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擁天下,軍隊強大糧草又足,為何還會被燕王朱棣輕易打敗?

黑暗騎士駕到


整個明朝的軍事力量都集中在朱氏宗親之間,特別是朱元璋本身疑心很重,軍隊的主要掌權人都是自己的骨肉至親掌控,各個藩王都是至親而且擁有軍隊實權,加上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後在沒有坐穩江山時開始大搞削藩,致使各大藩王人性慌慌,特別是當時的燕王,寧王傭兵最多,受到的威脅最大,兩人經歷商議謀劃後決定謀反,裡應外合,雙面夾擊。本身建文帝沒有軍隊實權,年紀偏少沒有較多的實戰經驗,只有幾個謀士書生參謀,寡不敵眾,敗下陣來,以至於最後逃之夭夭,故事的結局為鄭和下西洋做了鋪墊。


添雙筷子


建文帝敗敗在自己的“婦人之仁”,做事優柔寡斷,兩軍對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要傷了我叔父”,這難道是一個統帥一朝文武,高高在上的帝王的選擇麼?

相反朱棣,本身就是在刀光血影中錘鍊起來,戰場累累白骨使其見慣了世間的弱肉強食,厚黑學更是用到了極致,兵力雖然少,但是經過戰爭的磨練,相比就顯得“精”,其次,建文帝雖坐擁天下,手握萬軍,但任用李景隆這一庸才,“一將無能,害死三軍”。盛庸,鐵鉉守城有方,進攻欠缺。

綜合分析,此消彼長一個沒有完全的戰爭決策能力的建文帝,一個認準目標,誓不罷休的燕王。孰優孰劣。戰爭面前立見分曉。


1234那些年那些事


一個人要把一手好牌打爛,或者把一副爛牌打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都有一番針鋒相對的博弈,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出牌的。

一 戰事之初 朱允炆的調帥換將對弈朱棣的樹大根深。

朱棣要反,到了戰事將至的時候,都成了朝廷的共識,為此,朱允炆更換了北軍的守帥,還安排宋忠在附近待命。

可朱棣攻下北京只要三天,就打破了朱允炆幾年的部署。

原因就是朱棣駐守北京多年,太熟悉了。他會把握機會,在傍晚開始攻城,因為這是守衛最懈怠的時候。而且對北京城的結構,佈防更是瞭如指掌,所以勝利來得很容易。

二 兩軍對壘 朱允炆的急於求成對弈朱棣的知己知彼

朱棣徹底撕下偽裝,朱允炆急派老將耿炳文應戰,耿炳文戰功累累,卻是隻擅長防守之術。失敗之後退守真定,準備用拖延戰術耗死朱棣,如果真可實施,大可兵不血刃就解決問題。可惜建文帝不能容忍失敗,把耿炳文換成李景隆。偏偏李景隆就是一個假把式,一打就潰,五十萬大軍連輸三場,最後光著腳跑回南京。此役之後,建文帝除了國土面積,在朱棣面前已經沒有優勢。

反觀朱棣,面對耿炳文,知道他不擅對陣作戰,偏偏對戰,輕鬆取得勝利。面對李景隆,雖然知道對方是無能之輩,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重金請來外援,結果連戰告捷。

三 朱允炆的消息不通對朱棣的離間之計,關於徐輝祖被調換的原因,有人說是朱允炆多疑,有人說是距離太遠,消息不通。但縱觀前後,不難看到朱棣的作為,如果是建文帝不相信徐輝祖,是不會派他去前線的,如果是信息不通是不會有相反的消息的。真實的原因應該是朱棣打不過徐輝祖,就利用了他在南京的間諜,主要是太監,散播了兵敗的謠言,並且還在建文帝耳邊煽徐輝祖的壞話,併力勸朱允炆京城無人,萬一有什麼你將性命不保之類的語言。總之,一切都是為了把徐輝祖調離前線。

