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國防科技工業有能力有擔當

他們平時忙碌於衛星上天、“嫦娥”奔月、核能研發等,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臨時又以另一種姿態忙碌著。提起國防科技工業,我們常常想到衛星、火箭、核能等先進技術和大國重器。當他們與疫情正面相遇,會發生什麼?

近日,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瞭解到,作為我國科技產業中一股特殊的力量,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從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大局出發,以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技術優勢,為戰勝疫情提供科技支撐。

科學妙用核技術

疫情初期,許多一線人員面臨一個問題:醫用防護服不夠用。儘管各地加急生產,但有一道工序很費時:防護服出廠前必須消毒滅菌,這道工序一般通過環氧乙烷滅菌的化學方法來完成,時間需要7到14天。對於與病毒賽跑的一線人員而言,這個時間太過漫長。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縮短時間?國防科工局提出,可否利用核技術進行輻照滅菌替代環氧乙烷滅菌方法,並徵求專家意見。專家分析認為,通常情況下,一箱防護服四面通過15分鐘的鈷-60或電子加速器產生的射線照射後,即可完成輻照滅菌。輻照滅菌可以使醫用防護服滅菌時間縮短為1天左右,而且無殘留,不用擔心輻射安全問題。

隨後,國防科工局聯合相關部門緊急啟動了輻照滅菌技術方案、工藝流程論證相關工作。論證通過後,工信部、國防科工局委託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組織輻照企業起草《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應急規範(臨時)》,並由工信部、國家藥監局、國家衛健委聯合發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印發通知執行。很快,輻照滅菌實現規模化應用,國防科工局動員全國輻照加工企業為疫情前線醫療物資提供免費滅菌服務,中核集團等企業輻照滅菌後的醫用防護服緊急發往武漢。

核技術在處理醫療廢物等方面還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新冠肺炎治療會產生大量醫療廢水和醫用垃圾,利用電子束輻照技術對醫療廢水輻照後,產生的強氧化物質可與水中的汙染物和細菌相互作用,進行氧化分解,從而實現消毒滅菌;採用輻照技術處理醫療廢物,不用像傳統消毒滅菌方法那樣需要對廢物包裝進行拆解,從而避免二次交叉感染。

據瞭解,在公共衛生方面,核技術還有許多用武之地。比如利用射線與共生菌相結合的技術,通過“以蚊治蚊”方式,阻斷登革、塞卡等病毒傳播,從而實現蟲媒和蟲媒病的防控等。

此外,為滿足口罩、防護服需求,航空工業集團、中國電子集團、中國船舶集團、兵器裝備集團等國防科工企業利用自身設計製造技術優勢,緊急研製和生產口罩機、用於防護服加工的壓條機等設備。

北斗高分齊上陣

“10天建成一座醫院”,這是疫情之下的中國速度。當武漢知音湖畔的一處樹木覆蓋區域變成一座可容納1000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時,有一顆遠在太空外的“眼睛”在觀測和指導施工。

據瞭解,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期間,國防科工局重大工程專項中心調整了高分衛星任務,為現場施工提供遙感觀測。對此,高分衛星任務管理項目團隊規劃高分七號衛星在軌測試任務,認真核算高分衛星運行過頂時刻和立體成像載荷的前後視相機成像工作任務,統籌星地資源編排衛星業務測控計劃、地面數據接收和數據處理計劃,為全程觀測醫院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不僅高分衛星觀測,北斗衛星定位也派上用場。北斗高精度定位設備火速馳援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建設現場,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工作一次完成。有了北斗,即使在環境複雜的場地,也能實現高精度定位、精確標繪,為兩座醫院的建設爭取時間。

北斗還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基於北斗系統的“疫情區應急作業”無人機多次降落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將醫療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這些無人機不僅有北斗高精度定位,還接入了中國電科集團研發的智能無人運投管控系統,只需在衛星影像上精確選點,規劃航路信息,一鍵起飛和降落,實現無人化智能控制和精準投遞物資,減少人員接觸,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還有更多技術出現在了疫情一線。比如,兵器工業集團夜視研究院基於紅外技術,研發大範圍全自動紅外人體測溫系統,測溫效率每分鐘約500人次,精度±0.3攝氏度,可隨時監測人群溫度異常情況,並及時報警。紅外測溫設備需要用到黑體輻射源等重要部件,中國航發集團航材院積極開展紅外體溫計校準設備研製,在春節期間迅速制定完成詳細工藝計劃。

信息多動人少動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得到快速發展。大數據、 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這些信息技術也被國防科技工業用於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通過“信息多動人少動”,減少疫情傳播風險。

他們發展工業互聯網等“線上”“雲上”平臺和應用,構建更加便捷的生產生活新模式。比如航天科工集團航天雲網公司聯合中石化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口罩生產企業和原材料企業的網絡化供需通道,並匯聚行業專家資源,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防疫物資生產企業提供產線諮詢、工藝指導、產能提升等服務,幫助企業“找材料、補設備、找專家、提產能”。

他們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造新的連接方式,讓“辦事不接觸”“服務不見面”。比如,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信息智慧政務團隊研發智慧政務一體化商事登記秒批系統,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商事註冊登記的“遠程受理、一網通辦、秒批辦結”;航天科技集團九院憑藉自身在航天電子技術領域的積累,聚焦智能感知與信息服務,研發航天雲智掌上移動辦公平臺等信息化、智能化產品,解決自動化辦公等問題。

疫情仍未結束,科技戰疫不能停。國防科技工業以其自主創新的傳統和攻關會戰的決心,為疫情早日畫上休止符、生產生活秩序早日恢復正常繼續貢獻科技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