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錢存銀行是窮人邏輯, 會越存越窮,你認為對嗎?為什麼?

滾開垃圾君


窮人本來就喜歡不到錢的,有點積蓄也是從個個地方省下來的,就那點錢你叫他投資什麼,能幹什麼,何況什麼什麼都用錢,農業大國百姓多窮人多,什麼時候都不能違反2,8定律


守護D執著


從投資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是對的,我贊同這個觀點!因為錢存銀行確實是越存越窮,也是導致很多窮人越來越窮的真正原因。

我身邊就有一個典型例子,我小伯家兩個兒子,當時家裡由於被拆遷賠了80萬元,我小伯兩個兒子各30萬,自己留了20萬。但這兩個兒子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現在10年之後資產卻不同,生活質量更不同。

其中大堂哥就把30萬存銀行吃利息,然後出去上班打工!小堂哥是2009年在付首付買房了,10年時間他換了三四套房子,現在手中的房子市值最起碼也有200萬,而且自己還有存款,他們兩兄弟的生活相差甚遠。

通過實際例子也告訴大家,同樣的30萬資金,存銀行的錢越存越窮,原先的30萬變成15萬的購買力。用來投資房產的,30萬變成200萬的資產,這就是投資的力量,充分說明錢存銀行與投資都是有不同價值。

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的現象,窮人走路去銀行存款,然後把自己辛苦賺的錢都存銀行吃利息。但富人是開車去銀行,向銀行貸款借錢,給銀行賺錢的。

窮人把錢存銀行之後,然後又出去上班賺錢,賺到錢又把錢存起來。窮人設不知道,自己存銀行的錢已經到自己老闆貸款出來了,然後通過發工資的方式又到了窮人手中。所以富人從銀行貸款,然後富人請窮人過來做事,形成窮人為富人打工。

窮人存錢是為了存款安全而且吃利息,富人貸款是為了投資做事業,兩種不同的做法會讓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富這就是最現實的社會。

最後可以得出結論,錢存銀行是窮人邏輯, 會越存越窮,我認為是對的,現實社會事實也是這樣的。


老金財經


我老婆單位有位老工人,孤身一人,七幾年開始按年按月的存錢,到九幾年二十多年時間,存摺上有個三四千塊的存款了,七幾年月工資三十幾塊錢,九幾年增漲到兩百多一點,先前十多年存了近兩千,後來幾年存了近兩千。二十年從牙縫裡省出來的錢,現在一口就能呑下。


鳳毛麟角35


我一同學的哥哥,92年左右己經存了30萬人民幣。前兩個月遇到了聊起來了,說他當時花了三萬多買了棟樓,當時我們這地皮才三千左右一塊。剩下的就一直存著沒動。哈哈!我笑死了,現在我們這同樣的一塊地皮就二三十萬,我們這還是全國最小的市。你說他存那30萬有屁用!!??


用戶73527981


我擦!這是什麼邏輯?誰說存錢到銀行是窮人的邏輯?誰告訴你越存越窮?這種謬論肯定是哪些講成功學的忽悠大師們糊弄出來的荒謬觀點!

我告訴你,大部分富豪的錢都在銀行裡存著,馬雲、王建林、雷軍、馬化騰,你去查查他們的境外銀行存款?那一個都不是在存銀行?他們用於企業經營的錢,反而都是借銀行的錢!真正屬於自己的利潤部分,全部存入了銀行了!你能說,他們都是窮人嗎?

一個人,有錢存入銀行,說明他覺得沒有這些錢,也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乾脆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何況,現在的中國家庭,有哪個銀行裡沒有一點存款的?要真沒有,這種日子是多麼的懸啊?

記住: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某些站在臺上講成功學的江湖騙子的話,他們的話,就是讓你們不要存錢,把錢用來聽他們的課,這樣,你才能成為富人!

我是沈坤,財經領域創作者。我的觀點尖銳直接,不喜歡講大道理!歡迎喜歡我作品的朋友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努力貢獻更多佳作!


沈坤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窮人喜歡到銀行存錢,富人喜歡到銀行貸款,結果就是窮人變得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有。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

有人說錢存銀行是窮人邏輯, 會越存越窮,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第一,銀行利息低。當然我們說的普通銀行存款利息,包括活期、定期、通知存款等起點金額較小的。利率是國家基準,各家銀行再進行小幅度調整,基本上沒什麼差別。

按照現在的利率,活期0.35%,一年期定期存款才1.75%,而目前的通貨膨脹率大約3%,一年下來的利息收入肯定跑不贏通貨膨脹,可以算是負利率。這樣下去10年、20年後,手中人現金的實際購買力會越來越弱。靠銀行普通存款來保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銀行除了存錢,實際上它還擁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貸款,高端理財產品像基金、信託、貴金屬、保險等等,哪一樣不是高起點高收益。看起來都是在銀行存錢,但有錢人的人就會越存越多。

