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國式教育”有哪些弊病嗎?

青墨0001


淺淡一點我的認識。

“中國式”教育的主要表現是:

1.大班額教學,一個班學生數量很多;

2.組織教學時,追求整齊統一,強調服從指令;

3.教材版本統一,雖然近年來有所改善,但做不到各校靈活選擇,更做不到學生自主選擇;

4.上課時,學生坐得整整齊齊,教師面對大家講課;

5.上課時,通常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重視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智育,輕德育;

6.考試次數多,強調答案規範統一,學生個性表達機會不多;

7.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長,鮮有實踐動手機會,與社會生活聯繫較少;

8.中考、高考具有選拔性質,每年有大批學生不能進入高中、大學就讀,更談不上到理想高中、大學就讀了;

9.上大學之前,學生學習努力刻苦;上了大學之後,學生普遍放鬆下來,每次考試只求及格,畢業時能混個畢業證就滿足;

10.師範院校招生分數低,招聘教師門檻低;

11.教師待遇不高,社會地位不高;

………

只所以出現“中國式”教育源於中國的自身國情,也與建國初期向前蘇聯學習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的國情是:

1.國家面積廣、人口多,國家底子薄、各地發展不均衡;

2.大中小學校少、優質教育資源少,形成不公平競爭;

3.長期形成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體制落後於時代要求。

近幾年,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國家已對“中國式”教育中的弊端開始糾正改進,完善提高,好多方面已發生深刻喜人的變化,當然這有個過程,不可操之過急。

至於上述表現中有哪些弊端,其實一眼便可看出。但是,我們看待事物要辯證地看,歷史地看。否則,我想問問大家:中國這麼多年的發展是怎麼來的?支撐中國發展的那些人材不是“中國式”教育培育出來的嗎?



竹下清影


中國式教育範疇有點大,它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等等,我從學校教育這方面闡述一下我認為的弊病,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中國的學校存在標準化、學制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差等弊病。

首先要說的是標準化,年級制度、教材、考試這些都是標準化,嚴重抑制個性才能。這種教育可以產出合格產品,但是不能出大才大器。

其次是學制太長,如果算上幼兒園,本科畢業生在學校裡有19年,如果是博士畢業生,那就是25年。十八週歲以上就是成年人,應該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而本科畢業生23歲之前,博士畢業生29歲之前基本上都不能獨立,尤其是經濟獨立,這還不算復讀留級的。

接下來就是自學能力越來越差,填鴨式教育、輸出性教育都是因外力過強導致內力喪失。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現在都是直接告訴你,哪裡還有修行?

歷史上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私塾、書院、寺廟、道場、武館、作坊等等,現在的學校是對過去教育機構的吞噬、壟斷,喪失了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


不悟先生


很高興與你分享我的想法。

當我們開口談論“中國式教育”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是預設了還有其他類型的教育模式。我們主要對標的是西方的教育模式。這種對比的思維其實反映了我們自身的焦慮和不自信。

我們拿自身的不足對比他人的長處是不可取的。我們中國的教育曾經培育了多少治國安邦的大人物,使得我們國家曾長期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近代中國的式微,我們前面反思自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反觀西方,他們國家扶搖直上。我們近百年的屈辱史,給我們民族留下了很大的創傷。即使現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偉大成就,仍然很難改變我們內心深處的不自信。其實大可不必,我們橫著看下世界其他國家的成績,我們完全可以自信起來,中國現在作為世界經濟引擎,很大程度歸結於我們自身的教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作者在他的《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就特別強調了,教育對於改變貧窮的巨大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中國的教育的成功。

每年我們在世界上各種競賽中都名列前茅,世界上華人是聰明而勤奮的。這是我們教育,我們文化傳統培養出來的韌勁。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我們很多人只是高分低能,死讀書,讀死書。我們可以隨便搜索一下,我們的富豪榜上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有名校背景。因此我們的教育並沒有讓我們低人一等。有人說,我們的教育為啥培養不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學者。這個也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問題,要培養偉大的人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大資金,我相信我們會有的。

我們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模式和西方的模式或者說是教育理念有差別。但差別不代表差。我們的教育模式可能也存在問題,我們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地改正,但是必須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知道,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面性,而且很多負面的東西是附屬與他本身給予我們的積極的影響之上的。

我既不想妄自菲薄,也不想自吹自擂。我只是實事求是。我們教育事業任重道遠,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點點的改變和努力。

諸君共勉


遇見詩歌


中國式教育有其優缺點,取長補短即可,我建議體育課要開展武術教育,語文要單獨增加四書五經內容,最好把西學與國學區分開來,就如日本有平假名片假名之分,就是把西方的單獨用一種文字表達,這樣有助於保持傳統文化延續,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平時行為禮儀規範打分,不僅要求卷面分數也要求德育禮儀分數,減少作業量,現在不光有課堂作業還有家長自己額外佈置的作業,會壓垮孩子。死記硬背固然重要,思維拓展也必不可少,可以增加冥想課程,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冥想的作用越來越被認同,自古聖賢都有冥想打坐習慣,多開展戶外團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習的目的是用,不然毫無意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教師評級應該更以學生認同為基礎,得不到學生認同,即便教一百年也不是好伯樂。課外補習班應該控制其規模,爛大街可不是好風氣。先說這些吧,拋磚引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