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需不需要如此費心的學文言文,為什麼?

張俊


這個問題個人以為必須學。其實這裡頭有幾點原因,我們可以分析以下。

首先,如果小中學生不學點古文知識,那麼到了大學,他肯定對一些古文知識仍不太懂,除了一些常課外讀古籍的個別人,可若是課本不教,功利化的時代,又有多少人愛去讀古文,應當幾乎沒有。

有人可能要說了,不懂就不懂,古文對我們生活來說有意義麼?沒古文我們照樣生活,說不定生活的更好呢!

其實錯了,首先不懂古文,歷史無從借鑑,而中國許多傳世著作也不將傳世,中國文學便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則無脈絡可尋,一些優秀道德文明傳統也將消失。

這對中華文明繼往傳承來說,無疑於戰略性毀滅。

我們今天的一些文明文化也找不到支點。

最終會出現文明消失,今文無序的狀態。

因為中國許多德育教化都一朝朝一代代古文著說,延續下來。

今人若不懂古文,五千年沉澱積累這一切,自然蕩然無存。

所以小中學生必須學點古文知識,雖然可能覺得艱難。但漸漸我們會懂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會懂得有朋之遠方來,不亦樂乎,會懂得唐詩宋詞。懂得經史子集等。可等少時不學,大時悟便難。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個小問題,不可以輕忽。


默玄吟雷


小時候,讀不懂文言文,讀不懂古文,學識不夠,詞語甚至每個字的意思都要逐個翻譯才能瞭解。所以,讀不了《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等書籍。那時候,就想過這很難。

那時候,課本上的文言文還是沒有那麼多的。之前,看最新的編排,文言文古文會佔很大的篇幅。

那學起來可能更難一點,但是還是必須要背下來,背多了,讀多了,學多了,自然就懂了。

為什麼現在古文的比重增加了,因為更加重視傳統文化了。

重視傳統文化,首先就要保證能讀得懂古文,這一點唯有多學才能貫通,沒有其它辦法。

回到需不需要費心學古文這個問題上。

那是自然肯定需要學。

原因一,上邊已經說了,瞭解傳統文化,就首先要能順暢讀古書,如果讀古書還要一個字一個字查什麼意思,那傳統文化或者前人留下的典籍,想要徹底為今所用的進程就緩慢很多。

原因二,文化歷史都需要後人傳承銘記研究,很多歷史文化沒人瞭解研究,都會慢慢消失,這是個危險的事情。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修史,這與大多數國家不同,他們的歷史記載很少有這麼詳細的,沒有詳實的歷史記載,中國就脫離了根本,傳統文化弱化甚至消失,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沒了,根基也就沒有了。那未來會怎樣,就很難說了。

原因三,最近很多人都反對居住條例,為什麼絕大部分中國人反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那些國外來的人不是炎黃子孫,沒有共同的祖先,沒有一直傳承承繼的家族文化,沒有同樣的歷史。中國人之所以這樣齊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形成的凝聚力。學好古文很有必要。

原因四,古文,各類古文,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黃帝內經》等其它方面的古書,都蘊含了古人的智慧,不讀是不會了解的。古文有很多直到現在還研究不透的東西,所以,要學要讀,讀了要研究,要學以致用。這是寶藏。

原因五,不止現代文能提高文學修養,增加學識,古文更可以。現在很多人也會運用古文小說來講故事,出書,成名,獲利,這就是人家讀得多,研究得多,會學以致用。舉個例子,聽書,現在很多人就喜歡聽書,有的人就讀原著,這也可以獲利。如果有這方面的興趣愛好,以及考慮過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那絕對是有必要學好的。

原因六,如果你沒認真學習過古文,以後你會發現和別人說話時,你的學識不夠,很難在第一時間理解不了別人在說什麼,比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別人說一句類似這樣的話,你還需要查一下才能知道啥意思,那溝通就不順暢了。當然,只說大白話也沒什麼。

還有別的方面,總之,古文古詩都要認真學,而且很有必要。


媯中夢


文言文才能真正承載中華文化的內涵!


景濤影音


關於中學生需不需要學文言文,我從以下二點回答:

一、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中國的傳統文化,蘊藏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尤其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思想,更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的。《論語》、《道德經》中的經典,更是現代人做人、做事、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行為準繩。

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一生三,二生三,三生萬物;如道德經中的“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如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無不閃爍著先人智慧之光茫,猶如一盞啟明燈,給現代人以智慧與力量!

用漢字,講漢語,是中國人的理應傳承的中華文化。中國古典文化,諸子散文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學好文言文,學生的語文程度才會越來越好,思想之精髓才會深厚厚重!

2、現代文離不開文言文的土壤。

中國文化有上千五千多年的歷史。從“五四”白話文到新中國的簡化字,現代文的歷史不過區區百年。儘管可以通過翻譯成白話文的學習,但文本的翻譯會走樣和變味。文言文的凝練和深刻是現代文無法比擬的。

現代的優秀學者、作家都有深厚的文言文基礎。比如巴金、魯迅、胡適、錢鍾書都博通古今,他們汲取了古文的營養才有所成就。

當我們朗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精典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否有一種豪邁之氣心中湧然而生!這是現代白話文無法比擬的!!

我是花落無言花開無語,一枚70後,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