很多窮人要不是錢不夠,要不是保守,在銀行也不知道或者不敢購買其他理財產品,怕虧錢,如何能賺錢。

第三,那些真正有錢的人,是不會把自己的所有的錢都存進銀行裡面去的,他們還有更多的錢在外面投資。他們可能投資房產、股票、股權、期權期貨,甚至p2p、比特幣,風險非常高,但是收益也非常高。

有錢人不怕投資失敗,他們還有資本東山再起。像窮人只知道把錢存銀行吃利息,會喪失很多投資收益的機會。

最後,雖然近幾年經濟形勢存在下滑的態勢,國家收緊銀根,很多企業需要變賣資產換取現金,很多風險投資血本無歸,很多人主張“現金為王”,手裡拿著現金最安全,但也不代表銀行存錢能存成百萬富翁的。

對會賺錢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有理財的觀念、知識的儲備、對市場的敏銳度,懂得伺機而動,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規。經濟下滑時期也有很多隱藏的賺錢的機會,關鍵看你膽子夠不夠大,能不能把握住機會。

總之,把錢全存在銀行的人,除非走了狗屎運中了頭獎,不然,大概這輩子也只能當個窮人。


50計劃


我覺得把錢存在銀行跟投資其他方面並不能區分窮人跟富人邏輯的一個重要標準,富人也有大把的人在銀行有很多存款,而窮人同樣有一大把人背上鉅額債務的。

首先我們不否認把錢存在銀行,確實越存越窮。

衡量存款的收益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個是大家實際獲得的利率,比如存款10萬塊錢一年3.85%的利率,那絕對利息就是3850塊錢。

還有一個衡量方式是看相對收益,所謂相對收益就是存款所獲取的利息跟物價水平相比,比如物價水平每年增幅達到5%,但是存款利率卻只有3.85%,那麼實際的存款收益就是- 1.15%,也就是說存款是虧損的。

現在大家所說的存款越存越窮,指的就是這種相對收益,因為過去十幾年,我國的存款利率一直是不斷下降的,相反物價水平卻不斷上漲,特別是過去十幾年,我國的m2一直維持在百分之十幾的增速,在扣除GDP增速之後,年均通貨膨脹率至少達到6%以上。



所以大家把錢存在銀行裡面所獲得的收益是跑不贏通貨膨脹的,在這種背景之下,大家的錢是越來越不值錢,存款利率都跑不贏物價上漲的速度,所以存款的購買力越來越低。

其次、把錢存進銀行跟窮人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跟大家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關係。

在很多人看來,把錢存進銀行的都是窮人,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如果大家經常跟銀行的人接觸就會發現,實際上在銀行有大額存款的有很多人。目前個別銀行單個客戶存款超過1000萬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個別用戶有上億的存款也不要覺得大驚小怪。

所以把錢存進銀行裡面並不是窮人的專利,富人照樣會把大把錢存進銀行裡面。而決定大家是否把錢存進銀行裡面,最關鍵的不是看大家有多少錢,而是看大家的風險承受能力。

對於窮人來說,大家的收入都比較少,好不容易積攢點錢下來,如果拿去做一些風險投資出現意外,那一年下來的活都白乾了。而目前銀行存款是最安全的投資方式,基本上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不會有任何風險,這對於那些收入低,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的人來說是最好的一種投資方式,因為這個錢可以保本保息,可以讓大家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有保障。

所以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把錢存進銀行裡面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並不是說他們思維裡面就一定要把錢存進銀行裡面,而是因為現實不允許他們去投資其他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我想有很多窮人其實也想去炒股,想去炒外匯,想去買信託,甚至搞私募基金,但是這些風險投資有可能會讓他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付諸東流。

更關鍵的是目前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有門檻,很多窮人根本都達不到這些門檻要求,比如信託最低要求100萬起投,而且金融資產要達到300萬以上,私募基金那要求更高,甚至是炒房也需要有幾十萬的本金才可以,所以即便窮人想投資這些風險性理財產品,但由於自身條件達不到要求,所以也沒法完成這個心願。

最後、在當前各種理財平臺亂象不斷冒出的情況下,把錢存在銀行不失為一種大智若愚的投資方式。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任何時候風險和收益都是對等的,收益越高風險越高。目前理財平臺其實是很亂的,有一些平臺以高收益作為誘餌,騙取大家去投資一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但是這些理財產品只不過是龐氏騙局而已,實際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投資項目。

目前理財平臺都良莠不齊,具有正規的也有非正規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財能力和識別能力,很多人就容易被騙。在這種背景之下,大家老老實實的把錢存到銀行裡面,只要認準正規的銀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風險,這看起來是很笨的一種投資方式,但也不失為一種最安全的最智慧的投資方式。

特別是對那些收入比較少,以及那些辨別能力比較低的中老年朋友來說,把錢存進銀行裡面是最安全的一種投資方式,雖然利息少了,但至少可以保證在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保證本金的安全,這總比把錢投入到其他渠道里面有可能出現本金損失的風險更好。


