我們會發現這一傾向已經十分明顯。當然,由於這本書本就是一部全球史作品,以跨國視野來看待每件重大事件也是必然。

沃氏在文中強調了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工業革命以及北美獨立戰爭對於法國的影響,並認為這些都是造成舊制度危機的重要原因。另外,他的每一部分分析都與全球經濟相連,也表現了沃氏更加側重於從經濟史來分析社會重大問題的傾向。總而言之,將沃氏對大革命的分析部分提取出來,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是他始終是結合著自己的"現代世界體系"理論來評述這一事件的,從對起源到影響的分析都是帶有全球視野的。隨著今天全球史和跨國史的深入發展,沃勒斯坦的相關分析值得大革命史家們借鑑

沃勒斯坦的最終結論便是,法國革命是對整個現代世界體系的必要衝擊,使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最終於經濟和政治現實相適應。1789年的變革衝擊的不僅是舊制度,還有披著"封建外衣"的資本主義世界,它是整個西方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標誌了"封建意識形態的最終崩潰"。(p127)而且,沃氏認為"(大革命)並不是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標誌,而是它們完全成熟的時刻"(p127),這一點和他章節開始所表述的"大革命不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相對應。

總而言之,如果單獨將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三卷第二三章關於法國大革命部分拿出來看的話,我們不難看出沃氏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功底以及全球視野,這與以往任何單獨研究法國革命史的史學家不同,他的視野要更加開闊,立論也在努力去超越馬克思主義經典解釋與修正主義之間的論爭,而是用全書的核心概念"現代世界體系"來解釋這一西方現代革命中的關鍵事件。

最後必須要說明的是,沃勒斯坦雖然反對大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解釋,但是他卻是一名十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支持者。沃勒斯坦對於以法國由封建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期為分析單位,認為"這不是教條地遵循馬克思的字句,而是忠實於馬克思的精神"。

或者說,沃勒斯坦既不是馬克思主義教條的訓話學家,也不是對其理論的葬送者,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代活用者,這也是我們在學習沃氏思想時非常需要借鑑的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