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怪圈,做個旁觀者

跳出怪圈,做個旁觀者


“怪圈”人人都會碰到,比如說背英語單詞——健忘,幾公里長跑——怕累,閱讀——難堅持,買菜做飯——嫌麻煩,流言蜚語——很煩惱,三觀不一致——很痛苦……諸如遇到這些學習瓶頸、工作困擾、負面情緒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如何解決呢?

一、承認既定的客觀事實。即:正視它、面對它、接受它。不要去逃避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克服學習障礙、工作壓力、生活負能量。

有人說:遇到瓶頸時,內心深處有個聲音開始搗亂:算了吧,放棄吧,行不通的,就在蝸牛殼裡待著吧,不理會它吧。這些否定的話語關鍵時刻總會冒上心間,阻礙著前行的腳步。

俗話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問題的存在就像心上的釘子,不拔除它,放任不管,隨著時間累積,心口的釘子會越來越多,結果卻要動換心手術,得不償失。

所以,務必要認識到問題本質,內心深處先要接受容納,再想辦法去解決,避免滾雪球。

跳出怪圈,做個旁觀者


二、學會分層次有條理的梳理問題,克服情緒化。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工作生活上,一有不如意,一些負面情緒紛至沓來,很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

拿破崙說: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所以,當你處於負面情緒中得到的也是負面結果。要善於分析,歸納總結出利弊得失,理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一定要加倍努力的將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將壓力化為動力,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三、懂得拒絕,對有負面影響的要素敢於說“不”。當你無法安心的堅持學習的時候,可能因為自身的惰性,可能因為嘈雜的環境,可能因為他人的甘擾。這些會導致負面影響的因素,就要從源頭規避它、拒絕它,因為它干擾了你的專心、你的平靜、你的從容。

“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人生不說要有多大的成就,陷入“怪圈”時,不被心魔侵蝕,能夠時刻保持內心的淡定都是很了不起的。

還有人說:當被親近的人欺騙隱瞞,你選擇原諒理解包容信任,依舊願意同甘共苦,相信是有苦衷的,既來之則安之;結果換來的是不停歇的責備嘲笑挑剔謾罵,只有忍耐著躲避著,躲在狹小房間出門都要深呼吸,躲遠一點能避幾天是幾天,無處可躲的時候就印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經典名言: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這就是典型的不懂拒絕的慘案,當發現負面影響的要素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源頭上杜絕,一味的忍耐和違心,換來了只有變本加厲,最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任大廈轟然崩塌,不斷的質疑,不斷的負面化,瞬間變成一個刺蝟,傷人傷己。

跳出怪圈,做個旁觀者


四、挖掘自身潛力,要求自己先變美好才會擁有更美好未來。屠格涅夫有句名言:“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你首先要學會吃苦。” 儘可能的多學習知識、學習技能,不要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無一技之長可傍身”的悲哀。

年前和好友一起去補習班代課,好多都是小學三到六年級的孩子,有的家長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輔導課業,有的家長自身文化程度低或者隔代撫養更加無法教育,總之,將孩子送到補習班的家庭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不乏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依舊“砸鍋賣鐵”的不計教育成本,它們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它們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

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平臺,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梧桐花開鳳凰自來。


跳出怪圈,做個旁觀者


海明威說:人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當我們陷入“怪圈” 時,學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審視問題的根源,重新看待問題的影響,努力用積極樂觀心態去解決問題。

迷茫不前也好,受挫沮喪也罷,都只是暫時的,人生中懂自己的知己可遇不可求,只能要求自己,自己懂得自己,很多事情無法說清也無需說清,不想去計較,不是原諒而是算了,成長的瓶頸要懂得自我突破,唯有汗水是成為強者的階梯。

一定要學習自己跟自己和解時刻進行靈魂的拷問:你是誰?你想要的是什麼?你能幹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