貸款教授


我認為這種說法沒有道理,千萬不要相信這種誤導人的鬼話,說什麼窮人把錢存在銀行裡,越存錢越窮。

說這種話的人,不是憤青,就是邏輯不清,因為真正的窮人,根本沒錢存銀行;真正有錢的人,即便投資也是要通過存銀行週轉。

  1. 財富都是通過儲蓄開始積累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生下來就帶有財富,最初的財富必須通過勞動獲得,在勞動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所以強制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如果不通過銀行儲蓄,怎麼會成為有錢人呢?絕大部分人的財富都是靠辛辛苦苦的勞動,加上勤儉節約的儲蓄積累起來的,所以存銀行越存越窮站不住腳。
  2. 銀行是所有投資理財的基礎。最早的經濟活動中,並沒有銀行的存在,銀行的出現,使得大型社會經濟活動成為可能,不但解決了資金流動性問題,也賦予了資金經營價值,這才讓投資理財成為可能。所以一切能夠使資金增值的過程,都是在銀行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如果沒有銀行現代的經濟社會根本無法存在,如果錢不存到銀行,怎麼可能投資變富呢?


  3. 合理利用銀行才能使資金保值增值。有人之所以有把錢存銀行越存越富越窮這種邏輯,主要就是對銀行的功能一知半解,沒有合理利用好銀行的功能,這樣就會導致資金貶值,出現所謂的越存錢越窮的現象。其實這種現象的本質,是個人投資理財能力欠缺,然後讓銀行背鍋,還誤導了其他人。一般人通過銀行存款,可以保證資金安全,獲得基本存款利率,延緩資金貶值;如果你對銀行非常熟悉,就可以通過銀行投資理財,來實現資金保值增值,這樣就會越來越富;如果你再利用銀行的存款獲取更大的經濟槓桿,加大投資力度,借力打力,就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怎麼能說越存錢越窮呢?

由此可見,所謂的錢存銀行越存越窮,主要是自己眼光的問題,沒有真正瞭解經濟運行的規律,對銀行的功能一知半解,對資金的駕馭能力偏低,無法實現資金保值增值,所以,不要被這種觀點誤導。一個真正瞭解經濟規律的人,是不會持有這種觀點的。


互金直通車


錢存銀行不是窮人邏輯;如果把錢全部投入股票市場,也很有可能製造窮人(比如虧本套牢的窮人、或破產倒閉的窮人);關鍵是不要把錢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建議老年人把大部分錢存入銀行定期。

(1): 銀行裡的錢有“通貨膨脹和凍結的風險”。所以把所有錢長期放銀行不明智。但是放半年或一年生活費、以及讓本金和週轉資金短期暫放還是應該的。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銀行“安全性好、流動性好”的特點。

(2): 銀行的錢收益性差,所以應該平時準備好,等商機或投資機會來了,應該拿出40%左右去投資證卷或投資房產,以求賺取收益,放大財富。但是不宜100%投進去,雖然投資收益率高,但同時本金和收益的風險也很高。

(3): 不論是銀行的存款、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都有各自不同的風險,都是保障性比較差,所以,這些資產如果沒有保護神,很可能一遭回到解放前。所以我們應該從總收入拿出10%配置人身和財產保險,來保障我們的財產和財富。

(4): 把錢全部放銀行,或全部投資,或全部買保險,都不是對的做法,都有可能製造窮人。正確的方法是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資產配置,把我們的錢放進銀行、投資、保險之中,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風險偏好,比例可以是“4321、3331”等不同,比如“投資或買房40%、生活費30%、保值增值20%、保險10%”。這樣我們既轉移或分散了風險,同時能獲得較好收益,不至於成為窮人。

關注我,持續積累理財乾貨。


白話家庭理財


不完全正確!

第一,現在能夠在銀行裡擁有大量存款的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以及真正的富豪。對於普通群眾和年輕人來說,他們有錢都去做投資,理財,以及還貸了,哪會把錢放入銀行做定存啊。

第二,存錢是窮人的邏輯說得太片面了,其實真正的解釋應該是“害怕風險,不願意嘗試風險”是窮人的思維和邏輯,這個問題不僅僅指的是存錢。所以,存錢不一定是窮人的思維,但是窮人的思維裡,可能包括存錢,因為在面對有風險的機會和無風險的存錢面前,大部分的窮人會選擇後者,而不敢嘗試前者。

第三,越存越窮嗎?大部分情況下是的,如果你沒有其它被動收入,沒有一個年薪百萬的工作,那麼存款所獲得 收益是肯定跑不贏通脹的。也就意味著貶值的結果。

綜上,問題雖然有些不完善,但是大致意思我們都應該明白。無非告訴我們的是,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靠著無風險的銀行定存,以及單一的收入模式是不行的。

還是要拓寬自己的收入渠道,多發展一些投資性的收入,才能夠打破窮人的思維,改變自己的命運。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我的【專欄】裡有乾貨,歡迎“品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