他辦到了,從此,他再也沒有遇到啃不爛的骨頭。

幾番你來我往,建文帝丟掉了自己所有的優勢。而他自己,根本就沒有和朱棣對決的實力,於是,只能把朱棣喜的歡東西給他,自己渺無所蹤。





瀾僡擺歷史


關鍵 是建文帝文臣過文,武臣不武了。除了老將鐵鉉還有一拼外,其他能臣武將都被朱元璋給清除了。而朱棣手下的兵將則是長年守邊,身經百戰的精兵強將,正所謂兵不在眾而在精。再有,由於建文帝削藩不當,導致其他手握兵權的王候,要麼暗中溝結燕王,要冷眼旁觀,看笑話。所以,建文帝的失敗也是形勢所造成的。


上海劉駿律師


其實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明朝靖難之役都是一場神奇的戰爭,擁有全國資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會敗在只有800親兵的親叔叔朱棣面前!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採納親信儒臣的建議,開始著手削藩事宜。在年輕的建文帝眼裡,而實力雄厚的四叔燕王朱棣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1339年七月,在奇僧姚廣孝的策動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公然起兵造反。朱棣以力主削藩的大臣齊泰、黃子澄為討伐目標,實則是衝著侄子的龍椅去的。
這場戰爭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開始時,由於建文帝坐擁全國最好的資源,所以朱棣一方是不被人看好的。然而四年後,結果卻出乎意料。坐擁天下的朱允炆敗給了藩王朱棣,還落得個下落不明。
其實建文帝接盤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力空前富強的大明王朝和訓練有素的精良軍隊,更有他皇爺爺朱元璋為他精心挑選的智囊團隊!
只能說建文帝朱允炆不是一個擁有治國能力的好皇帝,他的失敗也不外乎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過分信任腐儒
朱元璋曾親手給朱允炆組建了一個參謀班子,這一班子由三人組成: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齊泰,忠誠有餘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時期倒也能湊合的過去,但在國家危難之時卻難發揮作用。方孝孺,學識淵博但過於迂腐,學識難以轉化成治國才能。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黃子澄,前兩位雖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會幫倒忙,可是此公卻從頭至尾都在壞事。
第二:建文帝優柔寡斷、心慈手軟,過於被名聲所累
從性格方面來看,朱允炆確實不適合當皇帝。因為他優柔寡斷、心慈手軟。李景隆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李景隆大敗兩次讓朝廷徹底喪失了殲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可是,朱允炆還是放過了李景隆,讓他負責南京的城防,後來朱棣打南京的時候,他也是第一個開城投降的。
除此之外,他還犯了另外一個不可彌補的大錯誤,便是對每一個前去征討朱棣的將領發出了一個“勿傷吾叔”的指示,因為他擔心被上一個“殺叔”的惡名。
我們來看一下朱棣,他本身就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擁有軍事指揮能力和智勇謀略,在用人方面,朱棣任用足智多謀的姚廣孝為謀主,他能在朱棣作戰不利時警醒其有進無退成生敗死,還能在參謀軍機時屢出妙計屢獻良言。助朱棣登上了皇位,姚廣孝認為,當務之急是集中力量直搗明都南京,朱棣採納了姚廣孝的建議,揮師南征。經過一番浴血苦戰,終於佔領南京。正如姚廣孝所料,攻陷南京後,駐守各地的明軍紛紛望風而降,不再拼死抵抗。朱棣順利地坐上龍椅,而建文帝卻不知所蹤。
從歷史上的種種跡象看,朱允炆的失敗是必然的,他是一個好孩子,但不一定是個適合能夠治國的好皇帝!

怪蜀黍愛電影愛歷史


建文帝自小養於宮中,雖然坐擁天下,但是他本人性格並不是剛強的那種。他實行仁政,重用文官。

  • 然而他起初繼位,還沒有穩定皇位,做好充足的準備,就聽去了文臣的建議要削藩。當時並沒有可以堪用的武將,而這些文臣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僅限於紙上談兵,更沒有領導才能。

而燕王朱棣就不一樣了,他是自小跟隨朱元璋行軍作戰,精通武藝,軍事作戰能力突出。並且他有謀臣姚廣孝,良將更是不在話下。

  • 其次,建文帝削藩,剛開始只是拿一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

這就給了朱棣集結軍隊和準備的時間,建文帝的舉措也更加激起了藩王的反叛之心,難不成我還等著你來殺我。

  • 燕王朱棣的領導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加之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內部鬆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長期下去,就會成為敗局。

當時的主帥李景隆都投降朱棣,直接開門迎接,這樣戰局只會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