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雖好,但也不能丟了“面對面”

戴好口罩、調整好機位,在幾名助手的協助下,種子企業“隆平高科”副總裁楊遠柱近日開啟了首場“春耕直播”。對於這位每年要在田間地頭給農民授課幾百場的“老種子”來說,第一次進入“直播間”,面對美顏燈和網友,還是有點緊張。(3月27日 新華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物流和人流遭遇堵點,給春耕生產帶來不小的挑戰。面對今年的特殊情況,千千萬萬個“田野直播間”活躍起來,農技人員在田頭通過視頻講技術,農民看著手機選農資、學技術。蜜柚幼樹如何修剪、芒果花帶葉怎麼處理、何時給小麥施肥、如何讓花生豐收……只要是農民需要的內容,都有人在直播。

在智能手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今天,在“面對面”服務群眾遇到疫情阻撓的時候,政府涉農部門轉變觀念,創新方式,“數字化”地解決農業生產遇到的困難,這樣打破時空限制的“雲端服務”,有效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這對涉農部門指導好農村群眾春耕備耕確保夏糧增產增收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雲端服務”方便、快捷、高效的優勢確實凸顯,但涉農部門的黨員幹部也一定要明白,“雲端服務”再好,它也只是服務群眾的一種補充方式,它永遠也不可能取代面對面、心貼心、手把手的服務,廣大黨員幹部不能因為有了“雲端服務”,就把傳統的下高樓、出深院,走村入戶的好傳統“刀槍入庫”,這是不行的。在疫情防控好轉,條件允許的時候,廣大黨員幹部依然需要堅持老傳統,堅持面對面地服務群眾。要知道,雖然網絡迅猛發展,但在農村,特別是偏遠的山區農村,還有數量不菲的群眾,他們還是大眾眼中的“脫網群眾”,他們使用的還是城市少見的老人機,他們不會上網,也不會聊微信、QQ等,丟了面對面,就是丟棄了這部分群眾,讓他們有困難,卻難以得到幫助,這無論是對脫貧攻堅,還是對鄉村振興等都是極為不利的。

“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涉農部門的黨員幹部要服務好群眾,做群眾的貼心人,既要重視“雲端服務”的方法和手段創新,也要重視面對面等“老辦法、土辦法”的傳承和弘揚,決不能有了互聯網,有了“雲端服務”,就把走村入戶、面對面服務群眾等好傳統拋在腦後。(李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